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來給大家分享桃花扇故事梗概的相關知識,通過是也會對桃花扇故事梗概簡介相關問題來為大家分享,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的話,希望大家別忘了關注下本站哈,接下來我們現在開始吧!
【簡介】
桃花扇是清初作家孔尚任經十余年苦心經營,三易其稿寫出的一部傳奇劇本,共有40出,舞臺上常演的有《訪翠》、《寄扇》、《沉江》等幾折。通過男女主人公侯方域(朝宗)和李香君的愛情故事反映明末南明滅亡的歷史戲劇。所謂“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實事實人,有憑有據。”當時清初正是考據學極盛時期,影響了作者忠于歷史的態度,劇本中絕大部分人物是真人真事,劇本所寫的一年中重大歷史事件甚至考證精確到某月某日,但由于并不是歷史書籍,劇中加入故事情節,人物感情刻畫,從深度和廣度反映現實,并且有很高的藝術表現力,是一部對后來影響很深的歷史劇。
【歷史背景】
當時正處于明朝末年,李闖王攻陷北京,崇禎皇帝上吊自殺。吳三桂勾引清兵入關,攻下北京,中國北方大亂。鳳陽總督馬士英在南京擁立福王為皇帝,取年號“弘光”建立南明。當時清兵不過有十多萬,如果勵精圖治,完全可以如同南宋一樣自保,偏安江南。但南明皇帝耽于聲色;朝臣賣官鬻爵,搜刮錢財;武將擁兵自重,互相打內戰,只有史可法帶領三千殘兵堅守揚州,結果不到一年,揚州陷落,南明王朝土崩瓦解。
【出場人物】
全劇只有30名出場演員,作者將其分為“色部”、“氣部”和“總部”。
色部是貫穿全劇表現“離合之情”故事主要情節的人物,又分為以男主角侯方域為首的及其周圍人物的“左部”和以女主角李香君為首的及其周圍人物的“右部”,共16人。
氣部是表現背景歷史“興亡之感”的人物,又分為以史可法為首的忠臣的“奇部”和以馬士英等為首的奸臣“偶部”,鑒于歷史上不敢罵皇帝,將弘光皇帝分在奇部,共12人。
總部只有兩人;“經星”張瑤星道士,“緯星”南京太常寺老贊禮,作為全劇幕中穿插,介紹背景,以情節外人補充交代敘事的人物。
【情節梗概】
明代末年,曾經是明朝改革派的“東林黨人”逃難到南京,重新組織“復社”,和曾經專權的太監魏忠賢余黨,已被罷官的阮大鋮斗爭。其中復社中堅侯方域邂逅秦淮歌妓李香君,兩人陷入愛河,侯方域送李香君一把提詩扇,而和其“梳櫳”(和***結婚非正式叫梳櫳)。阮大鋮匿名托人贈送豐厚妝奩以拉攏侯方域,被李香君知曉堅決退回。阮大鋮懷恨在心。弘光皇帝即位后,起用阮大鋮,他趁機陷害侯方域,迫使其投奔史可法,并強將李香君許配他人,李香君堅決不從,撞頭欲自盡未遂,血濺詩扇,侯方域的朋友楊龍友利用血點在扇中畫出一樹桃花。南明滅亡后,李香君入山出家。揚州陷落后侯方域逃回尋找李香君,最后也出家學道。
全劇其中穿插當時歷史事件,南明君臣如何花天酒地,四鎮帶兵打內戰,史可法堅守揚州城破投河自盡等。
【歷史影響】
桃花扇一劇形象地刻畫出明朝滅亡前統治階層腐化墮落的狀態,中國各代王朝的滅亡實際和明代是如出一轍,“以史為鑒,可以知興亡”,劇本脫稿后立即引起社會的關注,在舞臺上經常演出,康熙皇帝專門派內侍向孔尚任索要劇本,看到其中描述南明皇帝耽于聲色的情節,常皺眉頓足說:“弘光弘光,雖欲不亡,其可得乎!”每當“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這部劇就能引起人們更大的注意。
