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關于高中物理原子與原子核知識點總結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高中物理知識點總結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還要復習以前的舊知識,肯定會累,所以要注意勞逸結合。只有充沛的精力才能迎接新的挑戰,才會有事半功倍的學習。那么接下來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識1
一、知識點
(一)能、勢能、動能的概念
(二)功
1功的定義、定義式及其計算
2正功和負功的判斷:力與位移夾角角度、動力學角度
(三)功率
1功率的定義、定義式
2額定功率、實際功率的概念
3功率與速度的關系式:瞬時功率、平均功率
4功率的計算:力與速度角度、功與時間角度
(四)重力勢能
1重力做功與路徑無關
2重力勢能的表達式
3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的關系式
4重力勢能的相對性:零勢能參考平面
5重力勢能系統共有
(五)動能和動能定理
1動能的表達式
2動能定理的內容、表達式
(六)機械能守恒定律:內容、表達式
二、重點考察內容、要求及方式
1正負功的判斷:夾角角度、動力學角度:力對物體產生的加速度與物體運動方向一致或相反,導致物體加速或減速,動能增大或減小(選擇、判斷)
2功的計算:重力做功、合外力做功(動能定理或功的定義角度)(填空、計算)
3功率的計算:力與速度角度、功與時間角度(填空、計算)
4機車啟動模型:功率與速度、力的關系式;運動學規律(填空、計算)
5動能定理與受力分析:求牽引力、阻力;要求正確受力分析、運動學規律(計算)
6機械能守恒定律應用:機械能守恒定律表達式、設定零勢能參考平面;求解動能、高度等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識2
一、知識點
(一)曲線運動的條件:合外力與運動方向不在一條直線上
(二)曲線運動的研究***:運動的合成與分解(平行四邊形定則、三角形法則)
(三)曲線運動的分類:合力的性質(勻變速:平拋運動、非勻變速曲線:勻速圓周運動)
(四)勻速圓周運動
1受力分析,所受合力的特點:向心力大小、方向
2向心加速度、線速度、角速度的定義(文字、定義式)
3向心力的公式(多角度的:線速度、角速度、周期、頻率、轉)
(五)平拋運動
1受力分析,只受重力
2速度,水平、豎直方向分速度的表達式;位移,水平、豎直方向位移的表達式
3速度與水平方向的夾角、位移與水平方向的夾角
(五)離心運動的定義、條件
二、考察內容、要求及方式
1曲線運動性質的判斷:明確曲線運動的條件、牛二定律(選擇題)
2勻速圓周運動中的動態變化:熟練掌握勻速圓周運動各物理量之間的關系式(選擇、填空)
3勻速圓周運動中物理量的計算:受力分析、向心加速度的幾種表示方式、合力提供向心力(計算題)
3運動的合成與分解:分運動與和運動的等時性、等效性(選擇、填空)
4平拋運動相關:平拋運動中速度、位移、夾角的計算,分運動與和運動的等時性、等效性(選擇、填空、計算)
5離心運動:臨界條件、靜摩擦力、勻速圓周運動相關計算(選擇、計算)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識3
第一節認識靜電
一、靜電現象
1、了解常見的靜電現象。
2、靜電的產生
(1)摩擦起電:用絲綢摩擦的玻璃棒帶正電,用毛皮摩擦的橡皮棒帶負電。
(2)接觸起電:(3)感應起電:
3、同種電荷相斥,異種電荷相吸。
二、物質的電性及電荷守恒定律
1、物質的原子結構: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組成,原子由帶正電的原子核以及環繞原子核運動的帶負電的電子組成的。而原子核又是由質子和中子組成的。質子帶正電、中子不帶電。在一般情況下,物體內部的原子中電子的數目等于質子的數目,整個物體不帶電,呈電中性。
