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編來為大家解答黃芪的圖片這個問題,野生黃芪的圖片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野生黃芪的特征如下:
首先,野生的黃芪生長年限都比較長,觀察根部都是有一些枯心,但是人工的因為種植年限短,所以是很少出現這種情況的。
同時野生的黃芪根部是十分粗壯的,而且比較亂,表現有著不整齊的宗紋,好一點的野生黃芪甚至可以長到70,80厘米,甚至也有100厘米以上的。
其次,野生黃芪,質地比較堅硬,而且還具有很好的韌性,同時不容易折斷,顏色也偏深棕色一點。
野生黃芪在功效方面,也是比人工種植的黃芪更加有效,要是能挖到,那么一定是極好的運氣。
在市場上,我們多見到的是以切片的形式出售的黃芪,對此很難判斷其價值。市面上也會有野生黃芪,一般是以整根出售,不過價格比較昂貴。
我國的黃芪有膜莢黃芪和內蒙黃芪兩種。我家在遼寧遼陽山區,我們這是膜莢黃芪。它生長干旱的山坡上,高60~90厘米,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奇數羽狀復葉,大概20枚左右,長橢圓形,總狀花序腋生,花淡黃色。莢果膜質,卵狀矩圓形。花期6~7月份,果期7~8月份。
藥材為根,性微溫,呈圓錐形,略扭曲,粗的有大母指粗,表面淡棕黃色,質堅韌,斷面強纖維性。
黃芪具有補氣固表、利尿消腫、托毒生肌功能。主治、體虛自汗、盜汗、脫肛、水腫、慢性腎炎、內傷勞倦等。
野生黃芪長什么樣?有什么特征?
黃芪是使用率非常高的一味中藥,很多人都會自主地去購買一些黃芪回來泡水喝,黃芪這一味藥具有益氣固表,斂汗固脫,生肌,利水消腫的功效,黃芪可以用于治療血虛萎黃,氣虛乏力,久瀉脫肛,自汗等等。
我們平時接觸到的都是人工種植的黃芪,對于野生黃芪,可能是幾乎見不到,野生黃芪在功效方面,也是比人工種植的黃芪更加有效,要是能挖到,那么一定是極好的運氣。
在市場上,我們多見到的是以切片的形式出售的黃芪,對此很難判斷其價值。市面上也會有野生黃芪,一般是以整根出售,不過價格比較昂貴。
首先,野生的黃芪生長年限都比較長,觀察根部都是有一些枯心,但是人工的因為種植年限短,所以是很少出現這種情況的。同時野生的黃芪根部是十分粗壯的,而且比較亂,表現有著不整齊的宗紋,好一點的野生黃芪甚至可以長到70,80厘米,甚至也有100厘米以上的。
野生黃芪,質地比較堅硬,而且還具有很好的韌性,同時不容易折斷,顏色也偏深棕色一點。
黃芪葉子帶根圖片,
黃芪,羽狀復葉,有13-27片小葉,長5-10厘米;葉柄長0.5-1厘米;托葉離生,卵形,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4-10毫米,下面被白色柔毛或近無毛;小葉橢圓形或長圓狀卵形,長7-30毫米,寬3-12毫米,先端鈍圓或微凹,具小尖頭或不明顯,基部圓形,上面綠色,近無毛,下面被伏貼白色柔毛。
總狀花序稍密,有10-20朵花;總花梗與葉近等長或較長,至果期顯著伸長;苞片線狀披針形,長2-5毫米,背面被白色柔毛;花梗長3-4毫米,連同花序軸稍密被棕色或黑色柔毛;小苞片2;花萼鐘狀,長5-7毫米,外面被白色或黑色柔毛,有時萼筒近于無毛,僅萼齒有毛,萼齒短,三角形至鉆形,長僅為萼筒的1/4-1/5;花冠黃色或淡黃色,旗瓣倒卵形,長12-20毫米,頂端微凹,基部具短瓣柄,翼瓣較旗瓣稍短,瓣片長圓形,基部具短耳,瓣柄較瓣片長約1.5倍,龍骨瓣與翼瓣近等長,瓣片半卵形,瓣柄較瓣片稍長;子房有柄,被細柔毛。
黃芪,又名黃耆。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主根肥厚,木質,常分枝,灰白色。莖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細棱,被白色柔毛。產于內蒙古、山西、甘肅、黑龍江等地。黃芪的藥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其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應激、降壓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但表實邪盛,氣滯濕阻,食積停滯,癰疽初起或潰后熱毒尚盛等實證,以及陰虛陽亢者,均須禁服。產東北、華北及西北。生于林緣、灌叢或疏林下,亦見于山坡草地或草甸中,全國各地多有栽培,為常用中藥材之一。原蘇聯有分布。[1]
由于長期大量采挖,近幾年來野生黃芪的數量急劇減少,若不加強保護和人工繁殖,有趨于絕滅的危險。為此確定該植物為漸危種,國家三級保護植物。
好了,關于黃芪的圖片和野生黃芪的圖片的分享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大家通過這篇文章了解的如何了?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沒有問題,記得收藏關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