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隴海鐵路是我國東西方向的鐵路大動脈之一,東起江蘇省東北部的連云港市,終點是甘肅省省會蘭州市。為何這條鐵路叫隴海鐵路,而不叫蘭連鐵路或者隴連鐵路?
讓我們先回顧一下隴海鐵路的修建歷史。時間退回到清朝末年,在1889年兩廣總督張之洞建議朝廷修建從北京到漢口(武漢)的盧漢鐵路,這是我國南北鐵路大動脈京廣鐵路京漢段的前身。1899年,督辦鐵路大臣盛宣懷提議修建盧漢鐵路的東西向支線汴洛鐵路(開封至洛陽),并于1905年開始修建,1910年正式建成通車。
1908年,汴洛鐵路還在修建中,時任農工商部左參議“授右丞署右侍郎”的沈云霖覺得太短,建議在東西方向延長汴洛鐵路,向東延伸至徐州,向西延伸至潼關。如此,整條鐵路就由三段組成,開徐線(開封至徐州)——汴洛線(開封至洛陽)——洛潼線(洛陽至潼關)。鑒于江蘇錢糧對朝廷的重要性,清廷覺得向東延伸到徐州還不夠,決定延伸至連云港。
1912年,袁世凱迫使宣統帝溥儀退位,清朝滅亡。雖然受到一定影響,但鐵路依然按規劃進行修建,徐州至連云港的鐵路1918年開工,1925年建成通車。西段洛陽至潼關的鐵路也于1931年建成,在之后到1945年十余年時間里,東西向鐵路一直修建,經西安至甘肅天水。1949年后,國家認為這條鐵路只修到天水遠遠不夠,從天水到蘭州的鐵路1950年開始修建,1953年建成,至此整個隴海鐵路全線建成通車。
隴海鐵路全長1759公里,從東到西途徑江蘇、安徽、河南、陜西、甘肅五省,鐵路沿線的主要城市有江蘇連云港、徐州,河南商丘、開封、鄭州、洛陽、三門峽,陜西渭南、西安、咸陽、甘肅天水、定西、蘭州。全線共有223個站點,有三個省會城市鄭州、西安和蘭州。
隴海鐵路最初叫隴秦豫海鐵路,后來才簡化為隴海鐵路。隴秦豫海分別代表鐵路經過的四個省份甘肅、陜西、河南、江蘇。你可能會奇怪,隴海鐵路從徐州出來不是還經過安徽的宿州市的蕭縣和碭山縣了么,為何最初的名字里面沒有提到安徽?因為當時蕭縣和碭山縣還是歸徐州管轄的。
隴秦豫海鐵路名字中的“隴”指甘肅(簡稱甘或隴),“秦”指陜西,“豫”指河南,都省份的簡稱,比較好理解。“海”指江蘇省連云港一帶,連云港古稱“海州”,1912年改稱東海縣,之后改過不少名字,連云港之名1961年才出現。也就是說隴海鐵路名稱出現的時間要早于連云港之名,所以叫隴海鐵路是很恰當的,如果當時叫蘭連鐵路或者隴連鐵路就顯得有點奇怪了。
如今隴海鐵路在蘭州與蘭新鐵路相接,向西延伸至新疆阿拉山口,我國這條東西向的鐵路大動脈就更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