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黃河源頭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黃河源頭的三江源包括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黃河北源發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支脈查哈西拉山南麓的扎曲,南源發源于巴顏喀拉山支脈各姿各雅山北麓的卡日曲,西源發源于星宿海西的約古宗列曲。
中國黃河呈“幾”字形,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自治區),最后流入渤海。
黃河中上游以山地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國歷史上,黃河下游的改道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擴展資料:
黃河源頭位于位于青海的腹地。河源一為扎曲,二為約古宗列渠,三是卡日曲。扎曲一年之中大部分時間干涸,而卡日曲最長是以五個泉眼開始的,流域面積也最大,在旱季也不干涸,是黃河的正源。
古宗列曲,僅有一個泉眼,是一個東西長40公里,南北寬約60公里的橢圓形盆地,內有100多個小水泊,似繁星點點,又似晶瑩的粒粒珍珠。
1978年夏天,國家組織河源考察隊,伸入河源地區實地查勘,查清在河源地區西部,有3條河流匯入星宿海,它們是扎曲、約古宗列曲和卡日曲。扎曲流程最短,水量又小,只能算作約古宗列曲的一條支流。
約古宗列曲和卡日曲相比,卡日曲較約古宗列曲長近30公里,流域面積多700平方公里,水量也大2倍多。因此,確定卡日曲為黃河正源的依據較為充分。卡日曲發源于巴顏喀拉山北麓的各姿各雅山,各姿各雅山海拔4800米,山腳下幾個泉眼溢出的清水,就是“咆哮萬里觸龍門”的黃河最初水流。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黃河源頭
黃河北源發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支脈查哈西拉山南麓的扎曲,南源發源于巴顏喀拉山支脈各姿各雅山北麓的卡日曲,西源發源于星宿海西的約古宗列曲。
中國黃河呈“幾”字形,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自治區),最后流入渤海。
黃河中上游以山地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國歷史上,黃河下游的改道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擴展資料:
黃河源頭位于位于青海的腹地。河源一為扎曲,二為約古宗列渠,三是卡日曲。扎曲一年之中大部分時間干涸,而卡日曲最長是以五個泉眼開始的,流域面積也最大,在旱季也不干涸,是黃河的正源。
古宗列曲,僅有一個泉眼,是一個東西長40公里,南北寬約60公里的橢圓形盆地,內有100多個小水泊,似繁星點點,又似晶瑩的粒粒珍珠。
1978年夏天,國家組織河源考察隊,伸入河源地區實地查勘,查清在河源地區西部,有3條河流匯入星宿海,它們是扎曲、約古宗列曲和卡日曲。扎曲流程最短,水量又小,只能算作約古宗列曲的一條支流。
約古宗列曲和卡日曲相比,卡日曲較約古宗列曲長近30公里,流域面積多700平方公里,水量也大2倍多。因此,確定卡日曲為黃河正源的依據較為充分。卡日曲發源于巴顏喀拉山北麓的各姿各雅山,各姿各雅山海拔4800米,山腳下幾個泉眼溢出的清水,就是“咆哮萬里觸龍門”的黃河最初水流。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黃河源頭
黃河源頭位于位于青海的腹地。
黃河北源發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支脈查哈西拉山南麓的扎曲,南源發源于巴顏喀拉山支脈各姿各雅山北麓的卡日曲,西源發源于星宿海西的約古宗列曲。
黃河中上游以山地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國歷史上,黃河下游的改道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擴展資料
黃河是世界有名的多沙河流。泥沙在下游淤積是洪水泛濫根源,歷史上是一條災難深重的河流。過去黃河與災難緊密相連,提起黃河即聯想起洪水泛濫,民不聊生。
目前的黃河不是50年前的黃河,對黃河認識也不是50年前的認識,其治理***也不應是50年前老辦法!需要不斷的進行調整。
為了從根本上治理,曾以“節節蓄水、分段攔泥”的規劃原則,對黃河做了全面規劃,企圖使黃河變清,從根本上解決下游的洪水災害。由于規劃不符合國情,三門峽水庫被迫進行兩次改建,改“蓄水攔沙”為“滯洪排沙”運用。
黃河干支流上修建大量水利工程,洪水和泥沙已經得到有效控制,已經使黃河來水來沙條件與下游河道情況發生巨大變化,黃河來沙量與洪水流量均大幅度減小,小浪底水庫投入運用以來下游河床發生強烈沖刷,洪水位大幅度下降,河槽過洪能力迅速增大。
