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資料
一、詞語盤點
讀讀寫寫:
侮辱威風矮小冷笑為難規矩招待囚犯出息大臣柑橘盜賊取笑笑嘻嘻賠不是實話實說面不改色安居樂業
讀讀記記:
解釋負責完好無損不惜代價了如指掌
詞語積累:
ABCC式詞語:小心翼翼、神采奕奕、氣勢洶洶、生機勃勃、心事重重、風塵仆仆、虎視眈眈、威風凜凜、雄心勃勃、文質彬彬
形容人多的詞語:人山人海、水泄不通、門庭若市、熙熙攘攘、車水馬龍、座無虛席
二、多音字
為wèì設果應yìng聲 可乘chéng之機看kàn見都dōu是 只zhī身
為wéi難 應yīng該 千乘shèng之國看kān守首都dū只zhǐ是
挨ái打解散sàn 撒sǎ種旗桿gān
挨āi擠松散sǎn撒sā謊筆桿gǎn兒
三、近義詞
強盛(強大)侮辱(欺侮)威風(威嚴)吩咐(囑咐)取笑(譏笑)
欺騙(哄騙)規矩(規則)純潔(純凈)凝視(注視)招待(款待)
迎接(歡迎)濃厚(深厚)乘機(趁機)聰惠(聰明)溫柔(溫情)
猛烈(強烈)昏暗(陰暗)凝視(注視)粗暴(蠻橫)秘密(機密)
聯系(聯絡)方便(便利)濃厚(深厚)消滅(毀滅)
了如指掌(洞若觀火)
四、反義詞
聰惠(愚蠢)侮辱(尊重)故意(無意)強盛(弱小)嚴肅(活潑)猛烈(柔和)
昏暗(光明)粗暴(溫柔)純潔(污濁)古代(現代)方便(麻煩)節約(浪費)濃厚(淡薄)小心翼翼(漫不經心)了如指掌(一無所知)安居樂業(顛沛流離)
五、解析課文、語句
1、《楊氏之子》選自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世說新語》主要記述世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統治階級的情況,反映了魏晉時期文人的思想言行和上層社會生活的生活面貌。《楊氏之子》反映了這個九歲的孩子思維的敏捷,語言的機智幽默。夫子:古時有地位、有學識的男子尊稱;君:品格高尚的人,也是尊稱。
(1)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甚:很;聰惠,惠通慧,聰明的意思)
在梁國一戶姓楊的人家,有一個九歲的兒子,他非常聰明。
(2)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詣:拜見;乃:就,就是;呼:叫)
孔君平來拜見他的父親,恰巧他的父親不在,孔君平就把這個孩子叫了出來。
(這段話說明兩家關系很好,所以孩子的父親不在,孔君平就叫出這個孩子,一定與孩子很熟。)
(3)為設果,果有楊梅。(為:給;設:擺設,擺上)
孩子給孔君平端來了水果,其中有楊梅。
(這句話說明孩子很有禮貌,很會招待客人。)
(4)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指:指著;示:給——看;曰:說)
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應聲:隨著聲音;未:沒有;聞:聽說;家禽:家里的鳥)
孔君平指著楊梅給孩子看,并說:“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馬上回答說:“我可沒聽說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鳥。”
(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他沒有生硬地直接說“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婉轉方式,既禮貌,又表達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鳥,楊梅豈是我家的果”這個意思。巧妙地化解了孔君平的逗樂與玩笑,反映出孩子思維敏捷,語言機智幽默。)
2、《晏子使楚》的故事發生在春秋末期,楚王三次侮辱晏子,但是晏子用他的聰明才智,巧妙回擊,維護了自己和國家的尊嚴。
(1)、這是個狗洞,不是城門。只有訪問“狗國”,才從狗洞進去。我在這兒等一會兒。你們先去問個明白,楚國到底是個什么樣的國家?
