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對于滕王閣在哪和滕王閣在哪邊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滕王閣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贛江東岸。
滕王閣,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贛江東岸,始建于唐永徽四年(即公元653年),屬于中國古代皇家歌舞樓閣,是古代江南唯一的皇家建筑。為唐太宗之弟“滕王”——李元嬰任江南洪州都督時所建,因初唐詩人王勃所作《滕王閣序》中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名傳千古,流芳后世,讓其在三樓中最早天下揚名,故又被譽為“江南三大名樓”之首。
唐貞觀十三年(639年),唐高祖第二十二子、唐太宗之弟李元嬰被封于山東滕州,為滕王。唐顯慶四年(659年),滕王李元嬰調任江南洪州(今江西南昌)都督,因其思念故地滕州,修筑了著名的“滕王閣”。
滕王閣采取獨特“明三暗七”格局,臺座以上的主閣是三層帶回廊建筑,內部共有七層,分為三個明層、三個暗層及閣樓。
滕王閣在江西省。滕王閣始建于唐朝,由李元纓所建。然而,滕王閣自唐初創建以來,迄今已有1300年,在這漫漫的歷史長河中迭遭廢興達28次之多。第29次興建奠基于1983年,竣工于1989年重陽節。也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滕王閣。而現代人知道的滕王閣,大多數是來自于語文課文中學到的《滕王閣序》。
滕王閣簡介
滕王閣與湖南岳陽岳陽樓、湖北武漢黃鶴樓并稱為“江南三大名樓”,是中國古代四大名樓之一、“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樓”之一,世稱“西江第一樓”。
滕王閣的建筑特色
滕王閣在組織空間、布置空間和擴大空間方面,創造性的解決了聲、影、光、色的一系列難題,從而產生了一種特殊的藝術意境;充分地體現了中國古典建筑審美的特點,通過意境虛景與實景融為一體,交織出一幅絢麗多姿而又變幻莫測的風景圖畫。
滕王閣的風俗文化
滕王閣在古代被人們看成是吉祥風水建筑,古謠云:“藤斷葫蘆剪,塔圮豫章殘”。“藤”諧“滕”音,指滕王閣;“葫蘆”,乃藏寶之物;“塔”,指繩金塔;“圮”,倒塌之意;“豫章”亦即南昌。這首古謠的意思是,如果滕王閣和繩金塔倒塌,豫章城中的人才與寶藏都將流失,城市亦將敗落,不復繁榮昌盛。
《滕王閣序》的滕王閣位于江西省南昌市,坐落于沿江路贛江東岸。滕王閣序是江南三大名樓之一,始建于唐永徽四年,因為滕王閣為滕王李元嬰始建,因此得名。
《滕王閣序》的節選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雄州霧列,俊采星馳。臺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暫駐。十旬休假,勝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滿座。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家君作宰,路出名區;童子何知,躬逢勝餞。
譯文:這里是漢代的豫章郡城,如今是洪州的都督府,天上的方位屬于翼、軫兩星宿的分野,地上的位置連結著衡山和廬山。以三江為衣襟,以五湖為衣帶,控制著楚地,連接著閩越。這里物產的華美,有如天降之寶,其光彩上沖牛斗之宿。這里的土地有靈秀之氣,陳蕃專為徐孺設下幾榻。洪州境內的建筑如云霧排列,有才能的人士如流星一般奔馳驅走。
池據于中原與南夷的交界之處,賓客與主人包括了東南地區最優秀的人物。都督閻公,享有崇高的名望,遠道來到洪州坐鎮,宇文州牧,是美德的楷模,赴任途中在此暫留。每逢十日一旬的假期,來了很多的良友,迎接遠客,高貴的朋友坐滿了席位。文詞宗主孟學士所作文章就像像騰起的蛟龍、飛舞的彩鳳;王將軍的兵器庫中,藏有像紫電、青霜這樣鋒利的寶劍。由于父親在交趾做縣令,我在探親途中經過這個著名的地方。我年幼無知,竟有幸親身參加了這次盛大的宴會。
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贛江東岸。
唐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唐高祖李淵第二十二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嬰被封于山東滕州,為滕王,他于滕州筑一閣樓名曰“滕王閣”(已被毀)。
唐顯慶四年(公元659年),滕王李元嬰調任江南洪州(今江西南昌)都督,因其思念故地滕州,修筑了著名的“滕王閣”,因初唐詩人王勃所作《滕王閣序》中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名傳千古,流芳后世,讓其在三樓中最早天下揚名,故又被譽為“江南三大名樓”之首。
具體介紹
滕王閣主體建筑凈高57.5米,建筑面積13000平方米。其下部為象征古城墻的12米高臺座,分為兩級。臺座以上的主閣取“明三暗七”格式,正脊鴟吻為仿宋特制,高達3.5米。
循南北兩道石級登臨一級高臺。一級高臺的南北兩翼,有碧瓦長廊一級高臺朝東的墻面上,鑲嵌石碑五塊。正中為長卷式石碑一幅,此碑由八塊漢白玉橫拼而成,約10米長、1米高,外圍以瑪瑙紅大理石鑲邊,碑文為今人隸書韓愈《新修滕王閣記》。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