水利部針對21世紀黃河治理,提出“堤防不決口、河道不斷流、水質不超標、河床不抬高”宏觀治理目標已經實現。黃河下游已是世界上最安全大河。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黃河
黃河的源頭在巴顏喀拉山北麓各姿各雅山下的卡日曲河谷和約古宗列盆地,分南北二源。兩地海拔約在4600米至4800多米之間。據古籍記載,黃河古稱河,又名濁河,也叫中國河。相傳,早在堯舜時,黃河就是一條有名的河流。
卡日曲位于巴顏喀拉山北麓的各姿各雅山下,海拔為4830米。它的源頭是5條從山坡切溝流出的小泉,最初的河道只不過是一條寬約1米、深不及1米的潺潺溪流。
這條溪流從平坦而又狹長的卡日曲河谷,由西南向東北而流,沿途接納大大小小的眾多支流,逐步匯成一條寬約10米多、深1米多的小河。卡日曲河水清澈見底,游魚可數,兩岸有無數大大小小、形狀各異的“海子”,河水穿過100多公里的峽谷,在巴顏禾欠山與約古宗列會合,注入瑪曲河。
擴展資料:
星宿海在歷史上曾被用來表示整個黃河源頭地區,實際上可以說是黃河出山東行后第一個加油站。這個“海”是一個盆形濕地,東西長約30公里左右,南北的距離較短,僅幾公里至十幾公里之間。
說是“海”并非到處有水,而是在盆地中相對更低洼的地方聚集有水,擁有眾多的大大小小水坑和水塘,多到用滿天星斗來比擬也不顯得過分。另外,扎陵湖和東邊與它相距不遠的鄂陵湖,是河源地區最大的兩個湖。
黃河源頭位于位于青海的腹地。
黃河北源發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支脈查哈西拉山南麓的扎曲,南源發源于巴顏喀拉山支脈各姿各雅山北麓的卡日曲,西源發源于星宿海西的約古宗列曲。呈“幾”字形,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自治區),最后流入渤海。
黃河中上游以山地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國歷史上,黃河下游的改道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洪水特征
黃河上游洪水多發生在9月,主要來自蘭州以上,蘭州洪水主要來自貴德以上。由于降雨歷時長,強度小,加之蘭州以上植被較好,草地、沼澤等對降雨的滯蓄作用較強,形成黃河上游洪水漲落平緩,洪水歷時較長,洪峰較低,洪水過程線呈矮胖型。
蘭州站一次洪水歷時平均為40天,最長可達66天,最短也有22天,實測洪峰流量一般為4000~6000立方米每秒。龍羊峽至蘭州河段洪峰流量一般是沿程遞增的,特別是洮河、湟水等較大支流匯入后,流量增加較為明顯。
但是蘭州以下至內蒙古自治區河口鎮,由于黃河流經流域內最干旱的地區,多年平均降水量僅150~300毫米,汛期加水也很少,與蘭州以上洪水遭遇的機會也不多,加之寧蒙河套平原河道寬淺,河槽調蓄作用較強,灌溉耗水和河道損失較大。
黃河北源發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支脈查哈西拉山南麓的扎曲,南源發源于巴顏喀拉山支脈各姿各雅山北麓的卡日曲,西源發源于星宿海西的約古宗列曲。
黃河依次穿越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華北平原,蜿蜒東流,在山東省東營市墾利縣注入渤海(萊州灣)。
黃河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厲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無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其中渭河為黃河的最大支流。
黃河上的主要湖泊有扎陵湖、鄂陵湖、烏梁素海、東平湖。
黃河流域幅員遼闊,山脈眾多,東西高差懸殊,各區地貌差異也很大。又由于流域處于中緯度地帶,受大氣環流和季風環流影響的情況比較復雜,因此,流域內不同地區氣候的差異顯著,氣候要素的年、季變化大。
擴展資料
黃河流域在公元前3000-2000年間(黃河流域仰韶文化時期至安陽殷墟)的地理環境適宜于植被的生長與人類生產生活活動的開展,高出約2℃的氣候環境為農作物和植被的發展創造了優良的條件。在這一時期,黃河中下游流域有雷夏澤、大野澤等大量的湖泊存在。《孟子·滕文公上》曾記載黃河流域“草木暢茂,禽獸繁殖”,關中平原直到中國戰國時期依然有著“山林川谷美,天才之力多”。
戰國以后隨著鐵農具的廣泛使用和秦國經濟中心向關中遷移,黃河流域與黃土高原的植被開始遭到破壞。由于黃河流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是中國文明的中心之地,加之以古代中國重農輕牧的現象,黃河流域植被破壞成為長期、大量的現象。
隨著公元15世紀30年代全球氣候轉冷的開始,伴隨著中國經濟中心的南遷,黃河流域的生態破壞開始減少,然而森林覆蓋已經難以恢復到公元前3世紀的狀況。并隨著植被的破壞,黃土高原開始受到黃河的侵蝕而被卷走大量的土壤,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黃河
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