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翻兒童繪本,表達父子親密關系的書總是令人心生感動。但要說到帶娃的不易,現實中流行的話題又是“喪偶式育兒”,批判爸爸對育兒工作袖手旁觀的聲音似乎遠多于對爸爸的贊頌。在新京報小童書微信群里,偶爾有爸爸跳出來說話,就會有媽媽出來對“別人家的爸爸”投以羨慕。如果誰再把話題往下接一接,很快群風可能會演變成一場對爸爸的討伐。
媽媽們的委屈是可以理解的。從古至今,家庭里的父親更像是一個象征或擺設。但如今,文明社會的進步不斷挑戰著傳統的父權制,爸爸們也逐漸意識到,他們很難僅憑“我是爸爸”就獲得孩子的尊重,孩子也決不會輕易服從沒有參與自己成長的爸爸。事實上,在媽媽圈子以外的地方,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爸爸在主動加入育兒大軍中。
觀察爸爸育兒,會發現他們與媽媽的方式很不相同,母性會驅使媽媽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想把自己變成各個領域的超人,而爸爸則擅長帶孩子進入自己的世界里,把他們感知到的現實講給孩子聽。媽媽的嘮嘮叨叨,爸爸可能就是寥寥幾句話。
這個父親節,我們不妨換個視角,來細看一下爸爸的育兒思路。我們聯系到了三位普通的爸爸,他們分別是下文采訪中的劉爸、熊貓爸爸和螞蟻。
他們學歷各有高低,人生履歷和育兒的側重點也各不相同,但采訪中能發現他們有一些共同點:他們不因育兒書里的說教就懷疑自己的育兒能力;他們都有清晰的自我認知,育兒過程就是把自己的生活經驗教給孩子,這樣最直接,也最簡單;他們不愛打聽別人是怎么育兒的,只關心自己的孩子快不快樂;他們不焦慮,相信孩子有自己的路要走,未來也有多種可能。
總的來說,他們不講理論,只用本能育兒,他們也符合《父性》這本書里對好爸爸的定義:要做一個好父親,除了“我有欲望,但要克制欲望”以忠于家庭,還需要在孩子的社會化過程中為他做出一個好榜樣。
以下我們來看看他們的育兒故事,也許對釋放育兒的焦慮有些許啟發。
采寫|申嬋
養育孩子與管理公司挺像
受訪者:劉爸兒子:12歲
我兒子今年12歲,要準備上初一了。在一些育兒群里,我也經常跟大家分享我的育兒經驗,其實我工作很忙,并沒有大把時間陪伴孩子,我認為在陪伴孩子上,“以量取勝”若不行,也可以想辦法做到“以質取勝”。
搭建興趣的腳手架
兒子小時候,我把陪伴他的時間用在畫畫和做手工上。我一有空就“帶”著他畫畫,而不是“教”他畫畫,我沒有把畫畫當成一種需要刻意輔導的技藝,而是當成我們父子倆一起做的游戲,當成表達自我、交流甚至學習的工具。
遇到開心的事情,把心情畫下來;向姥爺***時把***畫下來;阻止誰偷吃他的食物時把警告畫下來,英文單詞的意思也可以畫下來……不論是寫一個故事還是表達一種思考邏輯,都是用畫畫。在他從小到大的繪畫作品中,從畫一幅需要我解釋旁人才能看懂的稚嫩的畫,到旁人看一眼就能明白畫的是什么并連連表示贊嘆的筆鋒成熟的畫,這12年中,積攢了20本畫著各種人物和場景的畫本兒,他也一路習慣并嫻熟地把畫畫變成了表達內心情感與愿望的一個出口。
左圖:把英語單詞畫下來。右圖:在《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手冊》上的自畫像。
