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以“數智時代智創未來”為主題的2022中國智能產業論壇在北京首鋼園舉行,此次論壇作為2022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的組成活動之一,施耐德電氣高級副總裁、戰略與業務發展中國區負責人、商業價值研究院院長熊宜受邀出席并發表主題演講。
熊宜在演講中表示,實現產業鏈協同減碳是當下企業面臨的一大挑戰。以元件提供商為例,企業正受到來自供應鏈下游的巨大壓力,如果缺乏對自身產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了解,就無法進入供應商名單。與此同時,面臨歐盟新的碳稅協議,到2024-2025年,直接成本將增加30%-40%。系列壓力下,產業鏈協同減碳成為重要一環。
對此,施耐德電氣提出多項解決措施,不僅能通過數字化手段實現清晰的碳排放核算,也為企業提供涵蓋可持續發展規劃在內的清晰頂層規劃并落地執行,助力構建組織體系,提供流程保障。目前,施耐德電氣已提出一系列的可持續發展和氣候目標,覆蓋集團級、供應鏈級到每一位員工,借由可衡量目標助力落地,并在實施過程中持續地優化迭代。
以下為此次演講實錄: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大家上午好,此次是我第三次來到服貿會的平臺,在2022中國智能產業論壇,有幸了解到各位領導和專家,聚焦中國數字化轉型話題,講解如何通過數字化、智能化搭建技術平臺。
這兩年大家關注的熱門話題,其一是用數字化的方式抗疫;其二就是“雙碳”,即如何通過數字化、智能化的方式實現“雙碳”轉型。今天的話題將側重于低碳轉型層面,我將與大家分享近幾年施耐德電氣在做的工作。
如今,關于全球趨勢,大家可以看到非常多的數據。從《巴黎協定》之后,旨在將全球變暖的幅度控制在1.5℃,不少企業紛紛做出承諾,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實現降碳。實際上,無論是國家、社會,還是企業自身,都需要提速并加大力度,從而推動目標的實現。今年的極端氣候,大家有目共睹,但現在,我們所做的事情還遠遠不夠。
在中國,雙碳目標提出以來,***制定了一系列的“1+N”政策目標,相應的指標要求也日趨嚴格。以時下受歡迎的數據中心產業為例,易受到碳排放不達標的壓力。再如,樓宇,已有不少行業客戶關注如何有效降碳,以實現減碳目標。
當下,在將宏觀目標落實到實踐過程中,相應企業的分析判斷及對市場的反應仍處于較初級的階段,亟需***與相應的工具。對此,施耐德電氣認為:
第一步是摸清家底:此前企業在持續地進行節能降耗,重視節能改造。然而,企業仍欠缺對目前碳排放量的衡量機制。不少制造型企業,在減碳的第一步,即碳排查的基礎數據核算工作,就面臨很大的挑戰,缺乏統一的***及標準。
第二步是怎么用:也就是怎么用風電、光伏等能源實現儲能。其中,光伏的穩定性和供給能力非常有限,施耐德電氣北京亦莊工廠在屋頂筑了幾千平米的光伏,一年覆蓋超過30%用電量,這是非常高的指標,因為光伏的平均覆蓋率處于10-15%。此外,依靠風電的寧波3號碼頭吞吐量較大,目前正在進行風光輕儲全新能源的風儲項目,因為風電的穩定性和波動較大,而港口吊裝設備與鋼鐵企業類似,需要強穩定性。而寧波時長有臺風來襲,風力過大或是過小,都將帶來電力不穩定、電力不足的問題。
第三步是實現產業鏈協同降碳和減碳,大家知道碳排放范圍定義為1、2、3,加起來是總量,其中范圍1是燃燒化石能源石油天然氣帶來的碳;范圍2是用電,如中國的火電比例比較大;范圍3是上下游,塑料、鐵、金屬等依靠碳進行生產,下游還需包裝,抵達客戶的交通運輸也需要碳,這便是范圍3的全過程。如何實現產業鏈協同減碳,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以元件提供商為例,受到的大量壓力來自于供應鏈下游,能否對產品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有清晰的了解,關鍵到能否進入供應商名單。此外,在出口環節,當下面臨歐盟新的碳稅協議,到2024-2025年,直接成本增加30%-40%。這一系列壓力之下,產業鏈協同減碳成為了至關重要的環節。對此,施耐德電氣提出了多項解決措施,不僅通過數字化手段實現清晰的碳排放核算,也為企業提供可持續發展規劃在內的清晰頂層規劃;在執行層面,還將助力構建組織體系,提供流程保障。目前,施耐德電氣已提出一系列的可持續發展和氣候目標,覆蓋集團級、供應鏈級到每一位員工,都構建了可衡量的目標,從而助力目標的落地,并在實施過程中持續地優化迭代。
