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呂棟編輯/周遠方】
雖然大學生每逢畢業季都會出現“最難就業季”的感慨,但今年在畢業生規模和增量均創歷史新高、經濟出現新的下行壓力等多重因素疊加影響下,國內就業形勢似乎格外嚴峻。
“TCL今年一共招聘了4509名大學生,比去年同期增長了76%,”TCL創始人、董事長李東生近日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這一計劃既是基于TCL業務發展的需要,同時也考慮到今年嚴峻的就業形勢。為了肩負起企業的社會責任,該公司額外擴招800多名畢業生。
同時,作為高科技制造企業代表,TCL持續擴充青年科技人才儲備,在今年校招生入職崗位中,技術研發型崗位占比逾三分之一。另外,在2022年入職TCL的應屆畢業生中,有77%的人才進入了TCL華星,TCL中環等泛半導體產業,其中碩士、博士占比高達40%。
TCL創始人、董事長李東生
“最難就業季”
在往年畢業生口中,“最難就業季”可能只是一句求職失意后的感嘆。
但今年受疫情等超預期因素影響,中國經濟出現新的下行壓力,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確實前所未有的嚴峻復雜,甚至用“史上最難”來形容都不為過。
早在今年3月的全國兩會上,***總理在答中外記者問時就指出,2022年中國需要就業的城鎮新增勞動力達到約1600萬人,其中高校畢業生達到1076萬人,同比增加167萬,規模和增量均創歷史新高。
全國考研人數也在2022年達到創紀錄的457萬人,除去110萬左右的計劃招生人數,意味著至少有300多萬考生或是“二戰”“三戰”,或是流入招聘市場。
對于許多高校畢業生來說,年初以來疫情散發導致的封校、線下招聘取消、跨區域實習面試受阻、公務員和事業單位考試延期等問題,也徹底打亂了他們的求職節奏。
復雜嚴峻形勢下,教育部在6月初召開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調度會,強調就業工作壓力越大,各地各高校越要千方百計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用心用情做好就業指導服務。
20余天后,***總理在6月底考察民政部和人社部時再次強調,當前中國經濟恢復的基礎還不穩固,穩就業任務依然繁重。要以發展促就業、以就業保民生,盡快把失業率降下來、控制住,抓實抓細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服務工作。
實際上,首次超過千萬的應屆畢業生數量,只是造成今年就業形勢復雜的因素之一。在經濟下行壓力下,許多企業的招聘策略也正變得保守,導致工作崗位總數變少、優質崗位日益稀缺。
畢竟在疫情沖擊下,許多企業僅維持正常運轉已十分艱難,更不用說擴大預算、招聘新的員工了。往年畢業生們十分向往的互聯網大廠,也放緩了招聘節奏。從整個就業市場來看,有意愿招人的企業逐漸變少,“僧多粥少”的局面愈發突出。
TCL科技2022雛鷹動力營培訓現場
校招人數增長76%,規模創新高
不過令人欣慰的是,與房地產、互聯網、教育等行業出現一定程度萎縮不同,一些制造業行業正在逆勢擴張,特別是高科技制造業。例如,京東方2022年春季校招就有超過2000個職位需求。
作為與京東方并駕齊驅的國內“面板雙雄”之一,TCL科技今年在延攬人才方面更加積極。
近期TCL創始人、董事長李東生對剛入職的新員工們發布了《給2022屆TCL雛鷹的一封信》。他在信中提到,TCL將秉持長期主義的定力,堅定在人才上的持續投入。因此TCL將在前期招聘的基礎上,開展“雛鷹offer加碼計劃”。
早在2021年9月,TCL科技、TCL實業正式開啟2022屆校招。2022年6月,在校招目標已達成的前提下,TCL科技、TCL實業又開啟第二輪校招,加碼人才投入,共計招聘4509名2022屆大學生,較去年同比增長76%,這輪校招也是TCL科技、TCL實業歷年規模之最。
TCL向觀察者網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TCL科技、TCL實業已連續大規模開展校招25年,累計招募逾3萬名應屆畢業生。
新入職的大學生被TCL視為“雛鷹”,象征其邁向社會、振翅翱翔的第一步。多年來,TCL堅持長期主義的戰略定力為未來投資,在TCL打造了一個成熟、系統化的“鷹系”人才培養體系。這些“雛鷹”在接受系統性培養后,有望淬煉成獨當一面的“飛鷹、精鷹、雄鷹”。
7月30日,TCL實業2022雛鷹動力營入職盛典在廣東省惠州市舉行。雛鷹動力營也是TCL人才培養計劃的重要環節。應屆大學生入營后,將在雛鷹動力營內深入了解企業文化,熟悉職場環境,完成從大學生到職場人的轉變。
“TCL聚焦于高科技產業,我們需要大量***人才。”李東生近日在接受采訪時指出,TCL的人才理念是在實戰中去培養干部,整個公司的技術團隊、管理團隊以內生培養為主,“所以我們每年通過校招招聘相當數量的畢業生,從基層的崗位一步一步地培養起來。”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入職TCL科技、TCL實業的應屆大學生中,超過97%為95后,平均年齡24歲,其中00后1322位。Z世代已成為企業招募員工的主力軍,將成為職場的新力量。
TCL實業2022雛鷹動力營入職盛典現場
“高科技制造業是強國根本”
“我覺得高科技制造業是強國根本,小到個人、大到國家,要想走向卓越必須要有核心技術和能力,”2022年入職的秦浩然在談到為何加入TCL時坦言,“一直致力于創新,是TCL比較吸引我的一點,處在行業技術的前沿,對于我們這種年輕人來說是比較有吸引力的?!?/p>
眾所周知,制造業被視為立國之本。然而,這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戰場,近些年卻受困于與其他風口行業爭奪人才。有統計顯示,近5年來國內平均每年有150萬名勞動力離開制造業。工作環境差、不夠體面、整天面對著車床機器,是傳統制造業留給年輕人的刻板印象。
不過,隨著傳統制造業向高科技制造業的全面升級,行業對高新技術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增加。隨著就業市場熱度調整和各行業就業供需的逐漸平衡,以及諸如TCL等企業開始向“硬科技”領域深耕發力,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才開始向高科技制造業積極靠攏。
所謂“硬科技”,是指在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術、光電芯片、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領域中,以自主研發為主,需要長期研發投入、持續積累形成的關鍵核心技術,它們具有“硬門檻”,難以被復制和模仿。
“硬科技”引領的產業轉型升級趨勢下,人才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許多制造業崗位的技術含量、***挑戰和發展空間也有了明顯提升。以TCL為例,今年***的校招崗位中,技術研發類崗位占比超三分之一,對材料科學、光電科學、電子信息等技術類***的需求明顯增加。
在此背景下,越來越多的高材生改變了對制造業的偏見,選擇投身其中。今年入職TCL的劉星表示,自己讀了七年的化學***,大部分時間都泡在實驗室里做實驗。她對工作最大的期待,就是可以“逃離實驗室”,進入一個更大更廣闊的平臺。因此,她最后選擇入職TCL華星,成為研發中心的一名光學設計工程師。
像劉星這樣的人還有很多。在2022年入職TCL科技、TCL實業的應屆大學生中,電子/光電等高科技新興類別***背景的大學生比重位居前列,77%的人才加入TCL華星、TCL中環等TCL科技的泛半導體產業矩陣,選擇在硬科技領域大展拳腳,開啟屬于他們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