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江,發源于陜西省寶雞市鳳縣秦嶺代王山嘉陵谷東峪溝涼水泉,干流流經陜、甘、川、渝4省市11個地市76個縣區,在重慶渝中區朝天門匯入長江。嘉陵江是長江支流中流域面積最大的河流。
東峪溝源頭水泉
代王山
源頭地貌
源頭區域原始森林
源頭區域原始森林
嘉陵江戰國時稱潛水,秦代以后一度稱西漢水,因其上游注入古道川,又稱古道水。嘉陵江古稱"渝水",故重慶又簡稱"渝"。
嘉陵江得名有多種說法:一說是江水蜿蜒曲折,夾于高山峻嶺之間,亦稱為夾嶺江,后衍其為嘉陵江;二說江水“源出秦嶺大散關之陽”的嘉陵谷,故名為嘉陵江;三是江因地名而得名:西漢時置嘉陵道(治在今天甘肅徽縣東南、陜西略陽縣西,東漢廢),江因嘉陵道而得名,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載:“漢水又南入嘉陵道為嘉陵水”。嘉陵道在清代為川東北保寧、順慶、潼川三府;民國初年在閬中設嘉陵道,轄廣元、閬中、南充、西充等26縣。秦漢唐宋時,也將連接秦隴的大官驛道,即故道與金牛道之間的一段古棧道稱嘉陵道。四是嘉陵江與炎帝有關,嘉為善、美好之意,陵為陵墓,嘉陵江源頭處在歷史傳說中炎帝嘗百草的活動范圍,與秦嶺北麓常羊山炎帝陵相望,故名嘉陵江?。
寶雞常羊山炎帝陵
嘉陵江屬多源頭河流,歷來以寶雞市鳳縣秦嶺代王山東峪溝涼水泉的東源為正源,源頭是四個水泉,地理坐標為東經107°01′,北緯34°10′,海拔2401米。西漢水一度為嘉陵江上游,《甘肅省志》(1998年版)第二十三卷水利志載:“西漢水,在地質年代曾是漢江源頭,后來由于四川盆地水系朔源侵蝕,切開西漢水與川水的分水嶺,將漢江上游的西漢水襲奪為嘉陵江上游。”西漢水有南北兩源,其中南源發源于甘肅省天水市大門鎮海拔1920米寨子山;北源發源于甘肅省天水市平南鄉齊壽山,南北兩源在天水市匯合后稱西漢水。近年白龍江(甘肅郎木寺曲哈爾登泉水群、四川納摩峽谷泉水群下流4千米后合為白龍江。)是嘉陵江源頭的又一說法。
嘉陵江支流眾多,流域面積500平方千米以上的一級支流有17條,其中八度河、西漢水、白龍江、渠江、涪江,流域面積均超過1000平方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