在抗日戰爭時期,著名劇作家歐陽予倩先生曾改編過這部劇本,將結尾改成侯方域剃發留辮,改換清服入仕,找到李香君后,李香君憤而和其斷交,以諷喻當時的賣國漢奸汪精衛之流,(其實歷史上真實的侯方域確實在順治年間回河南參加了鄉試)。1964年劇作家梅阡、孫敬把它改編成電影劇本,采用的是歐陽予倩劇本的結尾,由著名演員***鳳和馮喆主演,并以昆曲曲調作插曲,有的唱段選了牡丹亭的詞,更烘托出悲壯的氣氛。但由于寫的是末代王朝,文化大革命中被無端指責為“懷念失敗的******”而受到嚴厲的批判,文革后被***。
【鑒賞】
桃花扇是侯方域、李香君定情之物。孔尚任以此記錄著男女主人公的沉浮命運,又用它勾連出形形***的人物活動。一把纖巧的扇子,在孔尚任手中不僅串絡著紛亂的歷史人物與事件,并雄辯地展示出它們的破滅的必然性。在民族淪落、社稷傾圮的時代,作者把高尚的人格給予身為***的李香君,把一個孱弱的靈魂賦予了享有盛名的才子。而將最深沉的同情寄予在社會地位卑微的民間藝人身上。孔尚任借助他們的口,抒發了對末世既臨的無可奈何、無可挽回的嘆息。
蘇昆生的悲歌,不僅是對回光返照的南明王朝的憑吊,不僅是對三百年大明江山一旦覆亡的傷感,也不僅是對瞬息萬變的歷史興亡的慨嘆,在這些憑吊、傷感、慨嘆的深處,涵蘊著對封建社會“忽喇喇似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將盡”的歷史趨勢的預感,唱出了封建未世的時代哀音!……在這種時代哀音中,流溢著封建末世文人心中破敗感、失落感、憂患感交織躁動的感傷情懷。
【作者簡介】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號東塘,別號岸堂,孔子六十四代孫。自稱云亭山人。山東曲阜人。主要作品有《桃花扇》、《小忽雷》。
【昆曲:桃花扇】
昆曲是我國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行腔優美,以纏綿婉轉、柔曼悠遠見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首批世界文化遺產。昆曲代表作《桃花扇》,名列中國古典戲曲五大名著之一,作者孔尚任為孔子六十四代孫,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以明末文人侯方域與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愛情故事為線索,深刻描寫南明王朝的興亡與明朝的覆滅。
《桃花扇》有“末世百象圖”之說,內容龐雜,人物眾多,場景斑駁。經孔尚任十余年苦心經營,三易其稿,劇本寫成后,王公顯貴爭相傳抄,金斗班首演于京中舞臺,一時轟動。
在《1699?桃花扇》的演出中,素有“明代清明上河圖”之稱的國寶級畫卷《南都繁會景物圖卷》破天荒以舞臺布景的形式首度全景亮相,淋漓盡致地重現明朝永樂年間南京舊都繁華奢靡的景象。此外,舞臺上將有眾多價值不菲的寶物,譬如三百件蘇繡精品——包括當代刺繡皇后姚建萍親手繡出的主角戲服、昆曲大師俞振飛題寫的折扇、名師祖傳的頭飾、明代家具等等。今次的***集昆曲四代傳人之心力,名師高徒薈萃,而且更連接起中、日、韓、臺各地優秀藝術家共同打造,基本恢復了三百年前文武并重的演出規模,從秦淮風情中再現昆曲盛世之美。這出巨構稍后將巡回南韓、瑞士、意大利等地演出。
【誕生的地方】
《桃花扇》誕生的地方
張寶申
