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的鄉村讓人向往
而當村子不但景色如畫
還有著底蘊和靈氣時
它就更吸引人了
貴州遵義市播州區楓香鎮的花茂村
新春時節有些細雨
也更顯得村子恬靜
而在這里你不但會尋到鄉愁
還能找到更多有意思的東西
這種作品叫做紙漿畫
它把細小的多種植物
巧妙地融入了古樸的紙張中
靈動而特別這是花茂村的“特產”
也是飽含返鄉創業青年張勝迪心血的原創產品
花茂村村民張勝迪告訴記者
這樣的文創產品她設計了很多類別
而這一切都要從“一張紙”說起
張勝迪是一名釀酒師
早些年她在外從事釀酒相關產業
已經有了自己的品牌
但一種對家鄉的情懷
讓她幾年前回到花茂
研究村里的古法造紙手藝
開始了一段新的創作之旅
遵義市播州區花茂村村民張勝迪:花茂的古法造紙我外婆就做過,我很想把它傳承下去。但是這種產業是來得比較慢的,我覺得一張紙撐不起來,我就想辦法在紙的基礎上,創造更多的產品。用我們傳統的造紙的***先抄一張紙起來,在上面構圖。完了之后,我們還要在上面再覆蓋一層紙漿,把那些植物保護起來。
遵義市播州區花茂村村民張勝迪:棕色這部分是樹皮,綠色的這部分是樹葉,冬天河邊沒有花了,不然還可以把花瓣一起填進去,可以做得再豐富一點。
花茂村的風物人文
被張勝迪一點點“印”在了紙上
白臘河如何流經村莊、哪兒是遠山
漂亮的新農村是什么模樣
都可以在她的畫中找到
這些略顯粗糙卻飽含鄉愁和溫暖的
手工作品備受好評
一張張薄薄的紙漿畫
因為有了溫暖傳承的厚度
逐漸成為帶有村莊獨特印記的禮物
也有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到這項產業中
學習手藝增加收入
遵義市播州區花茂村村民張勝迪:花茂一年有幾十萬,有時候有一百多萬游客,他們會買很多我們的產品帶回去,非常喜歡,然后還有一些人會復購。人們說這些作品,能感覺這個村子有靈魂。
花茂村的“能人巧匠”還有不少
在這里有著做陶藝的傳統
而村民們用一顆匠心一雙巧手
把這門手藝變成了能增收致富的好途徑
村民母先才做陶器已經40年了
他現場教記者做了一個陶罐
構思巧妙技藝嫻熟
而陶罐所用的細膩白泥
都是在村里就地取材
母先才他告訴記者
他家現在還是陶藝體驗地
很多人都會來體驗制陶
雖然近期天冷游客較少
但母先才并不擔心因為前不久
他才接了上百個陶罐的訂單
遵義市播州區花茂村村民母先才:我們最近幾年的變化特別大,就是花茂的環境好了,來我們旅游的游客特別多,產品也好賣了。原來我們自己做的陶罐要拉出去,拉到周邊去賣,現在直接在家里就能賣,還能賣到很遠的地方。
過去做陶罐
母先才一家一年收入三萬多元而
花茂村發展旅游后
他一年的收入直接翻了十倍有余
光是做花茂村的特色烹飪器皿“盬子”
他一次接的訂單就有幾百個
母先才說他會把這門手藝不斷改進
讓它在花茂村傳承得更好
遵義市播州區花茂村村民母先才:2015年6月16號,總書記來我們家,囑托我要保護好這里的綠水青山,所以我沒有用土窯燒了,改為電窯,非常環保,而且還更效率。我今后的打算,是把這種制陶手藝好好傳承下去,還要把我們周邊會這種手藝的年輕人召集起來,我們一起共同致富。
從脫貧致富
到講好花茂村的時光和故事
揮不去的鄉愁讓人們眷念這里
不停地為村莊發展添磚加瓦
讓它變得更加美麗
遵義市播州區花茂村村民張勝迪:現在大家腰包鼓了,也開始有了對精神的需求。花茂村保留著村莊原始的肌理,又不斷注入著新的活力。在花茂的這些年,我有很多感觸,對這里也有很多情感,所以我經常寫一些文字,比如寫花茂的古法造紙:帶你重溫千年一夢,走過村莊,走過田野,跋涉山川與河流,他把最好的春天留給了你。
在旅游產業“花繁葉茂”的花茂北面
同在楓香鎮的紅色美麗村莊
——茍壩村
也展現著勃勃生機
雖然時值初春春寒料峭
但景色優美的茍壩會議會址
依然有不少游客在參觀游覽
游客:來這里詳細了解了當年茍壩會議的這段歷史,感覺很震撼,很激勵自己。而且這里風景也很好,很適宜游覽,下次會帶家人朋友一起來。
游客:我們是遵義的,好幾個朋友約著來的,參觀了會址,而且整個村子也修得很漂亮,玩起來很方便,會常來。
茍壩村黨支部副書記鄒伙告訴記者
去年茍壩村被中組部
確定為紅色美麗村莊之一后
全村的基礎設施
包括道路、水電管網、網絡等日益完善
茍壩村有紅色旅游
還有成熟的杜仲產業
他們將不斷發展相關優勢
茍壩村黨支部副書記鄒伙:村里現在發展杜仲矮化密植項目1000余畝,這個項目在實施之后,計劃讓每一戶村里的群眾都成為真正的股民,以此逐步地增收。下一步,我們將讓更多群眾參與到紅色旅游和產業發展,以及美麗環境的建設中,我們的目標是讓產業更旺,環境更好,群眾更富。
記者:羅欣
(百姓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