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
影
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于戰國,興于漢朝,盛于宋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它是用牛皮、驢、馬、騾皮,經過選料、雕刻、上色、縫綴、涂漆等幾道工序做成的。2011年,中國皮影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是中國第29項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國粹名媛以國家“一帶一路”為中心思想,文化強國為指導方針,致力于傳播中華五千年國粹文化,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國粹文化得到傳承。
皮影戲最早誕生在兩千年前的西漢,又稱羊皮戲,俗稱人頭戲影子戲,驢皮影。發源于中國陜西,極盛于清代的河北。上色時主要使用紅、黃、青、綠、黑等五種純色。在中國,不少的地方戲曲劇種都是從皮影戲中派生出來的,而皮影戲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藝術手段,對電影的發明和美術片的發展也起到先導作用。如今,中國皮影被世界各國的博物館爭相收藏,同時也是中國***與其他國家領導人相互往來時的饋贈佳品。
宋代是皮影戲發展的黃金時期,成為最受市民喜愛的文藝活動之一。張來《明道雜志》中記載京師有一個富家子弟,平日里甚是喜好皮影戲,每次皮影戲表演演至關羽時,他都會為之傷心流淚,不得不讓弄影的人停一停,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知道當時的皮影戲表演感人至深。
一個皮影戲班“有人頭一千二百個,大小影身一百八十身,雜使公、茶酒、馬車共計一百二十余件”。同時,皮影戲的道具材料也發生了變化。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記載:“有弄影戲者,初以素紙雕鏃,自后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形。以彩色裝飾,不致損壞。”從此段記載可以看到,皮影材料先是用紙來雕刻結綴,后來出于避免損壞、長期使用的考慮,才換成了皮革。
一個皮影,要用五根竹棍操縱,藝人手指靈活,常常玩得觀眾眼花繚亂。不僅手上功夫絕妙高超,嘴上還要說、念、打、唱,腳下還要制動鑼鼓。演皮影的屏幕,是用一塊1米大小的白紗布做成的。白紗布經過魚油打磨后,變得挺括透亮。演出時,皮影緊貼屏幕活動,鏤空的人影和五彩繽紛的顏色真切動人。
藝人演出皮影時所用的唱腔,除了吸取該地區傳統的唱腔外,還有自己的獨創。皮影戲雖然看似拙樸,但拙中寓巧,蘊含著勞動人民豐富的想象力和奇巧的藝術創造力。它道具小,演出方便,且不受場地限制,演員也不需正規訓練.在皮影戲盛行的地區,一提起這種輕便的藝術形式,人們會親切地稱它為"一擔挑"藝術,或者稱它為文化生活的輕騎兵。
唐山皮影戲
唐山皮影戲初創于明代末期,盛于清末民初,至今仍為人們所喜愛。唐山皮影戲以唱功見長,有男女兩種聲腔,男腔高亢粗獷,女腔清脆婉轉。唐山皮影戲的曲調、板式風格獨特,念白和唱腔極富地方韻味;其影人雕鏤精細、造型優美、獨具風采。唐山皮影戲還有一個特點,它的影人、道具除了用傳統的牛皮外,還非常擅長使用驢皮,故又稱“驢皮影”。
-唐山皮影戲空城計-
皮影戲能夠傳承千年,在不同地方落地開花,離不開皮影藝人的付出。“三尺生綃做戲臺,全憑十指逞詼諧。有時明月燈窗下,一笑還從掌握來。”皮影戲場子雖小,天地卻大,皮影藝人一個人,加上簡單的皮影道具,就可以調動千軍萬馬,穿越上下五千載。
皮影戲的傳統劇目,如《三戰呂布》《楚漢之戰》《赤膽忠心》《包公案》等,大多圍繞忠君愛國、伸張正義以及人倫親情的主題,皮影戲可以寓教于樂,將歷史知識、文化價值以喜聞樂見的方式表演出來,幫助人們辨忠奸、別善惡、明倫理,從善如流。
雖然現在演出傳統劇目的機會比較少,但一些傳承的老人卻非常不舍和心疼,希望能將皮影戲傳承下去。皮影戲的美在于霧里看花于細微中體現大義。除去國家的大力扶持之外,國人保護傳統文化的意識也正在覺醒,雖然它不可能像流行文化那樣風靡大街小巷,但也絕對不會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皮影戲只是其中之一,讓我們記住他,讓后代了解他。
想了解更多中國國粹文化,關注國粹名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