這是晏子和楚王第一次斗智。楚王借晏子身材矮小想侮辱他。晏子將計就計:楚王要承認自己的國家是狗國,那他就走城門旁邊的洞;楚王要認為自己的國家不是狗國,就應打開城門。楚王怎么敢讓晏子走這個洞呢?這一次,晏子未見楚王,就給了楚王一次迎頭痛擊。
(2)、晏子裝著很為難的樣子,說:“您這一問,我實在不好回答。撤個謊吧,怕犯了欺騙大王的罪;說實話吧,又怕大王生氣。”楚王說:“實話實說,我不生氣。”晏子拱了拱手,說:“敝國有個規矩:訪問上等的國家,就派上等人去;訪問下等的國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這兒來了。”說著他故意笑了笑,楚王只好陪著笑。
這是晏子和楚王第二次斗智,楚王借口齊國無人,諷刺晏子無能,齊國無人才。晏子大義凜然,說齊國人多得很,先貶低自己無能,是下等人,再貶低楚國,因“我”無能,才訪問楚國這樣的下等國家。晏子在不動聲色的裝模作樣下回擊了楚王,讓楚王“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3)、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來,說:“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樹一種到淮北,就只能結又小又苦的積,還不是因為水土不同嗎?同樣的道理,齊國人在齊國能安居樂業,好好地勞動,一到楚國,就做起盜賊來了,也許是兩國的水土同不吧。”
這是晏子和楚王第三次斗智,楚王說齊國人當盜賊,想以此貶低齊國。晏子則舉了“南橘北枳”的道理,他的話不但形象生動地點明了齊國人在楚國為盜的原因,而且也回敬楚王:楚王治國無方,造成楚國社會風氣不好,致使好人變成盜賊。楚王不僅沒有達到侮辱齊國的目的,反而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面對晏子不卑不亢的態度,彬彬有禮的回答,使楚王在連連敗陣中只得認輸,對晏子不敢不尊重了。
(4)、課文中有三次寫到楚王的笑,第一次是初見晏子,“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聲”,這一笑極盡輕蔑之能事,表示楚王根本沒有把晏子放在眼里;第二次是面對晏子不動聲色中的滴水不漏的回擊,他無言以對,“楚王只好陪著笑”,他其實是裝作聽不出晏子話中有話,以笑來掩飾自己的尷尬;第三次“楚王笑嘻嘻地對晏子說”,嘲笑齊國的人做賊沒出息。前邊兩次的奸計未得逞,不甘心認輸,轉過頭來又想出新花樣侮辱晏子,其用心之險惡躍然紙上。
(5)、你覺得晏子是個怎樣的人?結合課文內容說一說。
答:我覺得晏子是一個能言善辯、有膽有識的人,面對侮辱不急不躁,以巧妙的方式和驚人的智慧予以反擊,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具體看,前兩次楚王針對晏子身體的缺陷,對晏子進行嘲弄。面對這種盛氣凌人的侮辱,晏子正氣凜然,沉著冷靜,機智反擊。后一次楚王直指齊國,晏子鎮定自若,巧妙比喻,又使楚王自取其辱。
(6)、文章的開頭、中間、結尾有什么聯系?
答:文章按事情的發展順序來寫,開頭寫楚王仗著國勢強盛想侮辱晏子,顯顯楚國的威風,這是故事的起因;接著寫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機智對答,這中間部分是故事的經過;結尾寫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這是故事的結果。本文思路清晰,行文緊湊,首尾呼應,結構嚴謹。
3、《半截蠟燭》是一個短小的劇本。文中的母子三人為保住蠟燭里的秘密,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氣與敵人展開了驚心動魄的斗爭。《半截蠟燭》通過人物的對話描寫,反映了人物的機智、勇敢和愛國情懷。
4、《打***》是一段相聲,采用了夸張的手法,對那些時間觀念不強、說話啰嗦、廢話連篇、缺乏公共道德的人給予了辛辣絕妙的諷刺。
六、背誦、默寫
1.《楊氏之子》
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為/設果,果/有楊梅。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故事大意是:在梁國,有一戶姓楊的人家,家里有個九歲的兒子,他非常聰明。有一天,孔君平來拜見他的父親,恰巧他父親不在家,孔君平就把這個孩子叫了出來。孩子給孔君平端來了水果,其中有楊梅。孔君平指著楊梅給孩子看,并說:“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馬上回答說:“我可沒聽說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鳥。”
