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國家發改委發布《“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明確“十四五”時期推進新型城鎮化的目標任務和政策舉措,強調要推動歷史文化傳承和人文城市建設,保護延續歷史文脈,建設宜居、韌性、創新、智慧、綠色、人文城市。
城市具有高強度社會、經濟集聚效應,人口密集,資源消耗量大,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很大。從這個意義上說,新型城鎮建設須全盤考慮,既要做好生態環境保護,也要做好城市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各地理應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采用高標準規劃設計理念,努力實現生態文明建設與文化傳承的有機融合。
生態是統一的自然系統,是相互依存、緊密聯系的有機整體。山水林田湖草沙是城市生命體的有機組成部分,不能隨意侵占和破壞。如果不保護好生態環境,城市就會失去生機活力,甚至會因生態環境惡化而陷入生態危機,威脅到市民的日常生活與城市的未來發展。過去,有些地方在城市建設中,因忽視生態環境保護而導致城市的自然蓄水、調節能力下降,降低了城市應對自然災害等風險的能力。這警醒我們必須保護好城市生態。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聚集地,也是文化發展的載體。城市文化涵蓋的領域很豐富,既包括人文、歷史、習俗、生活方式等精神方面,也包括建筑、文化設施、歷史古跡、文化遺產等物質方面。例如北京的京劇、四合院、胡同、城墻等,均屬于“老北京”城市文化的組成部分,這些文化符號特征鮮明,薈聚成北京城市文化底色,令市民生活變得更加多姿多彩,也增強了北京文化的魅力。
一個宜居的城市,必須在城鄉規劃方面實現生態文明建設與文化傳承的融合發展,努力使城市擁有和諧的自然生態環境,以及濃厚的歷史文化韻味。近年來,杭州、成都、西安、重慶等城市,就是在城鄉規劃建設過程中,十分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和文化傳承,憑借美麗的生態環境與獨特的文化魅力,受到廣大民眾的喜愛和追捧,成為旅游熱門目的地城市,獲得了口碑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截至2021年底,全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64.72%。隨著我國經濟穩步發展,以及城市落戶政策進一步放開,城鎮化率還將繼續提升。在“十四五”時期,我國仍處在城鎮化快速發展期,城鎮化動力依然較強。各地有必要未雨綢繆,及早進行周密而科學的城市規劃,打造和諧宜居、文明智慧的新型城市。
(摘編自《光明日報》,原題為《讓城市生態與文脈傳承并向而行》)
《人民日報》(2022年08月12日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