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取自諧音“余”,
寓意著年年有余。
在很早以前,
中國就有在春節吃魚的習俗,
至今盛行。
△圖源網絡
這其中,
有不少人會選擇吃鯉魚,
代表著“年年有余、大吉大利”的美好祝愿。
鯉魚常見的做法是紅燒,
但游到了廣東,還是得上鍋清蒸。
畢竟最簡單、最能品嘗出魚鮮味的菜式,
莫過于一道蒸魚!
而肇慶的清蒸文?鯉、麥溪鯉,
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鼎湖文?鯉
歷史悠久名揚海內外多年
文?鯉因產于
鼎湖區沙浦鎮的文?塱而得名,
是廣東省十大名優農產品之一。
據介紹,
文?鯉源自明代,名噪于清代,
曾是供奉皇家貴族的貢品。
△鼎湖區沙浦鎮。圖源鼎湖發布
1951年開始,
文?鯉成為廣東省水產館常年展覽品,
名揚海內外。
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
文?鯉作為國宴名菜款待外賓,
受到外國賓客的歡迎。
2013年,“文?鯉”獲批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獲得“國字號”榮譽。
啖啖精華連魚鱗也可以吃
文?鯉體型粗短,
腰間長有閃閃發光的金線,
游動時金光閃動,
煮熟后肉質清甜嫩滑、甘香味美,
而且無泥腥味。
△圖源鼎湖發布
“清蒸”是文?鯉最佳的烹飪***。
清蒸時,把魚剖開對半,
不用放姜,不放醬油,
只放鹽、少量陳皮碎、花生油,
上碟后就能嘗出它的鮮味。
文?鯉全身都是精華,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它的魚鱗,
吃起來柔軟、鮮滑;
文?鯉肉質則肥嫩、鮮甜,
越吃越甘香,食過返尋味。
△圖源鼎湖發布
高要麥溪鯉
家喻戶曉“魚中之王”名聲響
麥溪鯉產于高要區大灣鎮,
有“魚中之王”的稱號。
據史載,
早在明朝洪武年間麥溪鯉已負盛名。
△麥溪鯉。肇慶市高要區大灣鎮***辦公室供圖
在清代更被列為朝廷貢品,
成為皇帝喜愛的美食。
清宣統《高要縣志》中記載:
“大灣之白溪麥塘鯉魚尤有名,
銀鱗軟骨,
其肥美誠絕無僅有”。
時光流轉,歷經數百年風雨的大灣麥溪鯉,
如今依然備受各方食客的關注。
△漁民正在捕撈麥溪鯉。圖源高要發布
肉質嫩滑鮮甜如蜜無腥味
麥溪鯉其特點是頭、嘴特別細小,
聳膊,魚身兩側有金星,鱗銀白。
其生長環境獨特,無需人工喂養,
取吃于魚塘里自然生長的
麻慈籽、荸薺、茆草等豐富的天然飼料。
天然無污染的生長環境,
造就了麥溪魚的珍貴之處。
△麥溪鯉。圖源高要發布
因為麥溪鯉自身品質上好,
所以它的烹調***很簡單。
大多數廚師都以清蒸麥溪鯉為主。
清蒸麥溪鯉,
只需略伴少許陳皮和鹽油即可,
因魚的肉質嫩滑,清鮮無腥味而聞名。
“鮮甜如蜜、嫩滑似玉”
品嘗過清蒸麥溪鯉都會發出這樣的感嘆!
△張苑卉攝
文?鯉是以肥美甘香而馳名,
麥溪鯉則以蜜味嫩滑而飲譽。
這兩款魚你都嘗過嗎?
不妨在評論區和小編分享一下,
你更喜歡哪一款吧~
來源:多彩肇慶方志廣東鼎湖發布高要發布西江日報(記者楊樂祺)
編輯:梁錚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