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川
中國最美四大秋色之一
人們都說黃山最美的季節在秋季,我來的季節依次是冬春夏秋,第四次終于見到了它傳說中最美的模樣,其實碧山最美的季節是夏季,除了悶熱無可挑剔,秋天的美塔川的局部更勝一籌。
秋天的碧山鄉村稻田枯黃了,褪去了夏日風吹麥浪的綠頭發,也沒有春季的桃花,也就失去了自然界的生機。春天經過塔川的時候田野和林立著現代建筑的村莊也變得平淡無奇。所以要在合適的季節去合適的地方。冬天,要是不訂有地暖的好***還是家呆著吧,凍死你。
塔川秋色在整個中國都是出了名的,與四川九寨溝、新疆喀納斯和北京香山并列為中國最美的四大秋色,每年的時間因氣溫略有不同,時早時晚,一般11月初就會開始了。
如同徽州許多個古村落一樣,塔川的歷史同樣悠久,現在再去查閱這些古村的歷史脈絡,早已不是初高中看歷史書的考試目的和接受感,它是個曾經存在的故事,只言片語就把千年輪回、多少人的輾轉人生于摸不到的載體上濃縮寫盡。
塔川坐落在黃山余脈黃堆山南面川中坡地上,公元1023年北宋天圣年間,吳國被流放國君的新太子吳鴻后人以此作為了吳氏聚居地,因此村中居民多以吳姓。至于村名,有的說村子由南向北層層遞增,二三十幢古民居遠望之如巨型寶塔身藏山谷,又有小溪穿村而過,故名塔川。
我們從南邊開車過來,經過的一片夕陽下煙水籠罩的湖區,這條小溪就一路通向那里——奇墅湖,湖底藏著另一座古村奇墅村,如若不是2006年奇墅湖大壩的除險加固放干湖水,沉睡于湖底40年的古村不知還將睡到何時。
據汪氏宗譜記載:“宏村汪姓,系春秋戰國時魯成公次子穎川候子孫。漢建安二年授會稽令,渡江而南,后裔遷家于新安,子孫遍布諸邑?!逼渲徐h唐模一汪姓大商戶,因遭火災,舉家遷往昔日赴金陵經商經黟縣時相中的奇墅村。汪氏遷居此地后,人丁興旺,家業發達。后300余間房屋因遭戰火焚毀,汪氏家族各房各謀遷他地,唯汪氏六十六世祖汪彥濟難舍當地山水之秀美,于是就沿河而上,到雷崗山下安居創業,世代繁衍下來。當時宏村居住著韓、謝、董三姓,汪氏來到宏村便是四姓同居。隨著歲月的推移,汪氏家族又漸漸發達起來,宗族之間的械斗使得其他三姓無法與汪氏匹敵,不得不遷往他地,韓姓家族遷到了奇墅村。
從奇墅村消失的那天到現在已經60余年了,老者告訴后人當年的奇墅村分上下。上奇墅村只有三、四十戶人家,以農業為主,下奇墅村則大很多,有一百多戶。韓姓宗族的祠堂就建于此。韓氏亦為徽商,在九江、上海、杭州、蘇州等地經營著茶葉、錢莊、鹽業、布匹等。代表性的有韓文治、韓老三、韓國儀三人。徽商大宅嘆為觀止,當年村內不乏豪宅,韓老三家的宅院至民國時期都是保存最好的,雕梁畫棟,氣派軒昂,能和現在保存完整的宏村承志堂比肩。
秋色泛起時,奇墅湖的灘涂地,塔川的觀景臺人頭攢動、長槍短炮可能都無法形容,無插鏡頭之地或許更合適一些。
碧波蕩漾十里的奇墅湖最深處能有幾十米,一棵棵水杉木和倒影作伴,清晨和雨后更明顯。與奇墅湖的自然風光且免費比起來,收門票的塔川村內的價值要比村外小得多,一來是現代化的建筑和招牌,二來距離產生美。站在建筑之外的草地和鄉間小路上,才知道什么叫畫里鄉村。
全村各處都能見到古老的烏桕樹,因烏鴉喜食而得名,“微霜未落已先紅”,所以比需要霜打的楓葉紅得早些,顏色由綠變黃,由黃變紅非一蹴而就,一棵樹也有先后,從而造就了多重色彩同時存在的姹紫嫣紅。村前水口林中的香樟、楓香、香榧、鼠李,都是四百多歲的參天古樹,龐大的身姿,需要多人環抱,夕陽穿過樹葉間,微風吹動地毯似的野花一片,交織著盤根錯節,這就是塔川第一景“五樹參天”。
每當一個明媚的清晨,薄霧四起籠罩枝頭,游走村莊與山間,粉墻黛瓦若隱若現,飛檐翹角襯于藍山前,蓋不說畫家和攝影家迷戀,就是一位過客也會為這些溪繞屋前、古躍今來的人間仙境所牽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