為了鼓勵和支持他畫畫,我在他6歲的時候把他的畫兒做成了明信片,帶著他在三里屯路邊擺攤售賣,遭到保安的驅趕后,又轉戰麥當勞,后來又轉戰朋友圈。我認為堅持做這件事很有意義,賣多少錢不重要,但在麥當勞推銷很需要勇氣,這個過程中我們倆都很受益。而且通過售賣,他也體驗到了創作能帶來的價值。
把兒子的畫做成明信片
我們的許多教育,是要求孩子先學會使用工具,再磕磕絆絆地去找使用工具的目的,寫字、閱讀、學英語都是如此。一年級的孩子并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學習寫字,但他就是得按照老師的要求整頁地練習。我兒子在一年級就能圖文并茂地寫很多字了,沒有上過寫字班,也沒有受到強迫,只是因為他需要借助寫字和畫畫這兩個高效的工具,不吐不快。
從小到大,我也帶著兒子做了大量的手工,這個習慣一直保持到現在。在他成長過程中,不斷為他搭建了興趣的腳手架,如今他的世界是豐富而多元的。現在他也會玩玩游戲(我在他幼兒園的時候就讓他接觸游戲了,給他講過什么是好的游戲,什么是壞的游戲),但是他的業余生活不是只有游戲。許多孩子到五六年級之后,特別是男孩子,沉迷玩游戲是父母痛心棘手卻也束手無策的事情,這一方面是因為孩子與父母溝通的通道基本關閉了,另一方面也是沒有培養出別的興趣來。
一起做事,保持交流的順暢
我兒子玩樂高著迷時,我嘗試著給他拍攝了幾條由他來講解樂高搭建過程的小視頻放到抖音上,這些視頻竟然帶來了巨大的播放量和粉絲量,我還接到不少商務邀請。但是我做視頻只是為了讓他參與其中,體會到做好一件事情需要付出的努力以及把事情做好的成就感。果然,經過這個開端還不錯的嘗試后,兒子決定和我繼續在短視頻領域開拓。現在我們每周會去故宮進行拍攝,把視頻定位在“在故宮講傳統文化”上。我負責寫腳本、拍攝和剪輯,他負責對著鏡頭進行流利地解說。
在故宮講傳統文化
有人問我,為什么不繼續做樂高主題了?這是因為樂高屬于需要不斷進行深入的主題,后面會越來越難,難度過大,孩子對視頻的參與度就會變少,這樣就難以通過視頻來培養他的表達力。換成傳統文化主題后,每一期主題是平行的,內容難度差不多。在拍攝過程中,反復NG不斷重拍,最后兒子不僅能把當期的知識點記得滾瓜爛熟,也能按照走位的要求對著鏡頭輕松地說出來。一開始也有些拘謹,但是幾次過后,便習慣了在公眾場合對著鏡頭講話。
與畫畫和做手工一樣,拍視頻的過程也是我們自然的交流時光。我們會互相分享對方的想法,不需要刻意標注權威,也不需要吼叫與灌輸,就是交流觀點。我認為通過這種分享式的交流,能讓兒子體會到我在傾聽他的想法,我也有機會把我的人生經驗告訴他。
如果家長與孩子之間只是家長一味地想去管束孩子,孩子對家長的防御心理就會變強,最后就在彼此之間建立了一座長城,家長這邊好的信息與壞的信息就都過不去,孩子那邊的也過不來。
我因為工作關系接觸過許多孩子,我曾用圖畫總結過“家長的成長趨勢”。在下圖中,曲線表示的是父母從孩子一年級到六年級的心理波動過程。
家長成長圖
一二年級時父母教育孩子的心態是滿懷希望的,但也是崩潰的,到三年級進入倦怠期,之后從倦怠期走向佛性或者開悟。這其實也是很多父母說到的,孩子到了前青春期會開始與父母疏遠直到青春期變成跟父母形同陌路的過程中父母的應激反應。為了盡可能避免成長中的孩子與父母漸行漸遠,要提前幾年就注意培養雙方之間良性的溝通機制。
