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發文,再次解析猴痘疫情:
猴痘疫情以驚人的速度蔓延。疫情剛開始時,在歐洲比較嚴重。7月6日,全球58個國家和地區報告6千多猴痘病例,當時全球超過80%的病例來自歐洲,而美國占比約10%。一個多月后,病例數的分布情況發生了改變。目前美國的病例數已超過全球病例數三成,從7月6日的605例增加到8月10日的10392例,增幅超過16倍。同時,全球猴痘病例的增幅約4倍。猴痘在歐美國家還將繼續擴散,并加速向全球蔓延。
——猴痘人人易感,為何男同超九成?
“易感”是說人體對猴痘病毒沒有免疫力。不分男女老少,只要接觸到猴痘病毒,都有可能感染。實際上,接種過預防天花疫苗的人,對猴痘有一定的免疫保護作用。
“超九成”是說該類感染者占猴痘感染者總數的比例,它反映了易感性和接觸猴痘病毒的機會兩個因素。男男性行為者在歐美國家的猴痘病例中占比高,主要是這部分人在社會上特別活躍,好與人交往,比其他人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猴痘病毒。因此,他們感染的風險更大。
——猴痘將以類似于艾滋病的流行模式向全球蔓延
傳染病疫情的流行模式,是指某種傳染病的蔓延擴散方式,雖然與該傳染病的傳播途徑或傳播方式相關,但卻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這里所謂的“流行模式”是指疫情跨越不同人群間的傳播過程。艾滋病流行早期,最早受到傷害的是男男性行為者、吸毒者,還有血友病人。認識到艾滋病經血液、性和母嬰傳播后,加強血液安全措施,血友病人基本杜絕了感染風險。隨后,艾滋病傳播到賣***女,再傳染給她們的客人,然后再由客人帶回千家萬戶的普通家庭,造成全社會蔓延。類似于當年艾滋病從歐美國家向全球蔓延的模式,猴痘極有可能由歐美國家占9成以上的男男性行為者或與他們有密切接觸關系的人,隨著跨國/跨區域流動,傳播到其他國家和地區,包括我國大陸、香港特區、澳門特區和臺灣省。
類似于當前歐美國家的流行模式,猴痘可能會先在男男性行為者人群中傳播流行,再逐漸向一般人群蔓延擴散。
——猴痘與艾滋病流行不同之處
由于這兩種傳染病的潛伏期和傳播方式不同,猴痘流行并不會與艾滋病流行完全相同。
猴痘的潛伏期比較短,其傳播速度,比艾滋病流行的蔓延擴散速度要快很多。歐美國家的猴痘疫情蔓延速度,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猴痘的傳播方式比艾滋病復雜,且更容易發生傳播。在地方性流行的非洲地區,人可以通過接觸感染動物病變滲出物、血液等,或被感染動物咬傷、抓傷而感染。而由歐美國家向全球蔓延以及在全球其他地區流行,人與人之間密切接觸則是最主要傳播方式。
全文如下:
世衛組織公開征集猴痘新名
據央視新聞援引路透社16日報道,世衛組織有權對列入《國際疾病分類》的現有疾病分配新名稱。這些疾病名稱通常由某個技術委員會閉門選定,但世衛組織這次決定公開征集猴痘病毒新名稱。
世衛組織承受給猴痘病毒改名的壓力。批評人士認為,猴痘之名有誤導性,因為猴子并非這種病毒的主要宿主。
世衛組織發言人法德拉·沙伊卜16日表示,“為猴痘找到一個新名稱非常重要”,要確保它不冒犯任何特定人群、動物、國家、地區等。
世衛組織已經收到學者、醫生等不同群體提出的數十個命名建議。
來源:中國新聞網、吳尊友ChinaCDC、央視新聞客戶端
責編:楊喻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