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關(guān)于白日放歌須縱酒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guān)于白日放歌須縱酒全詩的相關(guān)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作者:杜甫
詩名:《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含義:劍門關(guān)外忽然聽說官軍收復(fù)薊北,乍聽到止不住的淚水灑滿了衣裳。回頭看妻兒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胡亂收拾著詩書不由得欣喜若狂。白日里引吭高歌呵且須縱情飲酒,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別的故鄉(xiāng)。立即動身穿過了巴峽再穿過巫峽,然后經(jīng)過襄陽再轉(zhuǎn)向那舊都洛陽。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作于公元763年(廣德元年)春天,作者五十二歲。公元762年(寶應(yīng)元年)冬季,唐軍在洛陽附近的橫水打了一個大勝仗,收復(fù)了洛陽和鄭(今河南鄭州)、汴(今河南開封)等州,叛軍頭領(lǐng)薛嵩、張忠志等紛紛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兵敗自縊,其部將田承嗣、李懷仙等相繼投降,持續(xù)七年多的“安史之亂”,到此算是結(jié)束。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臺),過著飄泊生活的杜甫聽到這個消息,以飽含***的筆墨,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在這首詩下自注:“余田園在東京。”詩的主題是抒寫忽聞叛亂已平的捷報,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悅。“劍外忽傳收薊北”,起勢迅猛,恰切地表現(xiàn)了捷報的突然。詩人多年飄泊“劍外”,備嘗艱苦,想回故鄉(xiāng)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薊北”未收,安史之亂未平。如今“忽傳收薊北”,驚喜的洪流,一下子沖開了郁積已久的情感閘門,令詩人心中濤翻浪涌。“初聞涕淚滿衣裳”,“初聞”緊承“忽傳”,“忽傳”表現(xiàn)捷報來得太突然,“涕淚滿衣裳”則以形傳神,表現(xiàn)突然傳來的捷報在“初聞”的一剎那所激發(fā)的感情波濤,這是喜極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實(shí)表現(xiàn)。“薊北”已收,戰(zhàn)亂將息,乾坤瘡痍、黎民疾苦,都將得到療救,詩人顛沛
白日放歌須縱酒的下一句是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
出處《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詩人杜甫的作品,此詩作于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春。
全文: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譯文:劍門外忽傳收復(fù)薊北的消息,初聞此事分外歡喜淚灑衣衫。回頭看妻兒的愁云頓時消散,隨便地收拾起詩書欣喜若狂。日頭照耀放聲高歌痛飲美酒,明媚春光陪伴著我返回故鄉(xiāng)。快快動身起程巴峽穿過巫峽,我穿過了襄陽后又直奔洛陽。
擴(kuò)展資料: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一聯(lián),就“喜欲狂”作進(jìn)一步抒寫。“白日”,指晴朗的日子,點(diǎn)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難得“放歌”,也不宜“縱酒”;如今既要“放歌”,還須“縱酒”,正是“喜欲狂”的具體表現(xiàn)。
這句寫“狂”態(tài),下句則寫“狂”想。“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經(jīng)來臨,在鳥語花香中與妻子兒女們“作伴”,正好“還鄉(xiāng)”。詩人想到這里,自然就會“喜欲狂”了。
詩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繪實(shí)境。從“巴峽”到“巫峽”,峽險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峽”到“襄陽”,順流急駛,所以用“下”;從“襄陽”到“洛陽”,已換陸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準(zhǔn)確。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意思是我想在晴朗的日子放聲高歌,痛飲美酒,并趁著明媚春光,結(jié)伴一同返回家鄉(xiāng)。這句詩出自唐代詩人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流寓于梓州的杜甫在聽聞收復(fù)薊北的消息后所作。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作于唐代宗廣德元年春,當(dāng)年正月史朝義自縊,安史之亂結(jié)束。杜甫聽到這消息,不禁驚喜欲狂,手舞足蹈,沖口唱出這首七律。詩的前半部分寫初聞喜訊的驚喜,后半部分寫詩人手舞足蹈做返鄉(xiāng)的準(zhǔn)備,凸顯了急于返回故鄉(xiāng)的歡快之情。
這首詩的原文是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此詩除第一句敘事點(diǎn)題外,其余各句,都是抒發(fā)詩人忽聞勝利消息之后的驚喜之情。詩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瀉。全詩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發(fā)了作者無比喜悅的心情。后代詩論家都極為推崇此詩,浦起龍贊其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也”。
老夫想要縱酒高歌,結(jié)伴春光同回故鄉(xiāng)。
出處:《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作者】杜甫?【朝代】唐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白話釋義:
劍門關(guān)外,喜訊忽傳,官軍收復(fù)冀北一帶。高興之余,淚滿衣裳。
回望妻子兒女,也已一掃愁云,隨手卷起詩書,全家欣喜若狂。
老夫想要縱酒高歌,結(jié)伴春光同回故鄉(xiāng)。
我的心魂早已高飛,就從巴峽穿過巫峽,再到襄陽直奔洛陽。
擴(kuò)展資料
創(chuàng)作背景: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作于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春天。寶應(yīng)元年(762年)冬季,唐軍在洛陽附近的衡水打了一個大勝仗,收復(fù)了洛陽和鄭(今河南鄭州)、汴(今河南開封)等州,叛軍頭領(lǐng)薛嵩、張忠志等紛紛投降。
第二年,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兵敗自縊,其部將田承嗣、李懷仙等相繼投降,至此,持續(xù)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宣告結(jié)束。杜甫是一個熱愛祖國而又飽經(jīng)喪亂的詩人,當(dāng)時正流落在四川,聽聞這個大快人心的消息后,欣喜若狂,遂走筆寫下這首詩。
杜甫在這首詩下自注:“余田園在東京。”詩的主題是抒寫忽聞叛亂已平的捷報,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悅。“劍外忽傳收薊北”,起勢迅猛,恰切地表現(xiàn)了捷報的突然。詩人多年飄泊“劍外”,備嘗艱苦,想回故鄉(xiāng)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薊北”未收,安史之亂未平。如今“忽傳收薊北”,驚喜的洪流,一下子沖開了郁積已久的情感閘門,令詩人心中濤翻浪涌。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的意思是:老夫想要縱酒高歌,結(jié)伴春光同回故鄉(xiāng)。
出自唐代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全文: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唐代: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譯文:
劍門關(guān)外,喜訊忽傳,官軍收復(fù)冀北一帶。高興之余,淚滿衣裳。
回望妻子兒女,也已一掃愁云,隨手卷起詩書,全家欣喜若狂。
老夫想要縱酒高歌,結(jié)伴春光同回故鄉(xiāng)。
我的心魂早已高飛,就從巴峽穿過巫峽,再到襄陽直奔洛陽。
創(chuàng)作背景: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作于廣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天,那時杜甫52歲。寶應(yīng)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軍在洛陽附近的衡水打了一個大勝仗,叛軍頭領(lǐng)薛嵩、張忠志等紛紛投降。第二年,持續(xù)七年多的“安史之亂”宣告結(jié)束。
好了,關(guān)于白日放歌須縱酒和白日放歌須縱酒全詩的分享到此就結(jié)束了,不知道大家通過這篇文章了解的如何了?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沒有問題,記得收藏關(guān)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