爸爸的淡定隨緣
說起讀育兒書,我會買“兒童心理學”這類理論化的書籍,而孩子媽媽則喜歡買“育兒指南”這種偏***論的書籍。我覺得孩子是千人千面,而***論不一定具有普適性。我更喜歡用自己生活和工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來引導孩子。比如有一次我們去麥當勞,我要他猜猜這家店一天能賺多少錢。我們就一起數進進出出消費的人有多少,計算每次消費大概多少錢,討論這家店的成本怎么算。我發現他還挺感興趣的,就帶他去讀《牛奶可樂經濟學》這類經濟學入門類的成人書。
我也會與身邊的其他爸爸交流育兒,但是爸爸們坐在一起通常不會讓整場聚會都由育兒話題占據,但總體來說能對育兒持續探索,并且穿透育兒表象直達本質的爸爸也不多。
媽媽親親抱抱孩子就是在傳遞著親情與溫暖,但是爸爸一般不喜歡這種親密的表達方式。那么爸爸用什么方式呢?爸爸們也不知道,他們如果參與育兒,都是用自己的本能。雖然古人說“養不教,父之過”,把父親當成孩子教育的主要責任人,但是我們現代社會的育兒環境無形中卻是以媽媽為主體的。大量的視頻、社群、廣告、書籍、工作坊,都把媽媽當成潛在受眾,似乎整體社會體系都在支持媽媽去學習育兒知識。盡管也有很多爸爸有偏見,覺得帶孩子是女人的事,但對那些真正想學習育兒知識的爸爸,他們沒有得到多少為他們的思維方式定制的育兒指導。這就造成了一種奇怪的結果,媽媽們在育兒知識的學習上被過度商業化的信息不斷轟炸反而越發焦慮,而爸爸就是一副淡定隨緣的心態。
其實育兒跟做管理很相似,爸爸們也許并不看育兒書,但是他們會把自己在生活或工作中體會很深的經驗挪用到育兒上來。爸爸們的淡定,可能源自他自己十幾年的工作經驗,也可能源自他清楚地知道如何為團隊設置工作目標,如何組織事情高效完成。我就是經常把自己管理團隊的經驗用于育兒中,我認為,學校里的學習成績并不是唯一重要的事,未來的發展趨勢是孩子的一生中是否存在多條平行成長線,它們會不會成為孩子除了學習成績以外的競爭力。
做孩子知識的守門人
受訪者:熊貓爸爸女兒:9歲
我女兒今年9歲,是三年級的小學生。我的工作時間很自由,平時我愛好進行“知識考據”,從微博到B站再到公號,無論哪個旮旯里的信息,尊重事實的深度報道也好,鬼畜搞笑的短視頻也罷,我都會看一看,習慣使用網絡上各平臺的收藏功能。但我對互聯網上的信息不會輕易付出信任,如果我懷疑哪條信息有誤導,我就會翻遍互聯網來尋找更多的論證。我對女兒的教育方式就源于這種擅用一切信息解釋一切信息的考據愛好。
廣撒信息網
女兒出生前,我的關注點在孩子媽媽的營養和情緒上,女兒出生后我才正式接觸育兒知識,最早也是從經典育兒書開始。《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西爾斯親密育兒法》這類暢銷工具書我都買過,我的閱讀***是先把目錄看熟,在孩子的喂養中遇到什么問題,就循著目錄去找解決***。我也會關注育兒界里還算權威的微博大V、視頻、公號等。但我認為喂養中比起直接照搬別人的經驗,觀察自己孩子的特點更重要。有時候書里是沒有答案的,只能靠自己對孩子的了解培養出來的直覺。
