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算一算“退居”成都的經濟賬
八月的成都,正午時分熱氣蒸人,被濕熱籠罩的人們悶得發昏,只有在透過遮陽傘的那片區域下、在空調房里,才充滿了生機。
傍晚六點,陽光不燥,微風正好。熙熙攘攘的人群出現在了火鍋飄香的小吃街、潮人聚集地太古里、小酒館的門口。
然而,也有一些上班族從各大寫字樓奔涌而出,用力蹬著顏色各異的共享單車,向著離自己最近的地鐵站奮力奔去,絡繹不絕。
成都就像一塊海綿,吸汲著這些不斷涌流的人群,并且隨之膨脹。
據統計,從2010年到2021年,11年間,成都常住人口增長了714萬人,平均每天約有1778人來到成都,僅次于深圳。2021年末,成都常住人口達到2119.2萬人,跟北京的差距只有69.4萬人。其中,“蓉漂”人口高達683.49萬人。
在這些“蓉漂”中,有人從外地慕名而來,有人在旅游時愛上了這里,即便是對高學歷人才,成都也呈現超強吸引力。智聯招聘發布的《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2》顯示,2021年成都應屆生人才流入占比為4.7%,位列全國第二。
成都究竟有什么魔力,能吸引源源不斷的年輕人奔赴?那些來到成都的人,找到了屬于自己的理想生活嗎?
1.“退居”成都
“吃不消長時間的加班,想換個壓力小、生活節奏慢,看得見未來的城市工作。”楊彬直言不諱道。
春節過后,楊彬辭去了上海月薪1.3萬元的工作,去成都開始新的生活。2021年研究生畢業后,楊彬來到了上海,入職了一家新媒體公司,從事運營工作。剛入職時,他和大部分“滬漂”一樣,迫切希望和這座城市步調一致,快速奔跑。
然而,上海這座城市的燈火固然闌珊,卻含著不少滄桑的心酸。“我一直以為自己的抗壓能力挺好的,剛來到上海時覺得自己百毒不侵,但現實生活中,通宵做方案、周末待命和逐漸枯竭的靈感,總是會一次次挑戰你的極限,所以我選擇來到成都。”楊彬說道。
與楊彬的經歷類似,陳勇曾是“北漂”中的一員,2016年大學畢業后,陳勇留在北京工作,由于一線城市的生活、住房、落戶等壓力較大,在北京“漂”了半年,他選擇離開,去往成都,尋找新工作。
事實上,近幾年越來越多的人離開一線城市。他們選擇來成都,與成都的迅速發展有關。
2021年,成都GDP達至1.9萬億元,位列全國第七,在新一線城市里僅次于重慶和蘇州,比杭州、南京等一些東部省會城市還要高。
成都科技創新資源也很充沛,2021年新增科創板上市及過會企業11家,總數居中西部城市第1位。這些都宣示成都的無限潛力,也給成都帶來更多崗位。
楊彬認為,成都可供選擇的崗位與其他大城市并無明顯區別。
在招聘網站上進行搜索,可以看到發布于成都的崗位,有人事、行政、銷售、運營類崗位,此外計算機、互聯網的崗位也是熱門選擇,應屆生的薪資范疇大概在3000-6000元之間。
最主要的是,在“退居”成都的年輕人看來,這里生活壓力比在一線城市小很多。
來到成都過后,楊彬選擇繼續在新媒體公司做運營,月薪5500元,雖然同樣的崗位在成都工資減半,但在成都,他的生活成本、租房成本遠遠低于上海。
在成都,楊彬租到了月租500元的單間臥室,每月公司還有200元的交通補貼和600元的餐補。除去房租和水電費等支出,會剩下3000元用來日常消費、購物,還可以存入1000元以備之急。
而在上海,他和好友合租了一套兩居室老房,每月5500元,加上每月約780元的水電費,日常的交通費,一日三餐,日用品消費以及購買衣服,1.3萬元的月薪,到月底基本花光。有時候外賣、搭車次數多,還要仰仗父母救濟其余的生活費。
成都的房租、交通和飲食等相對較低的生活成本,加上城市的包容度和就業機會,使得成都的吸引力持續走高。
2011-2021年成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在2018年之前,成都常住人口增量基本維持在10萬人左右(2015年除外),但2018-2021年,維持超過20萬人的增長。
2.房租翻3倍多,工資卻只漲1500元
離開北京后,陳勇進入成都一家外企工作,在成都龍泉驛區租了一居室,月租金600元,每個月加上餐補、交補,扣完“五險一金”后到手工資3400元。
雖然工資不高,但當時物價相對便宜,加上房租和水電費,一個月的日常開銷在1900元左右。平日里陳勇工作也不忙,偶爾會加班,生活也算過得滋潤。
