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對于星象非常重視,中國有著幾千年的觀星史。當天空出現較為奇異的天象時,古人認為這往往預示著有特殊的事情要發生。今天留史君就和大家聊一聊中國古代的觀星術。
星官和分野我們的古人講究天人合一,所以上天的天象和地上的各種事件是有對應關系的。類似于西方的88星座體系,我國古人為了便于認星和觀測,也把滿天的星斗分為不同的區域,連成不同的圖像,用日常所見的事物來加以命名。
同時,畢竟是天上的星星嘛,所以又都給它們想象成官員,并分配了職責,稱為星官。如大理星官主管刑獄,河鼓星官主管軍鼓等。星官的命名從皇帝后妃、諸侯太子、文武大臣到各種人物、飛禽走獸以至于工具設施應有盡有,共有283個之多,正如如張衡在《靈憲》中所說:“在朝像官,在野像物,在人傍事,于是備矣。”古人認為這些星官附近發生的天象,就會對地上相應的事物產生影響,或是有著某種預示,這就是中國古代占星術的基礎之一。
為了占卜的更加準確,古人還將天上的各個區域與地上的位置進行了對應,這種將地上的州、國和天上的星域相對應的占星法稱為分野。類似于西方的黃道12宮,我國古人沿黃道和天球赤道將天空分成28份,用28個星官命名,稱為28宿。分野的***就是將地上的九州12國和天上的28宿相對應。如王勃的《滕王閣序》開篇講到:“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意思是說過去的豫章郡現在稱為洪都府,對應翼宿和軫宿的分野(其實嚴格來說,豫章郡在漢代屬于揚州,翼宿和軫宿對應的是荊州。但是豫章古代屬于楚國,和荊州對應),連接衡山和廬山。又如《三國演義》中有,蒯良謂劉表曰:“某夜觀天象,見一將星欲墜。以分野度之,當應在孫堅。”后來孫堅果然被黃祖手下射死。
宋代蘇州石刻天文圖
我國早在殷商時期就已通過天象進行占卜,現存的甲骨文中就有相關內容的記載。春秋戰國時期,占星術的發展已經初具規模,星官和分野的說法開始出現。兩漢時期,受讖緯之說的影響,占星術發展的更加完備,出現了很多專門的占星著作。魏晉南北朝時期,天下大亂,朝代更迭頻繁,有人利用天象對此進行預測,進一步將占星術與實踐進行聯系。隋唐時期占星術進入全面總結階段,如瞿曇悉達的《開元占經》稱得上是古代占星術集大成的著作。宋代以后占星術逐漸走向衰落,一方面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天人感應學說的影響力逐步減弱,天文學和占星學逐步分離;另一方面統治者嚴禁個人學習占星和天文學,《開元占經》就曾一度失傳,到了明代才在一尊佛像的肚子里發現一份藏本。
古人對五大行星的觀察中國人對天象歷來很重視,對五大行星的觀測也很早。先秦時期,這五大行星不叫金木水火土,木星叫做歲星,火星叫做熒惑,土星叫做鎮星,金星叫做太白,水星叫做辰星。
木星的公轉周期是11.8年,約等于12年。古人把周天分為12份,稱為十二次或十二辰,可以用十二地支來指代,這樣可以根據木星所在的位置來紀年,稱為歲星紀年。因此木星稱為歲星,我們常說的太歲原本也是指木星。
《五星二十八宿神行圖》中的歲星
火星的顏色偏紅,其公轉軌道偏心率又較大(行星的公轉軌道是近似圓形,還稍微有一點橢圓,偏心率越大越不圓),因而造成它在近日點和遠日點時的亮度差別特別顯著,顯得它的運行形態錯綜復雜,讓人感覺迷惑,所以叫熒惑。
《五星二十八宿》神行圖中的熒惑
土星的公轉周期是29.5年,古人將周天分為28宿,土星基本上一年運行到一個星宿,感覺像是每年要到一個星宿去坐鎮一樣,因此稱為鎮星(有時也寫作填星,但也要讀成鎮星)。
《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中的鎮星
金星距離地球很近,因此是全天最亮的行星,亮度能夠達到-3.3至-4.4等,比除太陽外最亮的恒星天狼星還亮14倍,可以稱得上是天空中最亮的星星了。因為金星很亮,看起來非常白,所以稱為太白或太白金星,西游記里招安孫悟空那位老神仙就是它的化身。另外,由于金星多出現在清晨或傍晚,所以也叫啟明星或長庚星。