女兒出生后,因為沒有老人幫忙,所有吃喝拉撒都是我和孩子媽媽倆人輪流上,也就養成了我們夫妻倆在育兒上相互合作的習慣,一個人弄一個孩子太崩潰了,還是兩個人一起能多少分擔一點。到孩子一歲以后,我就參與得更多些,除了陪玩,陪睡,孩子的課外班選擇和接送也都是我。在一起的時間長,我也就清楚地知道女兒喜歡什么,她有什么疑問也都喜歡問我。
女兒剛接觸繪本時,我和孩子媽媽經常拉著行李箱去圖書市場批發一大堆書回來,有新書也有二手書,一本本給她讀,如果她不喜歡,就先放一放,如果她喜歡的就讀上很多遍。有些書買回來若發現三觀不正,就直接淘汰。我也會借鑒網絡上傳播的書單,經常看書評,或者直接找懂書的人問。
信百度不如信爸爸
我對課外閱讀的定義不僅僅局限在書上,動畫片、短視頻、音頻和微信文章,只要是有益的,我認為都可以讓孩子接觸。女兒回家后說起在學校里聽同學們談論過的動畫片,我就會找來陪她一起看,幫她把把關。
女兒上小學后,我很注意和老師保持溝通,了解她在校不同階段的情況和困難,再以她的興趣為導向,摸索改進的***。有一次老師說她在學校挺喜歡朗讀的,語氣和情感都拿捏得很好,就是讀得較慢,主要原因可能是發聲閱讀做得不夠,以及對一些詞語不熟悉。
回家后我決定幫助她進行朗讀練習。科普是女兒感興趣的領域,我在閱讀了很多科普類公眾號里的文章后篩選出一些,讓女兒從中選擇她最喜歡的,每天朗讀一會兒。這樣既鍛煉了朗讀能力,也學習到了新的科普知識。
有一次女兒在學校的跳蚤市場上和同學交換書,她發現有一本書上的僵尸是垂著長辮子的清朝僵尸。在她的成長中她最熟悉的僵尸是游戲《植物大戰僵尸》里那個綠色的僵尸,她一直以為世界上所有的僵尸都是綠色的,這實在太奇怪了,于是她回家后問我。我平時有留意B站上一些父母做的短視頻,我覺得用視頻來回答女兒的“十萬個為什么”是個好***。果然我在B站找到了一個解說僵尸的UP主,我們就一起打開視頻,看看東方的僵尸和西方的僵尸有什么不同。
這種由好奇而引發的對知識的探究成為我們倆日常交流的一種方式。知識就像一條線,只要立足一個點延伸開來,就能拉伸好長一串,我漸漸成為那個為女兒篩選和拓展知識的人。有一段時間她對秦始皇感興趣,我就找來紀錄片《國家寶藏》給她看,抓住她主動學習各種知識的窗口期。
我也希望在對知識的科普與探究中,能在她心里種下“不迷信權威,不輕信一切”的種子。也許正是如此,女兒很喜歡聽偵探類的音頻故事,平時同學之間的小傳言什么的,她也會注意去識破。
女孩與性教育
自親子閱讀開始以來,我就在留意科普女性成就的童書。平時看新聞也會搜集各行業女性的故事講給女兒聽,我想告訴她,女性和男性是一樣的,男性能做的事,女性也能做。
作為女孩的父親,我也很重視女兒的性教育。我很認同一個觀點,就是在孩子不尷尬的時候給她把性是什么講明白。等她到青春期時,她就不會理你了,而你跟她講這個話題,她會尷尬,你也會尷尬,根本進行不下去。你也不知道在你看不見的地方她會從哪些渠道去了解性,萬一是不正規的渠道,知道了錯誤的性知識那就不太好了。
我讀過《從尿布到約會》這本書,在親子共讀中循序漸進地給她講過男女的生理結構,還講過避孕套的歷史。我的經驗是,講的時候不要帶著“不好意思說”的表情,就用科學上的名稱,用科學的方式講出來。
《從尿布到約會:家長指南之養育性健康的兒童(從嬰兒期到初中)》,[美]黛布拉·W.哈夫納著,王震宇/張婕譯青豆書坊|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8年3月
