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空,腳踏實地,是一種浪漫與務實并存的精神,也代表著航天英雄回到家鄉時的心聲。
|作者:楊學義崔雋
中國人住太空,總共分幾步?
第一步,把人送上去,第二步,人在外頭溜達一圈,第三步,人在上面住下來。來自東北的航天員翟志剛酷愛小品,說話幽默風趣。如果我們效仿他的幽默風格,大概可以這樣形象地描述我們親歷的載人航天這些年。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將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送上太空。27日,航天員進行出艙活動,實現了中國首次太空行走。當時,艙內出現了火警警報,如果警報屬實,航天員很可能壯烈犧牲。千鈞一發之際,艙內的劉伯明調整任務順序,將五星紅旗遞給出艙的翟志剛。
后來,劉伯明回憶往事時說:“即使我們回不去,也要讓五星紅旗在太空中高高飄揚!”翟志剛也說:“當時伯明問我,咱們還出不出艙?我說出艙,非常堅決,非常堅定!”好在經地面確認,火警為系統誤報,神舟七號乘組最終平安歸來。
2021年,翟志剛和劉伯明又相繼出征太空。
9月17日,劉伯明同聶海勝、湯洪波在天和核心艙駐留三個月后,駕乘神舟十二號返回艙,回到了祖國的懷抱。那一天,正是劉伯明55周歲的生日。
·2021年9月17日,神舟十二號乘組平安著陸。
10月16日,翟志剛作為指令長和王亞平、葉光富駕乘神舟十三號飛船出征太空,并在11月7日同王亞平進行出艙活動。
·2021年10月16日0時23分,搭載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三運載火箭,即將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起飛。(視頻截圖)
翟志剛和劉伯明不僅是戰友,也是同鄉。他們都是黑龍江齊齊哈爾人,分別來自龍江縣和依安縣。仰望星空,腳踏實地,是一種浪漫與務實并存的精神,也代表著航天英雄回到家鄉時的心聲:讓他們心馳神往的夜空和令他們眷戀的這片黑土地,原來是同一種顏色,地球和太空都是家。當《環球人物》記者走進英雄航天員的家鄉,看到的不僅是兩座被航天精神滋養浸潤的小縣城,還感受到“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的源頭:太空游子的大無畏,終究來自尋常百姓的家國情。
翟志剛的“炒毛嗑”
聽說《環球人物》記者來拜訪翟志剛的三姐翟鳳蘭,翟志剛的二哥翟志勇也趕過來了。在她家的客廳里,還掛著極為醒目的紅色橫幅“熱烈祝賀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10月16日,載人飛船發射當天,這個小屋子里面擠滿了人,為三位航天員搖旗吶喊。
·2021年10月16日,翟志剛家屬觀看神舟十三號發射。
但當人群散了,翟志剛就不僅僅是航天英雄了,他又成了三姐和二哥記憶中的那個“小剛”。
40多年前,老翟家是生活在縣城的農戶,條件艱苦。在兄弟姊妹六個中,翟志剛最小,東北話俗稱“老疙瘩”。翟志剛的母親不識字,吃了不少虧,所以她有個底線,無論多難,孩子必須讀書,“在那個年代,我們六個全部念完了高中,非常罕見。”翟鳳蘭說,家里的錢不夠孩子們交學費,母親就起早貪黑,到大街上賣炒毛嗑(東北方言稱葵花籽為毛嗑)。
母親當然是最疼“老疙瘩”的,翟志剛也沒有辜負母親。上中學后,翟志剛放學回家的第一件事是干家務,“把家里收拾干凈后,他就開始做飯,然后在一口大鍋里炒毛嗑,炒完了一大鍋,夠第二天賣的,就去吃飯,然后到劇院門口替媽媽,讓她回來吃。”翟鳳蘭說,弟弟回到家里開始寫作業,已是晚上9點多了。翟志勇對此印象很深,“他那時候有個小屋子,點上煤油燈繼續學,門口總是貼著‘閑人免進’,沒人知道他學到幾點,但最起碼要到11點才能睡吧。”