“與北京的感受不同,在成都會感覺到人間煙火和強烈的生活感。”陳勇說道。
時代周報記者注意到,2017年成都發布《成都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行動計劃》,即人才新政十二條,率先推出“先落戶后就業”、實施“人才安居工程”等舉措。
同時,還推出“蓉城人才綠卡”“蓉漂人才碼”等人才服務配套體系,構建“租售補”并舉的人才安居體系。受成都人才政策吸引,涌入了一大批落戶成都,在成都買房的青年。
多維度的城市建設確實給年輕人提供了豐富的生活方式和選擇機會,但想要支撐起這些,需要穩定的收入來源、合適的住所。
對于陳勇來說,工作這幾年好不容易攢下了不少積蓄,以為可以買房定居,但是在一路上漲的房價面前,變得遙不可及。
安居客數據顯示,十年間,成都新房均價從7375.67元/平方米漲到14532.25元/平方米。其中,2017年房價增速最快,同比增速達到47.4%,房價達至11214.25元/平方米。
人才不斷涌入,房價提升背后,“蓉漂”生活成本越來越高。即便是不急于買房的年輕人,也開始面臨租金上漲壓力。
據58同城、安居客發布的《全國租賃市場總結報告》,成都2020年、2021年連續兩年超越上海、深圳,成為租房需求量第二大的城市,僅次于北京。
對于陳勇來說,買房的成本高了,租房的費用也上漲了。五年前月租金600元的一居室,現在已經漲到了2000元左右,房租翻了3倍多,而工資卻只漲了1500元。
在銳仕方達發布的2021年《城市薪酬差異系數報告》中,以北京為基準比較了同一崗位在不同城市的薪酬差距。其中,成都差異系數為0.88,意味著在北京月薪為10000元的崗位在成都薪資為8800元。
陳勇算了一筆賬,現在租房一個月2000元,水電氣網雜費400元,交通費150元,生活用品500元,早晚飯自己做一個月大概400元,中午點一頓像樣的外賣30元,一個月下來,工資只夠維持生存。
3.漂著,還是漂走
要生活還是要事業,在很多城市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命題。來到成都后的生活,不同的人也是各有感受。
陳勇開始猶疑,如果是兩年前,他的回答應該會非常積極。但隨著眾多年輕人涌入,成都消費水平快速增長,職場競爭激烈,生活的成本越來越高,現在他開始重新思考,留在成都是否正確。
在很多人眼中,成都壓力少,生活幸福指數高。但這一切的根本,終究是要建立在一定的物質基礎上。而就業,極大程度地影響著一座城市的吸引力。
今年年初,陳勇考慮到已有五年的工作經驗,希望憑借資歷可以找到工資高一些的崗位。但當他在招聘網站上尋找崗位時發現,在成都眾多的招聘信息中,當前更多的是銷售、客服、審核等人力密集型崗位,平均工資在5000元左右。
看到工資較高,月薪上萬的互聯網公司招聘信息,招聘條件是需要3-5年以上的工作經歷,當自己去詢問時,則被告知“優先考慮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工作過5-10年,可獨立帶團隊,有豐富經驗的人才。”
聽到此消息后,陳勇感受到,自己的生活很快也被城市的生存競爭擊碎。
雖然58同城、趕集直招發布的《2022年二季度人才流動報告》顯示,全國整體平均招聘月薪同比上升0.89%,成都的招聘需求最旺盛。
但根據智聯招聘數據,流入成都的人才主要從事的是房地產、互聯網電商行業,而這些行業最缺的便是銷售、客服。但這類型的工作,隨時都有可能會被替代。
相較于其他新一線城市,成都的中高端人才崗位薪資也缺乏競爭力。根據獵聘發布的《2022未來人才就業趨勢報告》,成都中高端人才薪資排名在一線及新一線城市較為靠后,且五年中上漲差額僅為0.48萬元。
對于陳勇來說,居高不下的房價和增長緩慢的工資,再加上還要考慮成家、父母養老等問題,所得所獲和這座城市居住成本的上漲已經沒法成正比。在陳勇眼中,眼前這座叫“成都”的城市,似乎開始失去性價比。
在楊彬眼中,他對成都確實很滿意,因為老家在四川資陽市,來到成都后工作沒有之前繁忙,周末還可以回到家里看望父母。雖然收入比之前在上海時減半,但只要不過奢侈的生活,錢也夠花。
“不夸張地講,來到成都,可能是我人生中最快樂的一段時間,過往習以為常的焦慮、迷茫和緊張全都消散了。”楊彬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