如何更好地應對挑戰,施耐德電氣發布的可持續“一體兩翼”成果聚焦可持續發展與碳中和,以服務和數字化的“兩翼”賦能全生命周期。減碳是貫穿全生命周期的過程,不管是制造型企業、園區、商業建筑樓宇,還是基礎設施、港口、機場,涉及的建設運營維護,都可能包括升級迭代,智能化改造、綠色低碳改造,都需在全生命周期過程中從頭考慮;另外一個緯度是單個產品的全生命周期。這一系列都需要有工具,施耐德電氣具備多項知名軟件,同時提出了從咨詢到軟件落地以及到實施服務一系列全生命周期的服務,確保打通全價值鏈條。
在過去一年,施耐德電氣積極推動相關項目進展,如全球范圍的單晶硅光伏面板,再到零碳工廠的概念,施耐德電氣推出的零碳工廠包括整個工廠能耗管理的項目,這個也是非常有意思的。針對新能源企業,包括攜手動力電池儲能方向的寧德時代,施耐德電氣也在助力企業的零碳項目。剛才講到的港口以及零碳園區,目前中國的零碳園區正處于規劃設計,在歐洲的第一個園區已經實現了光儲柔性復合調度。而在電動汽車到電網一系列的全生命周期環節的打通,也將在中國進行試點。在常州,施耐德電氣部署從光伏到儲能到充電樁一系列的解決方案,一定程度上為多家工廠成功解決電力短缺的問題。這樣一系列的案例都是通過創新的數字化技術來實現,除了傳統雙碳目標的降本,還將提高用戶的體驗,包括效益和安全,以及在各個行業進行推廣。
根據在全球的研究結果,氣候變化控制在1.5℃,以及全球到2030年要降100-150億噸,用新能源替代傳統的化石能源,不管是工業還是基礎設施交通設施的行業內,需求側的電氣化實際上是一個大的、也在持續推進的話題,包括我們講的數字化技術。以前我們說,數字化是最佳的武器,我認為數字化是有利的武器,只有基于數字化本身加上技術以及能源變革,才能實現到2030年減少100-150億噸的目標。
下面,我將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施耐德電氣。自1836年成立以來,已經具有186年的歷史,在中國已是第35周年。從天津的合資工廠開始,再到如今,走過的35個年頭,施耐德電氣在研發領域,包括創新領域在持續加碼投入,在北京亦莊軟件研發中心,施耐德電氣正在以軟硬件一體化的創新研發體系,加快新技術的開發以及在各行業具體場景的應用。考慮到在中國市場內,數字化和數字孿生的技術先進性和市場應用廣度的差異,施耐德電氣扎根中國,并與新的行業和客戶進行共研共創。例如,施耐德電氣攜手寧德時代,研發了高效的儲能技術。
在可持續發展領域,施耐德電氣提出了自身的承諾,到2025年,在公司運營層面實現碳中和,但是我們更大的承諾是基于自身的能力和技術,幫助客戶一同實現減碳。從2018年至今,施耐德電氣已幫助全球用戶累計減少3.81億噸碳排放,到2025年這一數字將達到8億噸。
在中國,施耐德電氣有一系列的工廠,有自己的實踐,在將剛才提到的技術與***進行落地實踐。我們在北京的工廠,會有領導參觀和考察,也將與大家分享如何通過數字化和智能技術實現既有新能源的高滲透率,與企業生產運行實現匹配的同時,保持很好的經濟性。
面向未來,施耐德電氣希望利用創新技術與方案,以及管理層面的經驗總結,攜手客戶與合作伙伴一同推動以數字化技術為驅動的“雙碳”轉型,謝謝大家。
關于施耐德電氣
施耐德電氣的宗旨,是賦能所有人對能源和資源的最大化利用,推動人類進步與可持續的共同發展。我們稱之為LifeIsOn。
我們的使命是成為您實現高效和可持續發展的數字化伙伴。
我們推動數字化轉型,服務于家居、樓宇、數據中心、基礎設施和工業市場。我們通過集成世界領先的工藝和能源管理技術,從終端到云的互聯互通產品、控制、軟件和服務,貫穿業務全生命周期,實現整合的企業級管理。
我們是一家擁有本土化優勢的全球企業,致力于推動***的技術及合作伙伴生態圈,積極踐行有意義、包容和賦能的共同價值觀。
新浪聲明:所有會議實錄均為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者審閱,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