與現在的幽默風趣不同,當年的翟志剛是沉默寡言的。他從未和家人說過自己的夢想,甚至在接受采訪時,也對記者說年幼時并沒有航天夢,因為當時并不知道航天是什么。但其實,翟志剛可能很小就有了飛行和從軍的夢想,只是一直埋藏在心里。曾擔任過翟志剛小學美術老師的于天祥對《環球人物》記者說,翟志剛喜歡看小人書,“最愛看的應該是空軍英雄《杜鳳瑞》”。
于天祥組織過一個以小***為主題的課外興趣班,翟志剛喜歡做飛機。后來,翟志剛還用筷子做成了小飛機的形狀,與彈弓結合在一起,“彈射出去的飛機,比紙飛機飛得遠多了”。這些有關飛行的小***,是于天祥對翟志剛的最初印象。
高中畢業前夕,翟志剛悄無聲息地參加招飛考試,直到快錄取了才和哥哥翟志勇說:“我可能要當飛行員了。”沒想到,他真的被飛行學院錄取了。
母親感到十分榮耀,自己的“老疙瘩”終于有出息了。1985年6月,翟志剛揮別父母,母親在兒子的行李中塞上兩大包親手炒的毛嗑。瓜子是這對母子相互關愛、心靈相通的見證。
翟志剛奔赴軍營后,僅僅過了5個月,他的父親就與世長辭了。后來,母親也病逝于翟志剛的另一個人生重大節點,那是2003年11月21日,距離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射,過去了一個月。翟志剛作為神舟五號備份航天員,和聶海勝一直和楊利偉站在一起,重任在身。就在10月15日發射前,三人一同出現在出征儀式上。當時,病榻上的母親已經有些小腦萎縮,但還是在電視上認出了朝思夜想的“老疙瘩”。翟志勇對母親說,我們給他打個***吧。這位不識字的老太太說出了常掛在嘴邊的那句話:“別打擾他,他是國家的人!”
母親與世長辭后,家里人不知怎樣應對。最后還是辦理死亡證明時瞞不住了,縣里才告訴了翟志剛。那時神舟五號發射任務已經完成,翟志剛試著請假,終于在幾天后回到家里。翟鳳蘭回憶起當年,歷歷在目,“翟志剛從北京來,穿的很少,我們怕他凍壞,叫他進屋。但他一到家就跪在了母親身邊,誰叫他都不起來。”從上午回到家,到晚上接待前來致哀的親朋好友,翟志剛一直在靈前長跪不起,仿佛沒了魂兒,“我們叫了他很多次,但他就是堅持在母親身邊,一言不發。”后來,當母親的棺槨被抬上靈車,翟志剛還是一直守在媽媽身旁,陪伴到入土前的最后一刻。哥哥姐姐們明白,那種生前不能盡孝的遺憾,是終生無法彌補的。
不過,翟鳳蘭給《環球人物》記者講了另一個故事,或許能彌補一些遺憾。“以前,龍江縣附近有一個機場,偶爾會有飛機從縣區上空飛過,當時老太太身體已經很虛弱了,但每到這時,她都會領著孫子跑到院子里,目光隨著飛機,一同飛翔。”也有人問她:“你在看什么?”“看飛機啊!我老兒子也是開飛機的!”答話時,她還是盯著天空,笑得開心極了。翟鳳蘭說:“她當時一定在想,看到了飛機,就是看到了她的兒子。”
劉伯明的40里冰道
龍江縣的翟志剛炒毛嗑的年月里,依安縣的劉伯明則騎著自行車在冰天雪地中顛簸。
劉伯明的大哥劉佰珍告訴《環球人物》記者,為了讓劉伯明繼續念書,父親咬牙花120塊錢買了輛二手自行車。“從家到依安一中,有20里地,他這一天來回就是40里地。”劉佰珍記得,弟弟每天早晨不到6點就要從家里出發,晚上回來時,臉上總是積了厚厚的一層霜。
“走在這樣的冰道上,劉伯明上學也從未遲到過,相反一些縣里的學生總愛遲到。”他的高三班主任張福林感慨。1985年6月,劉伯明被招飛入伍。送行時,張福林高興極了,“那個年代能出一個飛行員,是全縣的大新聞”。他說,劉伯明十分刻苦,從高一開始,他沒日沒夜惡補英語,這個習慣一直延續到他入選航天員大隊。
在每一個人生的重大節點,劉伯明都會給張福林寫一封長信,詳細匯報。從長春飛行學院,到牡丹江初教機場,再到錦州飛行大隊,劉伯明的飛行生涯在一步步飛躍。1991年,他開始放單飛,獨立駕駛殲-8戰斗機。
在這些報喜的信件背后,是從飛行學員到飛行員大浪淘沙般的鍛造過程。“記得當時伯明給家里來信,說最苦的項目是越野跑。”劉佰珍說,“一跑就是十幾二十公里,有的學員干脆趴在地上,怎么也起不來了。”類似這樣的項目還有很多,“每次說到苦,伯明都會說,就算再苦再難,也得開上飛機啊!”