《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中的太白
水星離太陽最近,公轉軌道最小,從地球上觀察,好像一直在太陽周圍擺來擺去,最多不超過30度角。前面說過,古人把周天360度分為十二辰,每一辰正好是30度,因此水星稱為辰星。
《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中的辰星
戰國時期,陰陽五行之說開始盛行,人們開始用五行來命名五星,這五大行星才有了金木水火土星的叫法。
五星聚合五星聚合又稱五星聚舍,是指五大行星同時出現在某一星宿附近,仿佛是聚合在了一起的天文現象。五星聚合代表什么呢?《史記·天官書》說的是:“五星合,是為易行,有德,受慶,改立大人,掩有四方,子孫蕃昌;無德,受殃若亡。”也就是說,五星聚合代表改朝換代,有德者擁有天下,無德者倒霉遭殃。從這個角度來說,五星聚合在古代可是相當了不起得的大事。
史書上記載的五星聚合有8次,如加上五星并見,則共有13次。用現代天文知識測算檢驗,這些記載大部分都是正確的。比如古人記載的8次五星聚合中,有5次確實發生;記載的13次五星并見中,有9次發生。表面上看,觀測的準確度還是挺高的,畢竟五星聚合這種天象比較罕見,會持續幾天的時間,還是比較容易觀測到的。但細看這幾次聚合發生的時間,就有點意思了。凡是記載正確的五星聚合,都沒有發生什么改朝換代的大事。相反,記載錯誤的三次五星聚合,到都有大事發生。
漢代“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護膊
《宋書·天文志》記載:“今案遺文所存,五星聚者有三:周、漢以王,齊以霸。周將伐殷,五星聚房;齊桓將霸,五星聚箕;漢高入秦,五星聚東井。”意思是周武王伐紂、齊桓公稱霸和漢高祖入咸陽的時候都發生了五星聚合。可是,通過測算,這三件大事發生的時候,實際上天空都沒有五星聚合出現,或者與聚合的時間差了一些。所以古人所謂的天人感應,有時候是硬把天象和歷史事件往一起湊,反正一般老百姓也不懂。五星聚合聽起來很神奇,實際上對我們并沒有什么特殊的影響。
熒惑守心“熒惑守心”,是指火星順行轉逆行或逆行轉順行時,正好停留在心宿一段時間的天文現象。火星在中國古代代表兵災戰亂,這一點倒是和西方一致。火星的英文名是Mars,是羅馬神話中的戰神,對應希臘神話的阿瑞斯。心宿有三顆星,代表天子的明堂,其中的心宿二是一等星,又稱為心大星或大火星(成語七月流火的火就是指大火星),代表天子。另外兩顆心宿一和心宿三(也稱心前星和心后星)則分別代表太子和庶子。因此熒惑守心被認為是對皇帝或國家極為不利的天象,歷來受到統治者的重視。
熒惑守心其實算是比較常見的天文現象,經測算,大約每80年就會發生一次準確的熒惑守心,近似的更是每40年就會出現一次。有學者做過統計,我國古代史籍中,共記載了熒惑守心25次,可惜只有10次是正確的。這些錯誤記載中,有些應屬于記錄或傳抄的錯誤。有些同時發生嚴重政治事件的記載,則有可能是為了體現星占的預測能力而進行的附會,這一點和3次錯誤的五星聚合有些類似。
比如關于熒惑守心最早也是最著名的一件事,《史記》記載宋景公三十七年(公元前480年),發生了熒惑守心。心宿的分野正好對應宋國,宋景公很是擔憂。司星大臣子韋建議可以把災禍轉移給相國,宋景公說相國是我的左膀右臂,不合適;子韋又建議可以轉嫁給百姓,宋景公說百姓是君王的根本,不合適;子韋又建議可以轉嫁給年歲,宋景公說年歲是老百姓的依靠,也不合適。子韋說,您這三句話有君主之德,上天會聽到,熒惑也會有感應。沒過多久,熒惑果然自己移動了三度,離開了心宿。可是,經計算,公元前480年并沒有發生熒惑守心現象。
還有一件著名的事件,《史記》中也有記載,說的是漢成帝綏和二年(公元前7年)二月的時候發生了熒惑守心。漢成帝不像宋景公那樣有德性,召見了丞相翟方進,表達了希望把災禍轉移給丞相的意思。翟方進沒辦法,回家自殺了。漢成帝很高興,用最高標準安葬翟方進。沒想到到了三月,漢成帝在未央宮中突然中風而死。神奇不神奇,可惜經過計算,公元前7年也沒有熒惑守心的現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