2、電荷守恒定律:任何孤立系統的電荷總數保持不變。在一個系統的內部,電荷可以從一個物體傳到另一個物體。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系統的總的電荷時不改變的。
3、用物質的原子結構和電荷守恒定律分析靜電現象
(1)分析摩擦起電(2)分析接觸起電(3)分析感應起電
4、物體帶電的本質:電荷發生轉移的過程,電荷并沒有產生或消失。
第二節電荷間的相互作用
一、電荷量和點電荷
1、電荷量:物體所帶電荷的多少,叫做電荷量,簡稱電量。單位為庫侖,簡稱庫,用符號C表示。
2、點電荷:帶電體的形狀、大小及電荷量分布對相互作用力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可以把帶電體簡化為一個點,并稱之為點電荷。
二、電荷量的檢驗
1、檢測儀器:驗電器
2、了解驗電器的工作原理
三、庫侖定律
1、內容:在真空中兩個靜止的點電荷間相互作用的庫侖力跟它們電荷量的乘積成正比,跟它們距離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們的連線上。
2、大小:
方向:在兩個電電荷的連線上,同性相斥,異性相吸。
3、公式中k為靜電力常量,
4、成立條件
①真空中(空氣中也近似成立),②點電荷
第三節電場及其描述
一、電場
1、電場:電荷的周圍存在著電場,帶電體間的相互作用是通過周圍的電場發生的。
2、電場基本性質:對放入其中的電荷有力的作用。
3、電場力:電場對放入其中的電荷有作用力,這種力叫電場力
電荷間的靜電力就是一個電荷受到另一個電荷激發電場的作用力。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識4
一、固體
1、晶體:外觀上有規則的幾何外形,有確定的熔點,一些物理性質表現為各向異
2、非晶體:外觀沒有規則的幾何外形,無確定的熔點,一些物理性質表現為各向同性
①判斷物質是晶體還是非晶體的主要依據是有無固定的熔點
②晶體與非晶體并不是絕對的,有些晶體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轉化為非晶體(石英→玻璃)
3、單晶體多晶體
如果一個物體就是一個完整的晶體,如食鹽小顆粒,這樣的晶體就是單晶體(單晶硅、單晶鍺)
如果整個物體是由許多雜亂無章的小晶體排列而成,這樣的物體叫做多晶體,多晶體沒有規則的幾何外形,但同單晶體一樣,仍有確定的熔點。
二、液體
1、表面張力:當表面層的分子比液體內部稀疏時,分子間距比內部大,表面層的分子表現為引力。如露珠
2、液晶
分子排列有序,各向異性,可自由移動,位置無序,具有流動性
各向異性:分子的排列從某個方向上看液晶分子排列是整齊的,從另一方向看去則是雜亂無章的
三:飽和汽與飽和汽壓
①汽化
汽化:物質由液態變成氣態的過程叫汽化。
1、汽化有兩種方式:蒸發和沸騰。
2、液體在沸騰過程中要不斷吸熱,但溫度保持不變,這一溫度叫沸點。不同物質的沸點是不同的。而且沸點與大氣壓有關,大氣壓越大,沸點也就越高。
②飽和汽與飽和汽壓
飽和汽:與液體處于動態平衡的蒸汽叫做飽和汽。沒有達到飽和狀態的蒸汽叫做未飽和汽。
飽和汽壓:在一定溫度下,飽和汽的壓強是一定的,叫做飽和汽壓。未飽和汽的壓強小于飽和汽壓。
1、飽和汽壓只是指空氣中這種液體蒸汽的分氣壓,與其它氣體的壓強無關。
2、飽和汽壓與溫度和物質種類有關。
四:物態變化中的能量交換
①熔化熱
1、熔化:物質從固態變成液態的過程叫熔化(而從液態變成固態的過程叫凝固)。
注意:晶體在熔化和凝固的過程中溫度不變,同一種晶體的熔點和凝固點相同;而非晶體在熔化過程中溫度不斷升高,凝固的過程中溫度不斷降低。
2、熔化熱:某種晶體熔化過程中所需的能量(Q)與其質量(m)之比叫做這種晶體的熔化熱。
I、用λ表示晶體的熔化熱,則λ=Q/m,在國際單位中熔化熱的單位是焦爾/千克(J/Kg)。
II、晶體在熔化過程中吸收熱量增大分子勢能,破壞晶體結構,變為液態。所以熔化熱與晶體的質量無關,只取決于晶體的種類。
