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駕駛事故近期頻發(fā),我們想聊聊目前為何不要依賴輔助駕駛系統(tǒng)
短短一周之內,僅媒體曝光的與輔助駕駛系統(tǒng)相關事故已有3起,而且集中發(fā)生在造車新勢力身上,令外界對ADAS(AdvancedDrivingAssistanceSystem,高級駕駛輔助系統(tǒng))是否安全的質疑聲再次甚囂塵上。
8月10日,浙江寧波一輛小鵬P7突發(fā)高架追尾交通事故,事故導致一人身亡。據(jù)報道,浙江寧波一輛小鵬P7疑似因在高架橋上使用智能駕駛輔助功能,在行駛過程中與前方檢查車輛故障的人員和故障車輛相撞,事故導致一名前車乘客死亡。
行車記錄儀及監(jiān)控視頻顯示,一輛小鵬P7在高架橋路段最左側車道行駛,隨后撞上一輛??吭谕卉嚨赖墓收宪囕v,站在故障車尾部的一名人員不幸被撞飛,另一名人員則因為站在靠近護欄處而逃過一劫。網(wǎng)絡上曝光的該小鵬車主提供的信息稱:當時車輛已經(jīng)打開了LCC,而他自己當時正好分神了。
所謂LCC,小鵬汽車手冊上這樣解釋:是一項駕駛輔助功能,并不是完全意義上的自動駕駛。系統(tǒng)激活時司機仍需將手放在方向盤上,以便在發(fā)生危險時及時接管車輛。其中還特別指出,該系統(tǒng)無法應對突發(fā)危險情況,駕駛員有責任時刻保持警惕。
對此,小鵬汽車回復稱正在根據(jù)相關部門要求全面做好調查配合工作。這一案件的調查結果尚未公布。
數(shù)日后,又有媒體報道,有用戶駕駛小鵬汽車時發(fā)生交通事故身亡。據(jù)報道,該事故發(fā)生于7月27日,事故發(fā)生時,車輛沒有明顯剎車痕跡,發(fā)生碰撞后,氣囊并未彈出。行車記錄儀拍下的視頻顯示,駕駛員在行駛途中逐漸偏離車道,最終導致車輛撞上隔離欄。其中被撞擊的一截欄桿傷害到駕駛員的大腦。此外,車輛在撞擊護欄前并無明顯的減速跡象。
小鵬汽車對此回應稱:目前,已查明事實是,事發(fā)時車輛未開啟駕駛輔助功能,屬于手動駕駛狀態(tài)。推斷的碰撞點前,車輛一直處于加速狀態(tài),電門開度約27%。碰撞點后剎車踏板被踩下,最大剎車壓力37Bar,屬于中度制動。最終報告有待交警部門正式輸出為準。
然后是理想汽車。據(jù)網(wǎng)絡上曝光的一段視頻顯示,一輛理想ONE開啟駕駛輔助以77km/h的速度行駛在高速路上,前方出現(xiàn)一輛用明顯文字提示的施工車輛。盡管施工車輛上面寫著“減速慢行”的明顯字樣,但是駕駛員和ADAS系統(tǒng)均未進行緊急制動或減速剎車,最終導致該車追尾工程車。
針對此次事故,理想汽車官方回應表示,“用戶是開啟了NOA功能,但用戶一直處于脫手情況也就是沒有握方向盤,這個事故超出了2021款理想ONE的ADAS的工作范圍(靜止車輛)?!蓖瑫r稱,“目前事故已經(jīng)處理完成,用戶認可發(fā)生事故的原因?!?/p>
觀察上述三起事故,雖然有些案件還沒有最終定性,但其中的一個關鍵問題特別值得關注——即駕駛員是否存在過度信任車輛ADAS的問題。按照邏輯判斷,這些事故很可能存在的情況是:要么ADAS系統(tǒng)開啟了,但沒有識別出障礙物,且駕駛員也沒有時刻保持警惕;要么是駕駛員自認為開啟了ADAS,實際上可能沒有,就直直撞上了障礙物。但無論是哪種情形,都是在當前這個L2級輔助駕駛階段會高頻發(fā)生的場景。
我們一直認為,在ADAS有點用,但又不能完全信任它的階段里,駕駛員實際上比純粹自己駕駛更累。當然,有人可以舉出許多自己在高速上開啟ADAS后更省心且也沒發(fā)生事故的經(jīng)歷來駁斥這一觀點,但要知道,一旦系統(tǒng)或人任意一方發(fā)生失誤,輕則修車費時費力,重則付出生命代價。用戶要的不是“絕大部分時候安全”,而是“絕對安全”。
眼下還有一個重要問題是,車企在宣傳相關功能時,是否夸大了效果,令本來不該被如此信任的輔助駕駛系統(tǒng),獲得了“超額”的信任度,也是這類事故頻發(fā)的誘因之一。
而這類案件也引發(fā)了我們對技術的思考。為何當前主流的攝像頭加毫米波雷達的組合對靜態(tài)物體的識別率這么低?究竟是技術無法實現(xiàn),還是警報邊界的問題?
上汽集團智能駕駛環(huán)境融合系統(tǒng)經(jīng)理殷瑋在知乎平臺上給出了一種可能性解答。
在他看來,結論是這種組合完全可以識別靜態(tài)物體。但問題在于,“檢測結果不能被充分利用”。
他指出,系統(tǒng)識別中需要關注兩個問題。一是falsepositive,即把不存在的認為是存在的,可理解為誤檢。二是,falsenegative,即把存在的認為是不存在的,也叫漏檢。
這就牽涉到一個邊界概念,如果警報保護的是低價值的物品,那么人們不希望它過于敏感,這樣會很惱人。而如果是保護高價值的物品,那么人們會希望它更敏感。
沿用到自動駕駛中,當前分為輔助駕駛L2級路線,和無人駕駛L4級路線。在L2級輔助駕駛中,責任在駕駛人,因此車企在設計系統(tǒng)策略時,會偏向于不要“誤檢”,也就是不要太敏感。因為這樣會導致系統(tǒng)頻繁減速、制動,駕駛體驗極差。因此,一些物體系統(tǒng)明明感知到了,但被它屏蔽了,為了就是保證盡可能順滑的體驗。
但L4無人駕駛就不同,它的責任在車背后的運營商或主機廠,那么就需要不“漏檢”,越敏感越好,風吹草動都要能夠檢測并反應出來。
在這種不同的策略下,系統(tǒng)的靈敏度和“失誤率”顯然不一樣,更何況,即便是同級別的系統(tǒng),不同車企設定的邊界策略也有些許不同。
理解了這一點,就明白我們?yōu)槭裁春粲醅F(xiàn)階段不能依賴輔助駕駛系統(tǒng)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