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軍總醫院副院長、肝膽外科主任醫師周丁華
膽管癌是發生在肝外膽管的惡性腫瘤,在肝吸蟲感染多發的地區如中國、韓國、泰國更為多見,大部分發生于50~59歲,男性居多。多數病人原來身體沒什么問題,開始時往往尿色加深,全身皮膚瘙癢,繼而出現進行性加重的黃疸,尿呈茶色,伴有上腹不適、飽脹、食欲下降、體重下降等全身性癥狀。如果出現上述癥狀,經常規治療不見好轉,就要考慮是否患有膽管癌。
影像學上一般采用以下***來診斷:
腹部B超:腹部B超檢查具有無創、方便、費用低、可重復檢查等優點,是膽管癌診斷的首要***,亦可作為篩查手段之一。其診斷膽管的定位和定性準確性分別為96%和60%~80%。
腹部CT:腹部CT檢查對肝門部膽管癌的診斷符合率優于B超,它可顯示膽管腫塊的部位、大小、密度、局部擴散、血管有無侵犯、淋巴結及鄰近器官是否受累、有無遠處轉移、膽管擴張程度及有無腹水等,對估計預后具有重要意義。
核磁膽道造影:核磁膽道造影為三維立體成像,可顯示整個膽道系統的全貌,且無須注射造影劑即可獲得良好的圖像,最新的自旋回波系列,使圖像在某種程度上可提示組織學依據。在判斷腫瘤的位置、大小、形態和局都浸潤方面更直觀;對膽管腫塊內的血流以及腫塊與門靜脈、肝動脈關系的判斷有很高的價值。
經皮肝穿刺膽道造影(PTC):PTC檢查可以在電視透視下動態觀察造影劑在膽道內流動及分布情況,對膽總管下段開口有無梗阻,部分梗阻還是完全梗阻的診斷,較CT和核磁更準確和直觀。PTC對區分是腫瘤、結石還是炎癥引起的膽道梗阻價值較大。
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ERCP可顯示胰管及膽管的病變,部分病例還可以鉗取病變組織作病理檢查,達到明確病因、確定病理類型的目的,其論斷準確率為90.3%。
另外,診斷可加上膽管癌的腫瘤標志物測定:
1.膽汁中脫落細胞檢查:術前經PTC或ERCP檢查時抽取膽汁檢查,診斷膽管癌的陽性率為63%,具有較高的特異性。
2.腫瘤相關抗原的檢測:目前研究發現,對膽管癌診斷有價值的腫瘤相關抗原有:CEA、CA_(19—9)、CA_(50)、CA_(242)等。
3.DNA含量測定:DNA含量異常是惡性腫瘤的共同特征,測定腫瘤細胞DNA的相對含量,為腫瘤的診斷提供了一種新途徑,在判斷各種腫瘤的預后和療效方面亦有重要意義。
4.膽管癌的基因檢測:在膽管癌中發現ras、p53、myc、erbB—2等基因的突變、缺失或過表達,或在5號染色體上的5p3—qter區域有一等位基因的缺失,可能與膽管癌的發生或存在有關。
除了主動篩查,日常積極預防膽管癌也很重要。首先要從調整膳食結構著手。不吃燒焦和烤糊的食品,少吃高脂、高油多鹽的食物,注意保持谷類、豆類、甘薯等粗糧作為膳食的主體;新鮮蔬菜和水果必不可少,每天在飲食中增加纖維類、胡蘿卜素、維生素E和必要的礦物質;一定要控制肉類等動物性食物和油脂的攝入;適量飲酒,不吸煙;生活講究規律,杜絕暴飲暴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