III、一定質量的晶體,熔化時吸收的熱量與凝固時放出的熱量相等。
注意:非晶體在熔化的過程中溫度會不斷變化,而不同溫度下非晶體由固態變為液態時吸收的熱量是不同的,所以非晶體沒有確定的熔化熱。
②汽化熱
1、汽化:物質從液態變成氣態的過程叫汽化(而從氣態變成液態的過程叫液化)。
2、汽化熱:某種液體汽化成同溫度的氣體時所需要的能量(Q)與其質量(m)之比叫這種物質在這一溫度下的汽化熱。用L表示汽化熱,則L=Q/m,在國際單位制中汽化熱的單位是焦爾/千克(J/Kg)。
I、液體汽化時,液體分子離開液體表面成為氣體分子,要克服其它分子的吸引而做功,因此要吸收能量。
II、一定質量的物質,在一定的溫度和壓強下,汽化時吸收的熱量與液化時放出的熱量相等。
III、液體的汽化熱與液體的物質種類、液體的溫度、外界壓強均有關。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識5
一、運動的描述
1.物體模型用質點,忽略形狀和大小;地球公轉當質點,地球自轉要大小。物***置的變化,準確描述用位移,運動快慢S比t,a用Δv與t比。
2.運用一般公式法,平均速度是簡法,中間時刻速度法,初速度零比例法,再加幾何圖像法,求解運動好***。自由落體是實例,初速為零a等g.豎直上拋知初速,上升心有數,飛行時間上下回,整個過程勻減速。中心時刻的速度,平均速度相等數;求加速度有好方,ΔS等aT平方。
3.速度決定物體動,速度加速度方向中,同向加速反向減,垂直拐彎莫前沖。
二、力
1.解力學題堡壘堅,受力分析是關鍵;分析受力性質力,根據效果來處理。
2.分析受力要仔細,定量計算七種力;重力有無看提示,根據狀態定彈力;先有彈力后摩擦,相對運動是依據;萬有引力在萬物,電場力存在定無疑;洛侖茲力安培力,二者實質是統一;相互垂直力,平行無力要切記。
3.同一直線定方向,計算結果只是“量”,某量方向若未定,計算結果給指明;兩力合力小和大,兩個力成q角夾,平行四邊形定法;合力大小隨q變,只在最小間,多力合力合另邊。
多力問題狀態揭,正交分解來解決,三角函數能化解。
4.力學問題***多,整體隔離和假設;整體只需看外力,求解內力隔離做;狀態相同用整體,否則隔離用得多;即使狀態不相同,整體牛二也可做;假設某力有或無,根據計算來定奪;極限法抓臨界態,程序法按順序做;正交分解選坐標,軸上矢量盡量多。
三、牛頓運動定律
1.F等ma,牛頓二定律,產生加速度,原因就是力。
合力與a同方向,速度變量定a向,a變小則u可大,只要a與u同向。
2.N、T等力是視重,mg乘積是實重;超重失重視視重,其中不變是實重;加速上升是超重,減速下降也超重;失重由加降減升定,完全失重視重零
四、曲線運動、萬有引力
1.運動軌跡為曲線,向心力存在是條件,曲線運動速度變,方向就是該點切線。
2.圓周運動向心力,供需關系在心里,徑向合力提供足,需mu平方比R,mrw平方也需,供求平衡不心離。
3.萬有引力因質量生,存在于世界萬物中,皆因天體質量大,萬有引力顯神通。衛星繞著天體行,快慢運動的衛星,均由距離來決定,距離越近它越快,距離越遠越慢行,同步衛星速度定,定點赤道上空行。
五、機械能與能量
1.確定狀態找動能,分析過程找力功,正功負功加一起,動能增量與它同。
2.明確兩態機械能,再看過程力做功,“重力”之外功為零,初態末態能量同。
3.確定狀態找量能,再看過程力做功。有功就有能轉變,初態末態能量同。
六、熱力學定律
1.第一定律熱力學,能量守恒好感覺。內能變化等多少,熱量做功不能少。
正負符號要準確,收入支出來理解。對內做功和吸熱,內能增加皆正值;對外做功和放熱,內能減少皆負值。
2.熱力學第二定律,熱傳遞是不可逆,功轉熱和熱轉功,具有方向性不逆。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識6
1、α粒子散射試驗結果大多數的α粒子不發生偏轉;少數α粒子發生了較大角度的偏轉;極少數α粒子出現大角度的偏轉(甚至反彈回來)
2、原子核的大小:10-15~10-14m,原子的半徑約10-10m(原子的核式結構)
3、光子的發射與吸收:原子發生定態躍遷時,要輻射(或吸收)一定頻率的光子:hν=E初-E末{能級躍遷}