從琉璃廠西街西口往北,有一條斜向通往宣武門內大街的胡同叫“海柏胡同”,因胡同內有廟宇“海波寺”,明清時稱“海波巷”、“海波寺街”。三百多年前,在這條不起眼的小胡同里,孔尚任在他的“岸堂”寓所,創作了《桃花扇》,并讓“伶人”在此進行了“首演”,在北京的戲劇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號東塘,自稱云亭山人。山東曲阜人,孔子第六十四代孫。他早年在家鄉時,就聽到過“李香君血濺詩扇”及南明王朝滅亡的故事,感慨頗多,萌發了“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的創作沖動,有了《桃花扇》最初的構思。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康熙皇帝南巡歸來路經山東,到曲阜祭孔,孔尚任被舉薦在御前講經,并做了皇帝游覽孔府的向導,深得康熙賞識,被“破格”任命為國子監博士。此后,他曾奉命到江淮了解民情,治理水患,還到過南京、揚州一帶尋訪,對明王朝閹黨專權,官吏腐敗,導致滅亡有了更多感觸,為他創作《桃花扇》積累了鮮活的素材。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孔尚任到京城為官,買下了海波巷的一處宅院,將書齋命名“岸堂”。“海波巷里紅塵少,一架藤蘿是岸堂。”經過多年的生活積累和創作準備,孔尚任全身心地投入到劇本的創作。北京是元雜劇的發祥地,發展到明清傳奇,戲劇活動在京城已十分活躍。在這種良好的大環境中,孔尚任借鑒了前人的經驗,經過十多年的艱辛努力,三易其稿而創作出了不朽的名劇《桃花扇》。《桃花扇》通過江南名妓李香君與復社文士侯朝宗的愛情故事,反映了南明王朝的興亡。孔尚任在《桃花扇小引》中,直抒胸臆:“不獨使觀者感慨涕零,亦可懲創人心,為末世之一救。”1700年正月初七,孔尚任邀集了名士摯友18人在岸堂相聚,酒席宴前,讓伶人清唱《桃花扇》新曲,眾友人無不稱快,忘乎所以。“詞人滿把拋紅豆,扇影燈花鬧一宵。”此后,《桃花扇》又在菜市口胡同的碧山堂大戲臺,由著名昆曲班社連演數場,一時轟動京城。這一動靜,很快傳入宮內,康熙皇帝聞訊索閱了《桃花扇》稿本。因《桃花扇》頌揚了史可法、左良玉等明朝抗清人物,引起了康熙及滿族大臣們的反感,不久,孔尚任就被借故罷了官,回曲阜老家去了。
三百多年來,《桃花扇》曾被多個劇種上演。抗日戰爭時期,歐陽予倩將《桃花扇》改為話劇,廣泛上演,鼓舞了人民群眾愛國抗日的斗志。解放后,中央實驗話劇院幾度將《桃花扇》搬上舞臺,在國內外演出。著名導演謝晉曾將《桃花扇》搬上銀幕。上海電視臺也曾將《桃花扇》改編成電視連續劇《李香君》。海柏胡同里的孔尚任“岸堂”,現已難尋舊跡,但在這里誕生的《桃花扇》,已成為中國戲劇史上的一塊豐碑。
《桃花扇》為清代文學家孔尚任創作的傳奇劇本,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六月完稿,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刊成初版。
《桃花扇》所寫的是明代末年發生在南京的故事。全劇以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歡離合為主線,展現了明末南京的社會現實。同時也揭露了弘光政權衰亡的原因,歌頌了對國家忠貞不渝的民族英雄和底層百姓,展現了明朝遺民的亡國之痛。
《桃花扇》為一部接近歷史真實的歷史劇,重大事件均屬真實,只在一些細節上作了藝術加工。以男女情事來寫國家興亡,是此劇的一大特色。該劇作問世三百余年來長盛不衰,已經被改編成黃梅戲、京劇、話劇多個劇種,頻頻上演。
作品主題
《桃花扇》描寫了一個朝代的滅亡,造成這個朝代滅亡的原因不是某一個人的過失,承擔最后悲劇結局的也不是一個人,而面臨悲劇命運進行抗爭的也不只有一個人。所以,從悲劇主體來看,《桃花扇》的悲劇主體帶有群體性的特征。它描寫的是群體的悲劇。