1998年,經過重重選拔,14名空軍飛行員入選第一批中國航天員大隊。劉伯明和翟志剛在全國的飛行精英中脫穎而出,順利入選。而這僅僅是開始,航天員的艱苦訓練又擺在了面前。
飛天是掙脫引力的過程,而航天員訓練就是“比登天還難”。但是劉伯明曾義無反顧地說:“宇宙的吸引力,比地球引力更大!”他的話道出了中國航天員不斷前行的原因:地球是人類的搖籃,宇宙才是人類的家園。
·2021年6月17日,當地媒體記錄下劉伯明家屬觀看神舟十二號發射的時刻。
飛天時想回家,回家時想飛天
·神舟十三號發射與月球同框。
飛天時想回家,回家時想飛天,這是中國航天員永遠的情結。
在翟志剛眼中,太空是“震撼心靈的廣袤,一眼望不到邊”。可能正是由于意識到人類的渺小,航天員看待問題的方式才有別于常人。劉伯明回憶當年出艙的險情時說:“神七任務就是出艙,我們把任務完成了,就代表任務順利結束了。至于我們回不回去,跟國家與民族大義相比,輕如鴻毛!”
距離神舟七號發射成功已經過去13年了,13年里,中國航天人不斷積累,中國航天員不斷前進,如今神舟十二號和神舟十三號乘組出艙時已經十分從容。“哇,這外面太漂亮了!”這是劉伯明出艙后說的第一句話,散發出濃濃的東北大碴子味兒。而翟志剛時隔13年后再度出艙,觀感也大為不同了,在網友的彈幕中,“絲滑”兩個字出現頻率最高,“出艙動作太絲滑了!”
“宇宙浩瀚美麗,令人心馳神往!”在神舟十二號剛剛落地,自己剛剛從返回艙出來時,劉伯明對著鏡頭說了這樣一句話。他剛剛回到地球,就又向往宇宙了。
在12月7日神舟十二號乘組的媒體見面會上,《環球人物》記者問了劉伯明一個問題:“在太空的時候,您有沒有想家?在太空,您最喜歡的食品是什么?”劉伯明回答:“這次入駐以后的任務比較重,前段時間的勞動量比較大,所以和以往的飛行不太一樣,是長時間飛行。因此我們也準備了每個周末和自己的親屬雙向通話,這對我們也是一個極大的心理支持。”劉伯明還說,在太空時間長了,難免會寂寞,他也會做一些筆記,“尤其是記下美麗的景色,包括地球家園的河流山區。我有一些隨筆雜記,后面會整理出來和大家分享。”說到食品,劉伯明說,“我是東北人,只提了一個要求,不要太辣就行。日常我們就是吃得飽、吃得好、鍛煉好。”
其實,在天和核心艙,劉伯明曾發過一段視頻,坦言格外想念家鄉的紫花油豆角。張福林領著《環球人物》記者來到一家小餐館:“這個季節紫花油豆角沒了,只有勾勾黃,比紫花油豆角還好吃,你一定要嘗嘗。”味蕾產生的感覺難以言喻,入口的那一刻就會明白,無論航天員飛得再高再遠,靈魂深處永遠都屬于這片他生長的熱土。只是,既然宇宙征途漫漫,航天員就必須走出他們魂牽夢繞的家鄉,甚至遠離至親。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號發射成功,全國多地捕捉到飛船過境祖國上空的瞬間,蔚為壯觀。翟志剛母親的那句“他是國家的人”顯得更為直觀了。這是一種跨越時空的守望,14億人都在仰望著神舟十三號上“出差”半年的太空游子。翟志剛也在俯瞰他熱愛的黑土地,那里有母親永恒的凝視與仰望,更有14億中華兒女的牽掛與期盼。
·2021年10月16日,網友拍下的神舟十三號入境飛行過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