4、原子核的組成:質子和中子(統稱為核子),{A=質量數=質子數+中子數,Z=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原子序數
5、天然放射現象:α射線(α粒子是氦原子核)、β射線(高速運動的電子流)、γ射線(波長極短的電磁波)、α衰變與β衰變、半衰期(有半數以上的原子核發生了衰變所用的時間)。γ射線是伴隨α射線和β射線產生的
6、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E=mc2{E:能量(J),m:質量(Kg),c:光在真空中的速度}
7、核能的計算ΔE=Δmc2{當Δm的單位用kg時,ΔE的單位為J;當Δm用原子質量單位u時,算出的ΔE單位為uc2;1uc2=931.5MeV}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識點相關文章: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公式篇)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高中物理必修二公式大全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萬有引力)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期末必備)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曲線運動)
★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識點整理
★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識點人教版
★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var_hmt=_hmt||[];(function(){varhm=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hm.src="";vars=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s);})();
1.α粒子散射試驗結果a)大多數的α粒子不發生偏轉;(b)少數α粒子發生了較大角度的偏轉;(c)極少數α粒子出現大角度的偏轉(甚至反彈回來)
2.原子核的大小:10-15~10-14m,原子的半徑約10-10m(原子的核式結構)
3.光子的發射與吸收:原子發生定態躍遷時,要輻射(或吸收)一定頻率的光子:hν=E初-E末{能級躍遷}
4.原子核的組成:質子和中子(統稱為核子)
5.天然放射現象:α射線(α粒子是氦原子核)、β射線(高速運動的電子流)、γ射線(波長極短的電磁波)、α衰變與β衰變、半衰期(有半數以上的原子核發生了衰變所用的時間)。
6.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E=mc2{E:能量(J),m:質量(Kg),c:光在真空中的速度}
7.核能的計算ΔE=Δmc2{當Δm的單位用kg時,ΔE的單位為J;當Δm用原子質量單位u時,算出的ΔE單位為uc2;1uc2=931.5MeV}。更多知識點可關注下北京新東方的高中物理課程,相信可以幫助到你。
第三章主要有兩個內容,1是原子結構的發展歷史:從古希臘開始…自己從書本上抄吧。2是原子的能級結構。要注意廣義巴耳末公式1
與氫原子能級表達式2
的區別。這是重點。區別1:1式中有兩個變量m
,n
;2式中只有一個變量n
。區別2:1式中描述
學習知識容易,轉化成為能力很難;提出問題容易,得到圓滿答復很難;點評別人容易,身臨其境去做很難;指責同事容易,正確評價自己很難。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一些高中物理選修三知識點,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目錄