在個人與歷史的對抗中,人的力量永遠也無法最終戰勝宇宙和歷史,也永遠都無法超越自己所處的時代,所以,個人的毀滅是必然的。在揭示了這樣一種必然的結果后,《桃花扇》所展示的實際上是在注定的悲劇結局下個人的命運史。
劇中的人物都有各種各樣的缺點和錯誤,但是作者原諒了他們的這些錯誤,而向更深的層次尋求原因。從這樣的角度來說,也可以說《桃花扇》是一部命運悲劇。人物不管怎么努力都無法擺脫自己的悲劇命運,而造成悲劇命運的原因,正如前所說,不是個人,也不再是社會,而是歷史的必然的力量。
《桃花扇》傳奇共40回,寫明末復社名士侯方域僑寓南京,經朋友楊龍友介紹,與名妓李香君相識并訂下終身。閹黨阮大鋮欲結交侯方域,托人送去豐盛的妝奩,被李香君嚴詞拒絕,堅決退還。后侯方域為阮大鋮讒害,被迫離開南京。
避難于淮安漕撫史可法處,與香君分離。李自成進京,崇禎帝縊死煤山,阮大鋮、馬士英等擁立福王得勢,大力逮捕復社諸人,并逼迫李香君嫁漕撫田仰。香君堅決不從,血濺在與侯定情的一把宮扇上,后楊龍友在扇上點染成一枝桃花。清兵南下,國破家亡,李香君、侯方域在道觀里會見,被道士點化后,雙雙出家歸入道門。
創作背景:
明朝滅亡之后,不少明朝的遺老不時聚會,抒發亡國之悲和人生憤慨。孔尚任的父親孔貞璠就是其中的一位。孔貞璠重氣節的品格、憂世的心腸、歸隱的行為,無不對孔尚任產生了重要影響。
賈鳧西是另一個對孔尚任產生重大影響的人。賈鳧西是孔貞璠的友人,是位剛直不阿的明朝遺老。孔尚任幼年時曾為賈鳧西的座上賓,而且受到賈鳧西的優待。賈鳧西的思想對孔尚任也有重要影響。比如《桃花扇》中的柳敬亭說《論語》即是從中賈鳧西處得來。
還有一位重要的人物,正是他為孔尚任創作《桃花扇》提供了素材,他就是明末遺老孔尚則。他是孔尚任的族兄,在弘光朝做過刑部郎中。秦光儀是孔尚任的岳父,他因為在崇禎朝曾避亂于孔尚則處,故而從他那里得知大量的南明遺事。
明亡后,孔尚則閑居曲阜老家,與同族的孔貞璠、孔尚達以及賈鳧西等遺老,不時來往,時常聚在一起痛飲狂歌,抒發憂亂之慨。再加上孔尚任的岳父秦光儀經常向孔尚任講述弘光遺事,終于使孔尚任萌發了創作《桃花扇》的動機。
1690年,孔尚任還京,任國子監博士,過了很長一段冷局閑曹的生活。他的劇本《桃花扇》,正是經過了長期醞釀,于1699年左右寫成的。
據孔尚任自己說,他早就有過把南朝遺事形諸筆墨的想法。“予未仕時,每擬作此傳奇,恐聞見未廣,有乖信史,寤歌之余,僅畫其輪廓,實未飾其藻采也。”出仕后,經過十余年的輾轉奔波,返京多暇,“乃挑燈填詞”,終于完成了這部作品。
《桃花扇》的胚胎,雖萌發于作者的青年時期,但碩果卻是結聚于作者經歷種種曲折,思想成熟之后。作者眼界擴展了,思想開闊了,對現實的認識深邃,當他搦筆研墨,創作歷史劇時,就使作品包藏了更巨大的容量。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桃花扇
侯方域在南京舊院結識李香君,共訂婚約,閹黨余孽阮大鋮得知候方域手頭拮據,暗送妝奩用以拉攏。香君識破圈套,阮大鋮懷恨。
南明王朝建立后,阮誣告侯方域迫使他逃離南京。得勢的阮大鋮欲強迫香君改嫁黨羽田仰遭拒,香君血濺定情詩扇。友人楊龍友將扇上跡點染成折枝桃花,故名桃花扇。后,南明滅亡,侯、李重逢。但國已破,何為家?他們撕破桃花扇,分別出家。
擴展資料:
藝術價值
《桃花扇》是中國清代著名的傳奇劇本,作者是孔尚任,是他經歷十余年三易其稿而完成的。此劇表現了明末時以復社文人侯方域、吳次尾、陳定生為代表的清流同以阮大鋮和馬士英為代表的權奸之間的斗爭。