女兒很喜歡小動物,我發現通過看動物視頻是一個進行性教育的好***。有一次我們看的一個視頻里,公鳥想跟雌鳥交配,但是雌鳥卻躲開了。女兒問我:“她為什么要躲開,不跟公鳥交配繁衍下一代呢?”我說:“交配也要看雙方的意愿,可能這個雌鳥她現在不舒服或者就是不愿意,那么這個公鳥就不能強迫她。”
雖然是性教育的話題,但我也希望女兒慢慢懂得,人與人之間彼此尊重很重要。如果女兒將“尊重”作為為人處世的標準,那么即使長大后離開了家,沒有爸爸再給她把關,無論是工作還是戀愛,她也知道不用把時間浪費在一些不必要的人與事上。
我從不焦慮他們倆的未來
受訪者:螞蟻,螞蟻
女兒:9歲,兒子:5歲
在網絡上我的昵稱是“螞蟻,螞蟻”,我有兩個孩子,女兒9歲,兒子5歲,自他們出生到現在,我已經做了9本“家庭相冊”,是從我給全家拍攝的30萬張照片和視頻中精選出來的,存儲這些影像的硬盤已經用了8個。如果說我的社會身份是一個連續創業者,那么我的家庭身份就是一個連續育兒者。這爭奪個人時間和精力的這兩份難以統合的“工作”就是我的主要“戰場”。
《家庭相冊》扉頁
養育兩個孩子
在大女兒還未出生前,我就已經以育兒者自居了,和孩子媽媽一起讀《西爾斯親密育兒法》,一起“進入狀態”。孩子出生以后,除了不喂奶,我什么都干。現在回想起來,最令人崩潰的是大女兒嬰兒時期的哄睡問題。她經常在晚上大哭3到5次,最厲害的時候能哭上一個小時,我就只能抱著她走來走去,就這樣一直抱到她兩歲。兒子出生后,我和孩子媽媽就自然分工,媽媽帶兒子多一點,我帶女兒多一點。后來兩個孩子分別上了小學和幼兒園,送他們上學就是我每天做的事,趁這個時候和孩子們聊上幾句挺好的。
養育兩個孩子,最難的或許不是喂養,而是老二到來時,老大對弟弟或妹妹的心理接受過程。弟弟出生那天,女兒默默地用右腳跟把左腿背蹭傷了,第二天早上我才發現,送去醫院后也沒有處理好,就留下了一個疤痕。我覺得平時給女兒的愛也很充足,但是在新的家庭成員到來時,她還是產生了強烈的不安全感,還一直說,要把弟弟送走。
“那我們約定好等弟弟三歲后再把他送走好嗎?”我這樣安撫她,她不情愿地接受了。弟弟回來后,她悄悄地在嬰兒床邊觀察他,然后慢慢地靠近他。在我的家庭相冊里,存下了大量的照片,記錄著他們打鬧、互動和漸漸幫扶的過程。他們倆也會出現爭搶,如果都搶著要爸爸抱,我就一手抱一個。養育兩個孩子有多艱難,其間的喜怒哀樂也許每個家庭都類似,我對此的總結只有6個字:熬過去就好了。
《父性》,[意]魯格·肇嘉著,張敏/王錦霞/米衛文譯,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5年6月
陪孩子玩,是真的在玩
我在情緒控制方面會比孩子媽媽要好一點。同許多其他家庭一樣,媽媽陪女兒寫作業時容易發火,通常我也不會馬上去干涉,而是在事后分別找媽媽和女兒聊。送女兒上學路上的那一小段時間的聊天就正好可以用上。
我與孩子媽媽的另一個不同,是我承包了孩子們的玩耍時間和戶外運動時間。陪兒子做科學實驗,陪女兒做游戲。我從來不會把與孩子們的玩耍當成任務,相反我樂在其中,有一次帶孩子們在外面玩,有個不認識的爸爸走過來和我說,“你是我見過的第一個帶孩子在外面玩的時候不玩手機的爸爸”。和孩子們玩耍,我能找到重返童年的樂趣,會想起很多已經忘記了的事情。