2.日積月累:
(1)回文聯(2)數字聯
地滿紅花紅滿地 一夜五更,半夜二更有半
天連碧水碧連天三秋九月,中秋八月之中
霧鎖山頭山鎖霧一掌擎天五指三長兩短
天連水尾水連天六合插地七層四面八方
(3)疊字聯(4)頂針聯
翠翠紅紅,處處鶯鶯燕燕樓外青山,山外白云,云飛天外
風風雨雨,年年暮暮朝朝池邊綠樹,樹邊紅雨,雨落溪邊
山山水水,處處明明秀秀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
晴晴雨雨,時時好好奇奇水牛下水,水沒水牛腰
七、文學常識了解
1、劉義慶,字季伯,南朝宋文學家,彭城(江蘇徐州)人。其所著《世說新語》是魏晉軼事小的代表作品,是我國古代筆記小說的先驅,課文《楊氏之子》選自《世說新語》。除《世說新語》外,還著有志怪小說《幽明錄》。
2、《晏子使楚》根據《晏子春秋》改寫而來。晏子,名嬰,字平仲,春秋時齊國大夫。“子”是古代對人的尊稱。使楚,是出使楚國。戰國時,有人將他的言行編成《晏子春秋》一書,其智慧可見一斑。本文講述的就是一個膾炙人口的故事,表現出晏子身上的凜然正氣、愛國情懷和他高超的語言藝術。
4、《半截蠟燭》是一個劇本,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國人抵抗法西斯國家意大利、德國、日本侵略的一個剪影。第二次世界大戰從1939年9月開始,到1945年9月結束。最后以反法西斯國國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5、劇本的特點:1、開頭交待時間、地點、人物;2、全文的情節用人物對話開展;3、人物神態、動作與場景描寫,用括號在文中表示注解。
6、《打***》選自馬季、郭啟儒合說的相聲《打***》。相聲是一種雅俗共賞的語言表演藝術,深受人們的喜愛。馬季,中國新相代的代表人物,著名相聲大師,表演藝術家。代表作有《新桃花源記》、《女隊長》、《白骨精現形記》、《找舅舅》、《五官爭功》等。郭啟儒,滿族,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代表作有《熬柿子》《改行》《戲劇與方言》等。
7、關于愛國的名言
(1)科學沒有國界,科學家卻有國界。——巴甫洛夫
(2)熱愛自己的祖國是理所當然的事。——海涅
(3)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4)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
八、句型練習
(1)、陳述句變反問句
1、我們不能因為學習任務重而不參加體育活動。
2、這幅畫是我們班彩穎畫的。
3、對少數同學不守紀律的現象,我們不能不聞不問。
4、父母含辛茹苦地把我們養大,我們不應該傷他們的心。
(2)、對話與轉述的互換
1、外公對小英說:“我告訴你,這是中國最有名的花。”
2、李老師興奮地說:“我們班戰勝了四(1)班,獲得了冠軍。”
(3)、縮句
1、勤奮好學的小明和小強均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大學。
2、山民的幾句樸素的話包蘊著意味深長的哲理。
3、語文老師給大家講了一個關于小紅帽打敗大灰狼的故事。
4、紅四團取得了長征中的又一次決定性的勝利。
(4)、修改病句
1、學了《愛迪生》這一課受到了教育。
2、灑在沙灘上,沙灘上一片銀白。
3、我經常閱讀、看科幻小說。
4、奶奶的菜園里種了茄子、西紅柿、黃瓜和蔬菜。
5、妹妹找不到爸爸媽媽心里很著急。
6、全班同學都參加了這次公益活動,只有張剛沒有參加。
7、戰士們冒著傾盆大雨和泥濘的小路前進。
8、王麗在演唱會上唱了優美的一支歌。
(5)、用上關聯詞,將兩句話合并成一句話。
1、激光可以用于軍事、醫學。激光可以用于通訊、傳播。
2、我是母親。我應該及早教會他看病。
3、圓明園中有民族建筑。圓明園中有西洋景觀。
4、我們發動群眾。我們很好地完成了任務。
(6)、改為陳述句:
1、難道他會從柴房里搬來一窩兔子嗎?
2、難道你不用蠟燭就不行嗎?
3、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我們怎能忘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