揭露了南明王朝政治的腐敗和衰亡原因,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作者的創作意圖是“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通過侯方域和李香君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表現南明覆亡的歷史,并總結明朝300年亡國的歷史經驗,表現了豐富復雜的社會歷史內容。
《桃花扇》的藝術成就,主要表現在人物塑造上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形象體系;在藝術結構上,以侯、李愛情為線索,組織進多方面的社會矛盾,嚴整緊湊;另外,其曲辭亦流暢優美,富于文采。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桃花扇
《桃花扇》內容簡介:
明思宗崇禎末年,“明末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來南京參加科舉考試,落第未歸,寓居熒愁湖畔,經楊龍友介紹結識李香君,兩人情好日密。訂婚之日,侯方域題詩扇為信物以贈香君。當時隱居南京的魏忠賢余黨阮大鋮正為復社士子所不容,得知侯方域手頭拈據,遂以重金置辦妝奩,
托其結拜兄弟楊龍友送去以籠絡侯方域,意欲借以緩和與復社的關系,被李香君看破端倪,義形于色,退回妝奩,阮大鋮因此懷恨在心。李自成攻占北京,馬士英、阮大鋮在南京擁立福王登基,改元弘光,擅權亂政,排擠東林、復社士子。
時鎮守武昌的寧南侯左良玉以“清君側”為名兵逼南京,弘光小朝廷恐慌。因左良玉曾得侯方域之父提拔,侯方域遂寫信勸阻,卻被阮大鋮誣陷為暗通叛軍,侯方域為避害只身逃往揚州,投奔督師史可法,參贊軍務。阮大鋮等逼迫李香君嫁給漕撫田仰,李香君以死相抗,血濺定情詩扇。
后楊龍友將扇面血痕點染成桃花圖,這就是貫穿全劇的桃花扇的來歷。阮大鋮邀馬士英在賞心亭賞雪選妓,被李香君趁機痛罵以泄恨,但仍被選入宮中教戲。李香君托蘇昆生將桃花扇帶給侯方域,侯方域回南京探望,卻被阮大鋮逮捕入獄。
清軍渡江,弘光君臣逃亡,侯方域方得出獄,避難棲霞山,在白云庵相遇李香君,在張道士點醒之下,二人雙雙出家。
擴展資料:
《桃花扇》鑒賞:
《桃花扇》所寫的是明代末年發生在南京的故事。全劇以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歡離合為主線,展現了明末南京的社會現實。同時也揭露了弘光政權衰亡的原因,歌頌了對國家忠貞不渝的民族英雄和底層百姓,展現了明朝遺民的亡國之痛。
《桃花扇》描寫了一個朝代的滅亡,造成這個朝代滅亡的原因不是某一個人的過失,承擔最后悲劇結局的也不是一個人,而面臨悲劇命運進行抗爭的也不只有一個人。所以,從悲劇主體來看,《桃花扇》的悲劇主體帶有群體性的特征。它描寫的是群體的悲劇。
在個人與歷史的對抗中,人的力量永遠也無法最終戰勝宇宙和歷史,也永遠都無法超越自己所處的時代,所以,個人的毀滅是必然的。在揭示了這樣一種必然的結果后,《桃花扇》所展示的實際上是在注定的悲劇結局下個人的命運史。
劇中的人物都有各種各樣的缺點和錯誤,但是作者原諒了他們的這些錯誤,而向更深的層次尋求原因。從這樣的角度來說,也可以說《桃花扇》是一部命運悲劇。人物不管怎么努力都無法擺脫自己的悲劇命運,而造成悲劇命運的原因,正如前所說,不是個人,也不再是社會,而是歷史的必然的力量。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桃花扇(孔尚任創作的傳奇劇本)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