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新年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期間親朋團聚、走親訪友,飲食方面少不了大魚大肉。這也給我們的胃腸帶來了“不小的壓力”,特別是一些高油膩、高脂肪等食物非常不利于胃腸道消化,往往引起疾病。那么春節飲食要注意哪些呢?
合理膳食搭配
春節期間在選擇食物的時候應葷素搭配,少吃油炸、燒烤類食物,更不要貪圖新鮮去食用野生動物、未考證為食物類的野生植物。應多樣化選擇常用食材,保持肉類、蛋類、蔬菜等均勻,可適量配以水果,滿足人體對營養的需求。
注意飲食規律
春節期間各種活動豐富,熬夜、多餐、亂餐情況時有發生,容易導致胃腸道不適應情況出現,造成胃腸功能紊亂、消化不良等疾病發生。
避免暴飲暴食
俗話說“吃飯八分飽,不用把醫找”。春節期間在豐富食物的視覺效應下,容易讓人產生“飲食興奮”情緒,導致出現暴飲暴食,增加腸胃負擔,特別是食用高脂肪性食物后,更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導致腸胃疾病發生。
保證清潔衛生
春節期間大家往往有預先儲存食物習慣,在采購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查看食材新鮮度、保質期等,特別是在疫情期間,需采購冷鏈食物的,要查看檢驗檢疫等相關合格證明。同時加上春節期間每餐準備食量偏多,容易出現食物過剩,長時間放置容易滋生細菌,食用后引發胃腸疾病。
堅持細嚼慢咽
細嚼慢咽有助于讓食物與消化液更好的融合,更好的被消化和吸收。相反狼吞虎咽的吃飯方式,容易導致體內食物堆積,腸胃超負荷,長此以往,容易因消化不良而導致各種腸道疾病的發生。
做到低鹽少酒
春節期間普遍有吃腌肉、臘肉的習俗,一般這類食物中鹽分含量都很高,食鹽的高滲透壓會對胃黏膜造成一定損害。
加上飲酒后酒精對胃腸道黏膜的***,都會引發一系列的胃腸疾病。過度飲酒,更是會對心腦血管、肝臟等器官造成影響,導致記憶力下降、智力減退,甚至引發腦血管意外等疾病。因此要控制飲酒量,切忌空腹飲酒;服用某些藥物期間,譬如頭孢類抗菌素,都應嚴格遵守醫囑,禁止飲酒,以免引發嚴重反應。
注意特殊人群的飲食安全
每年春節假期,都會有不少慢性病患者因吃喝不當,病情加重或者急性發作而就醫。下面就慢性病患者及老人小孩特殊人群合理飲食簡述一下——
糖尿病患者:注意控制總量和進餐順序,除了按照日常糖尿病飲食基本要求外,注意食物的進餐順序,按照先菜后肉再主食的順序,控制攝入飲食能量不超標。
心血管病患者:飲食要“三低”和“三多”,低脂、低鹽、低糖;多食蔬菜、大豆食品及魚類。
胃腸疾病患者:選擇容易消化的清淡食物,忌辛辣***性食物,忌暴飲暴食,加重腸胃負擔。
痛風患者:飲食要“三忌”和“三多”,一忌飲用肉湯和白酒、啤酒,二忌吃動物內臟和海鮮,三忌吃豆類及其制品,減少高嘌呤含量食物的攝入;“三多”指多喝白開水和奶,多吃新鮮水果蔬菜,多吃谷類。
慢性病患者還要堅持每日服藥,戒煙戒酒,規律作息,適量運動,精神愉悅,提高自身免疫力。
老人小孩:身體抵抗力低的特殊人群飲食應多留意,應選擇較軟或已切碎的食物,進餐過程細嚼慢咽,還要食物既熟又透,不吃剩飯。
來源:山西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