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相信到目前為止很多朋友對于重陽節的習俗和重陽節的風俗有哪些簡介不太懂,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就由我來為大家分享重陽節的習俗相關的知識點,文章篇幅可能較長,大家耐心閱讀,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重陽節的習俗是以下五點:
一、插茱萸
在古代,重陽節有插茱萸的習俗,因此九月九日重陽節又叫茱萸節。茱萸入藥,可制酒養生祛病。茱萸香味很濃,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還能消積食,治寒熱。人們在重陽節這天喜歡佩戴茱萸,以求避難消災,吉祥如意。
在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就記載了重陽節登高、插茱萸這兩種節日習俗,張悅在《湘州九日城北亭子》一詩中也提到:“西楚茱萸節,南淮戲馬臺。”
二、飲菊花酒
重陽節有飲菊花酒的習俗,菊花酒,就是用菊花作為原料釀制而成的美酒。在《西京雜記》中有記載說:每年菊花盛開的時候,采集菊花的莖葉,雜以黍米釀成,至來年九月九始熟。
釀菊花酒,早在漢魏時期就已經流行。菊花釀成的美酒,是延年益壽的佳品,具有明目、補肝氣、安腸胃、利血、降血壓、治頭昏、減肥等功效。據民間傳說,在重陽節飲菊花酒,還能辟邪祛災。
三、登高望遠
每年到了重陽節,民間有一個普遍的習俗,就是在這一天,老百姓們都會外出登高望遠。為什么要登高呢?有下面兩種說法:
一是古人認為,九為老陽,陽極必變,九月九日,月、日均為老陽之數,不吉利。所以才衍變為人們在這一天登高望遠、躲避不詳、以求長壽的節日習俗。
二,重陽時節,五谷豐登,秋收已經結束,老百姓進入農閑時期,人們紛紛上山采集野果、藥材和植物原料,這種上山采集活動,又稱為“小秋收”,后來也逐漸演化為登高望遠的節日習俗。
四、賞菊花
在重陽節期間,各種各樣的菊花,正是盛開的時候,所以觀賞菊花也成為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賞菊花的節日習俗,傳說起源于陶淵明。陶淵明歸隱田園后,以隱居、賦詩、飲酒、愛菊聞名,后人就效仿他,也希望自己的風光和陶淵明接近,于是就有了重陽賞菊花的習俗。
五、吃重陽糕
重陽節的代表性節日食品,就是重陽糕。重陽糕,最初是慶祝糧食豐收、大家歡喜品嘗新鮮糧食的意思,后來演變成重陽節吃重陽糕的習俗。由于“高”與“糕”諧音,所以人們就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希望吃了重陽糕之后,能夠步步高升,甚至還可以祛病健身。
重陽節的風俗有:登高、賞菊、飲菊花酒、插茱萸等習俗。九月九正值仲秋時節,秋高氣爽,登高遠望,活動筋骨。所以,人們會于重陽登高。拘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于晉朝大詩人陶淵明。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
簡介
重陽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節期在每年農歷九月初九日。“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漢,鼎盛于唐代以后。據現存史料及考證,上古時代有在季秋舉行豐收祭天、祭祖的活動;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
01重陽節的習俗分別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佩戴茱萸、還有吃重陽糕。也會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崇孝的活動。重陽節與除、清、盂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2012年12月28日,法律明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02
吃重陽糕
重陽糕,亦稱"花糕",因在重陽節食用而得名,是重陽節傳統節令食品。重陽糕流行于全國大部分地區。因在重陽節食用而得名。南朝時已有。多用米粉、果料等作原料,制法因地而異,主要有烙、蒸兩種,糕上插五色小彩旗,夾餡并印雙羊,取"重陽"的意思,現在仍流行。
03
佩戴茱萸
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宋朝的時候,人們還給茱萸和菊花起了兩個雅稱,稱茱萸為“避邪翁”,叫菊花為“延壽客”,現在這一風俗已很少見了。
04
飲菊花酒
飲菊花酒是一道美味,重陽佳節,正值菊花盛開,所以古代曾經把重陽節稱之為“菊花節”。而在重陽節飲菊花酒,也是古代流行過的一種民間風俗。九九與“久久”諧音,與“酒”也同音,因此派生出九九要喝菊花酒的這一說法。
重陽節的習俗:
1、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于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2、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并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3、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戴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戴,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戴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戴的。
4、賞菊花
在重陽節期間,各種各樣的菊花,正是盛開的時候,所以觀賞菊花也成為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賞菊花的節日習俗,傳說起源于陶淵明。陶淵明歸隱田園后,以隱居、賦詩、飲酒、愛菊聞名,后人就效仿他,也希望自己的風光和陶淵明接近,于是就有了重陽賞菊花的習俗。
5、飲菊花酒
重陽節有飲菊花酒的習俗,菊花酒,就是用菊花作為原料釀制而成的美酒。在《西京雜記》中有記載說:每年菊花盛開的時候,采集菊花的莖葉,雜以黍米釀成,至來年九月九始熟。
重陽節的習俗包括:登高、吃糕吃面、尊老敬老、賞菊、宴師等。
1、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于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
2、吃糕吃面:
農歷九月九日吃棗糕,取意早日升高。晉東南地區及五臺縣等地,則習慣吃壽面。晉南地區有“九月九,家家有”的民諺,意思是說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改善生活。
3、尊老敬老:
九九重陽節,今天成了象征老年人長壽的佳節。是日習慣慰問老人。老人們喜歡到門外遛達遛達,鍛煉鍛煉。體魄強壯者還要登上附近的高處,極目遠舒,以壯暮志。
4、賞菊:
賞菊也是重陽節的一項傳統活動。金秋時節,正是菊花盛開的季節。古人在賞菊之時,還習慣飲菊花酒。今天,不少人仍喜歡在這天飲菊花酒。多數是在酒中泡點干菊花。晉北一些地方,飲酒喜在門外,稱為辭青,意喻告別秋天。
5、宴師:
舊俗九月九日,各村由學董牽頭,組織村民殺一只羊做飯菜,盛情招待先生。同時商討本村下一年的教書事宜,或繼續留聘,或另請高明。今天學校教師多為公職人員,不少農村仍然習慣在這一天宴請老師。
好了,關于重陽節的習俗和重陽節的風俗有哪些簡介的分享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大家通過這篇文章了解的如何了?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沒有問題,記得收藏關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