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中國第五大城市,近幾年來可謂是爭議不斷,重慶在GDP層面已經穩居全國第五,并有著隨時躋身前四的強大實力,但卻很少有人將其視為第五大城市,反而是杭州、武漢、成都三大城市不斷被提起,被認為是中國第五大城市的三個潛在候選者,至于到底誰是老五,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難有定論的原因也很簡單,因為這三個城市都太優秀了。
2022年初舉辦的2021—2022年度中國大陸地區城市百強峰會,從基礎設施指數、科研教育指數、綜合經濟指數、民生福利指數四個維度將,我國的城市劃分為一線、二線、三線,其中一線城市有18座,對于備受爭議的誰是老五,也給出了一個具有一定認可度的答案,那就是武漢,至于為什么是武漢,咱們后面一起分析,下面一起聊一聊這最新版的18個一線城市。
最新出爐的18個一線城市,其實也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北京、上海、廣州、深圳
北上廣深作為我國公認的四大頂級城市,排名前四可以說是名副其實,至于具體的排名方面,北京、上海的排名不具備任何爭議,廣州、深圳的排名可能略有爭議。
在目前一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大環境下,時刻面臨被重慶在GDP層面超越的廣州,可謂是被不少唯GDP論網友看衰,經濟實力更加雄厚的深圳無疑更受青睞,但深圳的這種領先優勢也僅僅在于經濟層面,而該榜單的評選更像是一種城市綜合實力。起碼在科研教育指數層面,深圳就與廣州相去甚遠,或許其它3個維度中深圳至少有2個維度微微領先,但也不足以彌補其科研教育維度的巨大差距,這是地位,更是底蘊。
第二層次:武漢、南京、成都、重慶、杭州、天津
北上廣深之后,這六個城市依次排名第五至第十,如果說天津排名第十略有意外的話,那么武漢排名第五、南京排名第六或許就是十分驚喜了。武漢領先南京沒有問題,或者說也可以接受,但是武漢、南京同時領先成都、重慶、杭州,那么就小有爭議了,因為成都、杭州可都是爭五選手,結果敗給了武漢不說,還齊齊敗給了南京,這就讓人有點不能接受了。
武漢能高居第五,憑借的是綜合經濟指數遠超南京,而科研教育指數則遠高于成都、杭州,至于基礎設施指數、民生福利指數方面,這四個城市其實差距并不明顯,如果非要比較的話,或許武漢、南京的基礎設施指數要略高于成都、杭州,而成都、杭州的民生福利指數則要略高于武漢、南京。杭州敗給成都可以說是比較合理的,畢竟除了地理優勢,杭州有的成都基本都有,有成都有的則杭州未必有。
重慶能夠排名第八,其實已經算是非常給面子了,畢竟重慶的市情擺在那里,一直以來爭議都非常大,在很多非經濟類城市排行榜中,重慶甚至都進不了前20,爭議之大可見一斑。
相比之下,天津排名第十表面看似不合理,實則還是很合理的,網上有這么一句話:天津是一座被GDP排名誤導了的城市,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天津目前的城市實力穩穩的全國前十,當然不容否認的是,天津目前的趨勢的確正在向下,正處于退出前十的邊緣。
第三層次:蘇州、長沙、青島、西安、鄭州、寧波、無錫、大連
蘇州排名第11其實也沒什么可說的,作為一個普通的地級市,距離前十僅有咫尺已經足以證明其城市實力,科研教育指數、民生福利指數兩方面蘇州的確是略有差距,具備隨時隨地躋身前十的能力,兄弟城市無錫則是18個一線城市中另一個普通地級市,情況與蘇州相似。
長沙、青島、鄭州、寧波四個城市這幾年本身就處于競爭之中,2個省會、2個計劃單列市,在GDP層面彼此差距并不大,城市發展水平都是公認的,但短板也是比較明顯的,比如鄭州的科研教育指數偏低,寧波的基礎設施指數偏低,長沙、青島相對來說發展比較全面。
西安排名第14基本符合現實,畢竟除了經濟實力略有不如外,西安其它層面的實力已經足以躋身全國前十了。相比之下,大連排名第20,絕對屬于一個大驚喜,畢竟廈門、沈陽、濟南這三個城市都還待在二線城市隊列,論實力的話或許濟南略差一些,但廈門、沈陽可都是不輸于大連的,甚至還要略高于大連。大連到底憑什么能夠力壓廈門、沈陽位列一線城市,的確是比較讓人費解的,如果換成廈門的話,或許就比較合理了。
對于最新18個一線城市的排名,你如何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