高中物理知識點
高中物理選修三的知識點
高中物理選修三知識點總結
高中物理知識點
動量守恒定律
一、動量;動量守恒定律
1、動量:可以從兩個側面對動量進行定義或解釋:
①物體的質量跟其速度的乘積,叫做物體的動量。
②動量是物體機械運動的一種量度。
動量的表達式P=mv。單位是。動量是矢量,其方向就是瞬時速度的方向。因為速度是相對的,所以動量也是相對的。
2、動量守恒定律:當系統不受外力作用或所受合外力為零,則系統的總動量守恒。動量守恒定律根據實際情況有多種表達式,一般常用等號左右分別表示系統作用前后的總動量。
運用動量守恒定律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①動量守恒定律一般是針對物體系的,對單個物體談動量守恒沒有意義。
②對于某些特定的問題,例如碰撞、爆炸等,系統在一個非常短的時間內,系統內部各物體相互作用力,遠比它們所受到外界作用力大,就可以把這些物體看作一個所受合外力為零的系統處理,在這一短暫時間內遵循動量守恒定律。
③計算動量時要涉及速度,這時一個物體系內各物體的速度必須是相對于同一慣性參照系的,一般取地面為參照物。
④動量是矢量,因此“系統總動量”是指系統中所有物體動量的矢量和,而不是代數和。
⑤動量守恒定律也可以應用于分動量守恒的情況。有時雖然系統所受合外力不等于零,但只要在某一方面上的合外力分量為零,那么在這個方向上系統總動量的分量是守恒的。
⑥動量守恒定律有廣泛的應用范圍。只要系統不受外力或所受的合外力為零,那么系統內部各物體的相互作用,不論是萬有引力、彈力、摩擦力,還是電力、磁力,動量守恒定律都適用。
系統內部各物體相互作用時,不論具有相同或相反的運動方向;在相互作用時不論是否直接接觸;在相互作用后不論是粘在一起,還是分裂成碎塊,動量守恒定律也都適用。
3、動量與動能、動量守恒定律與機械能守恒定律的比較。
動量與動能的比較:
①動量是矢量,動能是標量。
②動量是用來描述機械運動互相轉移的物理量,而動能往往用來描述機械運動與其他運動(比如熱、光、電等)相互轉化的物理量。
比如完全非彈性碰撞過程研究機械運動轉移——速度的變化可以用動量守恒,若要研究碰撞過程改變成內能的機械能則要用動能為損失去計算了。所以動量和動能是從不同側面反映和描述機械運動的物理量。
動量守恒定律與機械能守恒定律比較:前者是矢量式,有廣泛的適用范圍,而后者是標量式其適用范圍則要窄得多。這些區別在使用中一定要注意。
4、碰撞:兩個物體相互作用時間極短,作用力又很大,其他作用相對很小,運動狀態發生顯著化的現象叫做碰撞。
以物體間碰撞形式區分,可以分為“對心碰撞”(正碰),而物體碰前速度沿它們質心的連線;“非對心碰撞”——中學階段不研究。
以物體碰撞前后兩物體總動能是否變化區分,可以分為:“彈性碰撞”。碰撞前后物體系總動能守恒;“非彈性碰撞”,完全非彈性碰撞是非彈性碰撞的特例,這種碰撞,物體在相碰后粘合在一起,動能損失最大。
各類碰撞都遵守動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不過在非彈性碰撞中,有一部分動能轉變成了其他形式能量,因此動能不守恒了。
高中物理選修三的知識點
波粒二象性
一、量子論
1.創立標志:1900年普朗克在德國的《物理年刊》上發表《論正常光譜能量分布定律》的論文,標志著量子論的誕生。
2.量子論的主要內容
①普朗克認為物質的輻射能量并不是無限可分的,其最小的、不可分的能量單元即“能量子”或稱“量子”,也就是說組成能量的單元是量子。
②物質的輻射能量不是連續的,而是以量子的整數倍跳躍式變化的。
3.量子論的發展
①1905年,愛因斯坦獎量子概念推廣到光的傳播中,提出了光量子論。
②1913年,英國物理學家玻爾把量子概念推廣到原子內部的能量狀態,提出了一種量子化的原子結構模型,豐富了量子論。
③到1925年左右,量子力學最終建立。
二、黑體和黑體輻射
1.熱輻射現象
