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長江保護修復聯合研究中心成立以來在長江湖泊水質改善特別是減磷方面有哪些科研成果?是否有具體的案例?
8月23日,生態環境部召開例行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部科技與財務司司長鄒首民在回答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提問時表示,2018年生態環境部成立國家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聯合研究中心,重點以支撐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為目標,以集成應用為導向,以水專項等研究成果為基礎,著力開展以磷為核心的流域水質目標管理、流域58個駐點城市“一市一策”和流域生態環境智慧決策平臺等研究,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支撐了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
一是系統診斷了長江流域總磷污染問題及成因。識別出總磷為流域斷面首要超標(超過III類水)因子比例達57.3%;污染源中農業源占比最高,達60%左右,但工業源入河系數較高、對水體影響更加直接;四川盆地、洞庭湖流域、鄱陽湖流域和長三角地區是總磷污染突出區域。
二是繪制了長江磷污染流域分布一張圖。形成了長江流域不同水文條件下,主要控制單元磷污染空間分布數據庫,核算了駐點城市及主要控制單元磷污染物動態納污能力。
三是形成了長江磷污染分區管控策略和方案。針對長江上、中、下游,分別完善基礎設施、強化污水除磷、實施源分離等策略;針對岷沱江、烏江、洞庭湖、武漢城市群等“三磷”重點管控片區,實施源頭治理和差異化治理等策略;形成了長江流域磷污染“來源解析-過程模擬-總量分配-污染治理-模式推廣”的管控方案。
四是研發集成了長江磷污染治理系列技術。構建技術評估***,進行技術篩選、研發和集成,形成了針對黃磷、磷礦、磷石膏、磷肥和含磷農藥污染控制的28項技術。
鄒首民舉例說,貴陽駐點幫扶工作組對貴陽洋水河流域10余家涉磷企業進行減磷精準幫扶,經過近兩年多的治理,2019年出境斷面總磷濃度由2018年的0.35mg/L降低并穩定在0.2mg/L以下,這就是三類標準,解決了60年以來總磷超標“老大難”問題。
嘉興的駐點工作組對嘉興南湖進行科技幫扶后,總磷濃度由0.16mg/L降至0.1mg/L以下,基本穩定達到四類以下,最低達0.05mg/L,2020年年底開始從五類提升到三類,并穩定至今。
另據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介紹,生態環境部近日制定并將印發《長江流域總磷污染控制方案編制指南》,指導長江流域各省份制定實施本行政區域總磷污染控制方案,科學有序推進總磷污染控制工作,持續提升長江流域水生態環境治理能力和水平。
《指南》要求各地在全面總結“十三五”總磷污染控制成效與經驗的基礎上,精準識別行政區域內總磷污染問題,系統分析問題成因,結合各地實際,科學確定總磷污染控制目標、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等。
同時,《指南》將圍繞工業污染治理、生活污染治理、面源污染治理、流域生態保護及內源污染治理、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等方面,提供大量可供參考的污染控制路徑,指導各地綜合運用工程、政策、技術等措施,確保完成總磷污染控制目標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