我在北京戶外活動圈子里算是比較早接觸這個領域的人,戶外活動經驗還算豐富,沒想到有了孩子之后這些經驗都派上了用場。我經常安排全家人或去爬山,或去露營,或選擇一條沒人走遠的路探訪遙遠的其他城市,體驗當地的民俗、人文、地理。冬天,在空無一人的山谷里露營,點起幾個小時的篝火,體會最真實的大自然。
一家人的戶外時間
現在只要天氣條件允許,我每周會帶兒子去戶外騎自行車,不久前我們還繞著北京環二環綠道騎了一圈,一邊騎我一邊給兒子解釋二環邊上的風景和古跡,還順手拍了拍視頻。
學歷不是唯一的籌碼
我也會送孩子去上課外班,目的是讓孩子多多體會不同的方向。我把課外班分為兩種,一種叫興趣班,一種叫特長班。“興趣”就是只享受過程,不追求最終的結果,而“特長”就是要不斷地拼成績,打比賽,明確地追求晉級。我對孩子們以尊重、觀察和散養為主,送去上課外班后我會觀察他們,如果他并不抗拒,但是投入的熱情也不高,那就放棄。我并不糾結于“半途而廢”是不是會嬌慣孩子,也不想強迫孩子去做他們不想做的事。
但是我在教育上很理智,我會為了孩子傾盡全力,但不會因為教育就透支所有家庭成員的時間和精力。女兒現在在少年宮上興趣班,當時報名這個名額十分難搶,我那時一直盯著手機愣是給搶到了。我們也給女兒上過馬術課,她很喜歡,但搬家后離練習馬術的地方太遠了,每周又只上一節課,權衡下來時間成本太高,我就忍痛給她把馬術課停掉了。
我平時也很留意孩子們對什么特別感興趣,盡我所能協助一把。有一次兒子無意中說起想去冰上露營,我就馬上著手籌備。女兒去上體能課,我都會全程錄像,回來后跟她講講她哪里做得不夠好,應該怎么改進。
我覺得孩子是我的福報,雖然他們成績沒有出類拔萃,也沒有特別耀眼的特長,但是他們健康、快樂且關系很好,他對他們的未來并不擔心。要說我的焦慮,可能更多是在創業上的而不是在孩子教育上。犧牲工作時間來換取家庭里的陪伴,工作層面就做得不怎么好了。
因為在不斷地創業,我見過的人與事很多。我會根據社會變化而不斷調整自己的想法。我是“70后”,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在我畢業的那個年代這也算是高學歷,但我并不迷信學歷是萬能的。一些文章在提到中產焦慮時會說,家長關心孩子的學習,其實是在焦慮如何通過教育這個過程來保證階層不下滑。我覺得這種觀點很狹隘——它的背后是根深蒂固的階層歧視。
現在大學學歷貶值得厲害,做什么工作與擁有什么學歷沒有必然的聯系。接下來的20年,工作與學歷之間的關系會越來越弱,現在的年輕人中已經有了這種趨勢,路邊賣奶茶的小伙子很有可能是本科畢業,這在以前是絕對不可能的。以前我們認為高學歷對應的工作,比如圖書編輯、工程師、技術開發人員等,現在他們的收入與學歷并不成正比關系。未來服務業在GDP的占比會更重,從前我們認為高學歷對應的工作也不會有那么多了。不是不用追求高學歷,而是沒有必要把孩子唯一的籌碼都壓在學歷上。有時間把精力放在孩子的興趣、眼界與性格的培養上不是更好嗎?
連續創業的這些年,是樂觀一直在支持我,我也很想把我的這種樂觀傳遞給孩子。在我自己的成長經歷中,我的父母對我的成長參與很少,影響也很小,我現在積極參與育兒,是希望把我的樂觀還有我擅長做的事傳遞給孩子,對孩子產生正向的影響力。
采寫:申嬋
編輯:申嬋
校對: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