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民用航空局對國際定期客運航班熔斷措施進行優化調整。調整后的熔斷措施為:對確診旅客人數達到5例的航空公司單一入境航班,當確診旅客占比達到該航班入境旅客人數4%時,暫停運行1周;當確診旅客占比達到該航班入境旅客人數8%時,暫停運行2周。熔斷的航班量不得調整用于其他航線。相關政策將根據疫情形勢和防控要求,適時做出必要調整。這一優化調整將帶來哪些影響?對此,記者進行了采訪。
2020年6月份,隨著國內外疫情防控形勢的變化,民航局開啟國際航班熔斷機制。熔斷政策實施兩年來已進行了三輪調整:第一次調整是2020年12月,將單一入境航班確診人數達到5例的航司熔斷周期由1周延長至2周。第二次調整是2021年4月,增加了客座率限制,即航班入境1周內若確診旅客達到5例,便會觸發熔斷機制。此次是第三次調整,由確診人數絕對數改為旅客占比,同時縮短了熔斷周期。中國民航科學技術研究院航空運輸研究所副研究員占芬認為,此次調整是熔斷政策由緊到松的轉折點。熔斷政策多次優化調整,是為了適應我國疫情防控形勢和經濟發展的需要。
熔斷措施優化調整將給我國民航業帶來多重利好。“以確診旅客占航班旅客的比例作為指標,改變了過去飛機越大、熔斷概率越大的可能性,航空公司將更有意愿用大型客機執飛國際航班,滿足供不應求的國際航線需求。”中國民航大學航空經濟研究所所長李曉津表示,以國內常見B747-400飛機為例,若按400名旅客計算,同一航班陽性達16人時才會熔斷,原先的政策是確診人數達到5例即熔斷。這將推動航空公司用A380、B747等大型飛機執飛短期需求量大的國際航線。與此同時,熔斷期限縮短了,當確診人數在5人以上且達到航班旅客總數4%時熔斷1周,比原來只要達到5人就熔斷2周放寬了很多,對于需求較大的國際航線來說,可以降低航班熔斷的可能性。
占芬認為,熔斷措施優化將有利于緩解航空公司經營壓力。2020年疫情暴發之前,國際(地區)航線在部分航空公司的收入占比高達25%以上,國航、東航、南航的寬體機數量最多,熔斷標準改為按照航班旅客數比例來執行,將有利于航司恢復歐美澳等***國際航線,提高飛機利用率,促進經營效益提升。在周邊國家國際航線恢復進程明顯快于我國的情形下,我國部分產業鏈供應鏈面臨外遷的壓力也有所增大。國際航線的恢復將有利于提高客貨運力供給,為穩固經濟發展、暢通產業鏈供應鏈提供有效支撐。
民航業專家林智杰認為,此次航班熔斷機制優化力度很大,將顯著減少航班熔斷數量,幫助國際航班恢復。對民航旅客而言,國際航班熔斷的減少,不僅能讓更多國際民航旅客往返,也能讓回國旅客有更明確的預期,被迫變更的行程將會減少。對航空公司而言,現階段國際航班和全貨機業務是航空公司經營的兩大支柱,國際航班的恢復,將為民航業減虧作出積極貢獻。
有關專家表示,促進我國民航業國際市場的恢復,需要持續發力。占芬建議,應從三個方面著手,進一步促進我國民航國際市場恢復。
一是探索建立國際航班評估體系,動態定量評估各個航空公司國際航線的疫情防控效果、國別疫情輸入態勢、航空口岸疫情管控和應對能力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優化調整熔斷政策。二是優化疫情期間國際客運航權資源配置管理程序,充分考慮目前國際航班量增多、疫情防控常態化等新特點和新要求,對資源分配政策進行優化調整。三是根據疫情防控和民航市場需求等因素,考慮分區域、分階段動態調整并適當放寬“五個一”政策(民航局自2020年3月開始執行一個航司一個國家只保留一條航線,一周最多執行一班的政策)范圍。
“民航國際市場的恢復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單純從某個環節調整解決不了問題。”林智杰認為,需要民航局持續增加航班配額、恢復國際航點、優化熔斷機制;地方***協調入境隔離***,嚴把入境最后關口。當然,還需要每一位國際航班保障人員做好個人防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