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放著南京城不用,為什么要傾盡財力建造北京紫禁城?
明成祖朱棣是大明朝第三任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本受藩于北平(北京),后受建文帝削藩所迫。以“靖難”為由起兵反抗,并最終打敗建文帝,占領南京,隨后稱帝。
可是朱棣稱帝沒多久,就開始大肆修建北京城,為移都北京做準備,那么他為什么要移都呢?
南京作為十朝古都,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以南京做都城的政權包括東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南唐、明朝、太平天國和中華民國。長期以來,南京都是華夏文明的代表性城市,就算到現代,南京也是重要的經濟、文化中心。
南京地處長江中下流地區,物產豐富,交通便利,且四周環山,易守難攻,是建都的不二之選。朱元璋滅亡元朝,建都南京,漢民族再一次成為東亞大陸的主宰,然而到了朱棣靖難成功后,卻遷都北京,為何朱棣要以舉國之力遷都北京?
一、南京對北方大部分地區控制力較弱,而來自北方的敵人正是大明的最大威脅
從1370年到1396年,朱元璋發動八次對蒙古殘余勢力的討伐,成效顯著,蒙古幾乎被打殘。這期間也讓朱元璋意識北方防守的重要性,所以他分封多個親王,尤其是燕王、寧王手握重兵,是明朝邊界的中堅力量。
在那科技不甚發達的明代,傳達命令只能用人力傳達,南京到北京的距離大概1000公里左右,騎馬來回一趟最少也得十幾天,哪怕速度再快也可能會貽誤軍情。戰爭可不會等著傳令兵,時刻瞬息萬變,而中央鞭長莫及,無法全盤掌控。
想要時刻掌控邊境動態,預防蒙古人的襲擊,最好的辦法就是遷都北京,于此之后,北方軍事力量就會變得空前強大,對蒙古部落有著極強的威懾力。這對于帝國的安危至關重要。
二、朱棣靖難殺掉太多建文舊臣,皇宮陰氣森森令其比較忌諱
新舊政權交替之季,很容易發生殺戮事件,建文帝正統繼位,全天下都認可。朱棣則是藩王起兵造反,雖然打著靖難的名義,但所有人都知道那是糊弄小孩兒的。要想權力穩固,殺戮不可避免,尤其針對那幾個建文重臣。
史料記載:
“孝孺投筆于地,且哭且罵曰:“死即死耳,詔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諸市。”
朱棣讓方孝孺寫即位詔書,方孝孺堅決不寫,最后死于車裂,因其株連致死的達870人。
史書記載:
“子澄至,成祖親詰之。抗辯不屈,磔死。族人無少長皆斬,姻黨悉戍邊。”
黃子澄同樣寧死不屈,也是被五馬分尸,族人幾乎全部被斬首,女眷被發配戍邊。黃子澄推薦李景隆作為大將軍,這才導致了這場失敗,也是黃子澄急于削藩,令朱棣提前起兵。雖然黃子澄沒有起到什么好作用,但他仍是建文帝的忠臣,誓死效忠建文帝。
楊任,原袁州知府,因藏匿黃子澄被抓,死于車裂,兒子都被殺掉,親人充軍。練子寧,曾擔任工部左侍郎,由于對朱棣出言不遜,被誅殺,家人皆死,女眷充軍。
不知朱棣殺掉了多少,只要反對他稱帝的幾乎沒有活口,朱棣以反叛者繼位,在這其中也殺掉了很多名臣良將,這些人的家屬也都被冤殺。另一個問題是建文帝朱允炆的失蹤,更讓朱棣坐立不安,時刻擔心朱允炆會來奪他的皇位。
看似金碧輝煌的皇宮,因朱棣殺伐太重,也變得陰氣森森、鬼氣環繞。有一位名叫景清的御史,曾經帶刀準備刺殺朱棣,朱棣發現后大怒,不僅殺掉了景清的全族,還屠光了景清家鄉的整個村子。
據說,為了達到殺一儆百的作用,景清的人皮被掛到城門上。一次,朱棣出門路過此城門,一陣邪風吹過,把人皮吹起,直接落到了朱棣的面前,雄主朱棣差點被嚇暈。朱棣遷都北京后,還特意鑄造兩頂巨鐘,就是為了鎮壓怨鬼。
在怨氣極中的皇宮內,朱棣輾轉反側,經常夢到被他殺死的人,來找他索命。這便成為朱棣遷都的理由之一。
三、北京是朱棣的大本營,經營多年有較好的群主基礎
公元1380年,朱棣就藩北平(北京),1399年發動靖難之役,19年的時間朱棣積累了足夠的實力。
史料記載:
“拔居庸關,破懷來,執宋忠,取密云,克遵化,降永平。二旬眾至數萬。”
朱棣起兵靖難,很快攻克懷來、密云、遵化、永平,二十天內,軍隊數量增長到數萬人。從此可見朱棣在就藩期間一直在為此做準備,訓練士兵準備糧草,他一天也沒有懈怠過。要想大家聽你的命令,那就得封官許愿,把大把鈔票散出來,這才能招攬人心。
朱元璋對藩王有過限制,但約束力不強,使得以朱棣為首的藩王做強做大,其手下軍兵也成為其私人武裝,不再聽從中央的命令。
朱棣在北京埋好了種子,培好了土,澆完水,就等著結果了。朱棣最后離開了北京,跑到南京摘了個桃子,后來發現還是自家北京的水果好吃,于是乎他再次回到了北京,并把都城遷到此處。在根基深厚的北京,朱棣能更好地發揮它的能量,把帝國帶入一個全新的時代。
四、朱元璋殺功臣太徹底,朱棣靖難成功后,北京無人鎮守
朱元璋殺戮功臣,是為了子孫后代能安心做皇帝,除了郭英、耿炳文,幾乎所有老臣都被殺掉了,而朱允炆也沒有人可以用了,于是才啟用了李景隆。對于朱元璋殺戮功臣,朱棣應該是表示感謝的,否則哪怕只有一個藍玉,朱棣也是打不過的。
而朱棣登基之后,發現全天下能打仗會打仗的都沒有了,他老爹都給他殺干凈了,他自己也無人可用。朱棣稱帝之后曾讓丘福率兵北伐,卻慘敗而回,這說明實在是無人可能用了,于是之后全部由朱棣自己親征,讓朱高熾監國。
朱棣做了皇帝,北京成了三不管地,這可不是開玩笑,一旦蒙古部落南下,后果同樣很危險。那讓誰去守衛北京這座要塞城市?想來想去,朱棣都不放心,最好的辦法舉國遷都,還是由他自己來守衛北京,“天子守國門”也是從這來的。
朱棣遷都北京,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正是由于國力強盛,遷都才能圓滿完成。蒙古部落再也不敢挑釁,還分裂成了韃靼、瓦剌、兀良哈,和平盛世到來。
大明國祚能達到276年,跟遷都密不可分,如果朱棣泉下有知,也應該感到欣慰了。
參考資料:《明史·成祖本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