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改寫清平樂村居,以及改寫清平樂村居500字作文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清平樂·村居》改寫示例:
閑來無事,來到一戶農家草屋前。這家農家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邊長滿了碧綠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吳地方言,聽起來溫柔又美好,那滿頭白發的老人是誰家的呀?
農家的大兒子在溪東邊的豆田鋤草,二兒子正忙于編織雞籠。最令人喜愛的是小兒子,他正橫臥在溪頭草叢,剝著剛摘下的蓮蓬。
1、根據《清平樂.村居》改寫故事:
三娃生活在一個山水明秀的村子里,他家的茅屋雖然很低矮,院子里卻打理的整潔干凈,門旁一條清清小溪流,兩岸長滿茸茸的青草。他父母的頭發都花白了,用令人心醉的吳儂軟語互相議論著農桑柴米的事情。大哥正在小溪東邊鋤豆地,二哥正在院子里編織雞籠,三娃自己卻很偷懶耍無賴,悠閑的躺在溪邊剝蓮蓬吃。
2、原文:《清平樂·村居》作者:辛棄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蠻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改寫古詩《清平樂.村居》有一天,詩人辛棄疾路過一個小村莊。看到了一座又低又小的茅屋。潺潺小溪環繞著村莊,岸上長滿了茵茵綠草,茂盛的大樹密集地長在茅屋的旁邊,一朵朵花兒爭奇斗艷的長在門前。好一幅詩情畫意的風景圖啊!就在這時,詩人隱隱約約聽見茅屋里有人操著柔媚的南方口音,捎帶著有些醉意在互相說話取笑。是誰呢?詩人好奇的探了探頭往屋里望了望。哦!原來是一對白發蒼蒼的老爺爺、老奶奶在討論著他們三個兒子的事。聽:老爺爺倒了一杯酒,說:“孩子們一個個都長大了啊!”“是啊孩子們都會幫我們干活了!咱們也可以享享清福了!”老奶奶臉上帶著醉意說道。聽到這里,詩人把頭探出來,又望了望屋外。老大正在小溪東面的豆田里鋤草,他起勁地干著,心想:快把草鋤完,豆就能長得又大又圓。一年的糧食就有了著落,一部分還能拿去市場上買,換取一些需要的生活用品。老二正坐在地上,給家里的母雞織籠子,他心里想:織得好一些,牢固一些,就能給母雞做個家,能生很多雞蛋,又能孵許多小雞,又有雞蛋吃,真是一舉兩得。很快,老二就用嫻熟的手法把雞籠織了出來。老三這時卻躺在溪邊,一邊玩一邊剝著蓮蓬。這真是一個又調皮又可愛的小孩子呀!詩人看到這幅情景,立刻提筆寫下這一家五口各具情態的形象,想借此表達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清平樂村居改寫
溪邊有一戶人家,一家五口就住在一間又舊又破又小的茅屋里。但能看出來,他們生活得很幸福,快樂。茅屋前有一對白發蒼蒼的老夫妻,他們剛剛喝了一些酒,從他們紅彤彤的臉上可以看出他們略帶醉意,靠在一起,用吳的的方言一起飲酒作樂。老翁說:“我說老伴兒,你喝醉了?!崩蠇D說:“你才喝醉了呢,我清醒得很!”
“哈哈哈,哈哈哈!”笑聲從屋里漫出來了。茅屋后面有一一棵棵蒼翠挺拔的竹子,一座座連綿起伏的山巒,透露出鄉村恬靜的氣息。茅屋旁有一條小溪,河水清澈透明,河里的游魚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老夫妻的大兒子獨自一人扛著鋤頭,帶著草帽,去小溪東邊的豆地里鋤草了。
屋外的空氣清鮮,小溪旁長有許多嫩綠的草,小溪里長著碧綠的荷葉,有的還結了蓮蓬。雞在“咯咯”地叫,仿佛在說:“我們的“房子”在哪兒呀?而二兒子正用自己最快的速度編織雞籠。織啊織,就差一點兒就織完了。雞好像也知道二兒子正為它們織雞籠,所以就在二兒子身旁飛來飛去,有時還友好地啄一下二兒子的小腳丫。
小兒子呢,也干不了什么事情,只能趴在小溪邊,一邊調皮的逗著游魚,還一邊剝著蓮蓬吃,還一邊嘮叨著:“一顆,兩顆,三顆······”那搖著小腳丫的樣子真令人喜愛!
這是一個多么幸福的家庭啊!
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