任何物體在任何溫度下都要發射各種波長的電磁波,并且其輻射能量的大小及輻射能量按波長的分布都與溫度有關。這種由于物質中的分子、原子受到熱激發而發射電磁波的現象稱為熱輻射。
①物體在任何溫度下都會輻射能量。
②物體既會輻射能量,也會吸收能量。物體在某個頻率范圍內發射電磁波能力越大,則它吸收該頻率范圍內電磁波能力也越大。
輻射和吸收的能量恰相等時稱為熱平衡。此時溫度恒定不變。
實驗表明:物體輻射能多少決定于物體的溫度(T)、輻射的波長、時間的長短和發射的面積。
2.黑體
物體具有向四周輻射能量的本領,又有吸收外界輻射來的能量的本領。黑體是指在任何溫度下,全部吸收任何波長的輻射的物體。
3.實驗規律:
①隨著溫度的升高,黑體的輻射強度都有增加;
②隨著溫度的升高,輻射強度的極大值向波長較短方向移動。
三、光電效應
1.光電效應在光(包括不可見光)的照射下,從物體發射出電子的現象稱為光電效應。
①任何一種金屬都有一個極限頻率,入射光的頻率必須大于這個極限頻率才能發生光電效應,低于極限頻率的光不能發生光電效應。
②光電子的最大初動能與入射光的強度無關,光隨入射光頻率的增大而增大。
③大于極限頻率的光照射金屬時,光電流強度(反映單位時間發射出的光電子數的多少),與入射光強度成正比。
④金屬受到光照,光電子的發射一般不超過10-9秒。
2.波動說在光電效應上遇到的困難
波動說認為:光的能量即光的強度是由光波的振幅決定的與光的頻率無關,所以波動說對解釋上述實驗規律中的①②④條都遇到困難。
高中物理選修三知識點總結
一、原子核式結構模型
1、電子的發現和湯姆生的原子模型:
⑴電子的發現:
1897年英國物理學家湯姆生,對陰極射線進行了一系列研究,從而發現了電子。
電子的發現表明:原子存在精細結構,從而打破了原子不可再分的觀念。
⑵湯姆生的原子模型:
1903年湯姆生設想原子是一個帶電小球,它的正電荷均勻分布在整個球體內,而帶負電的電子鑲嵌在正電荷中。
2、粒子散射實驗和原子核結構模型
⑴粒子散射實驗:1909年,盧瑟福及助手蓋革和馬斯頓完成的。
①裝置:如下圖
②現象:
a.絕大多數粒子穿過金箔后,仍沿原來方向運動,不發生偏轉。
b.有少數粒子發生較大角度的偏轉。
c.有極少數粒子的偏轉角超過了90°,有的幾乎達到180°,即被反向彈回。
⑵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
由于粒子的質量是電子質量的七千多倍,所以電子不會使粒子運動方向發生明顯的改變,只有原子中的正電荷才有可能對粒子的運動產生明顯的影響。
如果正電荷在原子中的分布,像湯姆生模型那模均勻分布,穿過金箔的粒了所受正電荷的作用力在各方向平衡,粒了運動將不發生明顯改變。散射實驗現象證明,原子中正電荷不是均勻分布在原子中的。
1911年,盧瑟福通過對粒子散射實驗的分析計算提出原子核式結構模型:在原子中心存在一個很小的核,稱為原子核,原子核集中了原子所有正電荷和幾乎全部的質量,帶負電荷的電子在核外空間繞核旋轉。
原子核半徑約為10-15m,原子軌道半徑約為10-10m。
⑶光譜
①觀察光譜的儀器,分光鏡
②光譜的分類,產生和特征
③光譜分析:
一種元素,在高溫下發出一些特點波長的光,在低溫下,也吸收這些波長的光,所以把明線光波中的亮線和吸收光譜中的暗線都稱為該種元素的特征譜線,用來進行光譜分析。
高中物理選修三的知識點相關文章:
★高中物理選修3-4知識點總結
★高中物理選修3-5知識點
★高中物理選修3-1知識點總結
★高中物理選修3-5知識點總結
★高中物理選修3-1第二章知識點歸納
★高二物理選修三知識點
★高中物理選修3-1第一章知識點
★高二物理選修3-1知識點匯總
★高二物理選修3-1電學知識點總結
var_hmt=_hmt||[];(function(){varhm=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hm.src="";vars=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s);})();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