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幼兒園陸續準備開園,想想在家里為所欲為、具有無敵破壞力的“人類幼崽”,
馬上就要入園,踏上學習之路,老母親的心里,emmmm,其實超興奮的!(也有那么一絲絲不舍)
瞧這勇往直前的身姿
▼
圖源:Ms.Yang
但只有當父母的人知道,每一次把孩子送入幼兒園大門背后,都藏著10分鐘以上的焦慮、糾纏、難分難舍、哭鬧、撒潑打滾......
是的,讓人頭大的【分離焦慮】,又又又來“襲擊”孩子和家長了。
雖然話題有些老生常談,但每年開學前,都值得和大家分享一波。那么,
分離焦慮是病嗎?
該怎么緩解分離焦慮呢?
01分離焦慮不是病一旦出現也“要命”防杠提示:此“要命”非彼“要命”,含99%夸張成分,指被折磨得快瘋掉了
(這紅果果的求生欲)。
啥是分離焦慮呢?
就是孩子因為與親人,特別是父母分開,而引起的焦慮、不安、不愉快的情緒反應,常常表現為害怕和哭泣。
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分離焦慮有2個高發期:
一個從7月齡左右開始,持續到1.5歲;另一個是3歲左右準備入園時。
盡管分離焦慮讓家長很苦惱,但這完全屬于正常的心理反應。
要是孩子對和家長分開這事兒沒反應,我們心里又該失落了,“這小崽子,白養這么大了!”
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專家,斯坦利·格林斯潘的研究發現:
3歲左右的孩子,幾乎每隔15分鐘就會找一次親密看護人。
這是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哺乳動物的本能,和媽媽分離達到一定時間和空間的邊界后,就需要重新回到媽媽身邊,汲取安全感。
這也就不難理解,當孩子上幼兒園之后,從過去可以隨時回到親人懷抱的習慣,突然變成,一整天都看不到家人的新狀態,
這樣巨大的變化,對孩子來說,會有極大的心理壓力,容易產生焦慮。
所以,每個孩子進入幼兒園都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
02入園3階段反抗-失望-超脫英國兒童心理學家JohnBowlby,把孩子們第一次上學的經歷,分為反抗、失望、超脫3個小階段。
反抗:
大部分孩子剛開始會通過劇烈的哭鬧、反抗,表現出強烈的不想上學的意愿;
失望:
當發現這件事不得不做時,經常會在幼兒園里表現得很失落很委屈;
甚至回到家后,會故意給家人臭臉,故意不吃飯,不聽話。
超脫:
孩子開始熟悉幼兒園的老師,并且慢慢地建立起基本的信任,找到新的好朋友時,就開始歡脫了!
“哇塞,幼兒園也太好玩了吧,送我去,我還能玩!”
所以,孩子有入園分離焦慮是一種很正常的表現,這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過程,家長不必過于擔心,耐心陪伴。
03家長不放心,如何緩解分離焦慮?雖然孩子會慢慢適應新的環境,但當看到孩子入園前焦慮忐忑,又稍有期待的樣子,家長們總是很擔心。
怎么緩解孩子的入園焦慮?家長們要做好以下幾點。
1)入園前,漸進式練習分離
入園前,家長和孩子練習短暫的分離,逐步增加分離的時間。
父母可以選擇出去一會,先告訴孩子自己會去哪,什么時候回來。
例如,告訴孩子,爸爸媽媽需要出門半個小時買東西,肯定會回來;或者有條件帶孩子去上親子課,先陪伴一會兒,后面讓孩子獨自上課。
2)提前給孩子做好充分心理準備
孩子不想去幼兒園的一個原因就是不熟悉的環境,家長可以提前帶孩子去幼兒園附近看看,了解周邊設施和環境;
與已經上過幼兒園的小朋友聊聊天,了解幼兒園里的日常;
此外,還可以多給孩子讀有關幼兒園的繪本,提高孩子對幼兒園的心理期待。
3)鍛煉孩子的獨立自理能力
入園前,打好生活基礎,保證孩子已經掌握了獨立吃飯、如廁等基本生活技能。
告訴孩子,如果遇到自己不能處理的事情,要大膽跟老師講。
為了順利過渡,家長也可以在入園早期,為孩子準備一些平時在家喜歡的玩具,
這樣不僅會讓孩子自身感到熟悉,也會吸引別的小伙伴來陪他一起玩耍,提高鍛煉社交能力,從而更好地融入新環境。
4)盡早調節孩子的生活作息
有時候想,孩子每天哪來那么多的精力!白天“放電”時間也不短,晚上熬到九、十點才睡。
入園前,家長們要盡早調整好孩子的作息,每天規定的時間睡午覺,合理地安排一日三餐,以便盡快適應幼兒園生活。
5)給孩子更多的正面引導
孩子入園前,哭鬧的時候,家長不應該用“把你送到幼兒園”這種話來嚇唬孩子,增加孩子對幼兒園的恐懼。
而是應該多給孩子描述幼兒園的樂趣,引起孩子的興趣,給孩子正面的引導。
入園后,當跟老師或者其他家長,討論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尤其是小錯誤)時,也盡量不當著孩子的面,
孩子很敏感,大人無意的一句話,都有可能讓孩子難過和傷心,加重焦慮的問題。
6)每天10分鐘的告別小儀式
家長要把握好每天出門前和到家后的兩個10分鐘,建立跟孩子專屬的儀式感。
出門前跟孩子擁抱、親吻告別,一定要跟孩子說再見,而不是趁孩子不注意的時候突然頭也不回地離開。
到家后,洗洗手,第一時間跟孩子聊聊天,聽聽他們在幼兒園里發生的趣事。
總之,所謂成長,就是一場必然的分離。
從生命最初,寶寶在媽媽肚子里“舞蹈”,到后來捧在手心里抱在懷里“傻笑”,再到后來,孩子有了自己的情緒、想法、小伙伴......
孩子從一刻也不愿分離的依賴狀態,慢慢走向渴望又害怕的獨立狀態……
你我都是這樣,一路走來,也將看著孩子們,一路走去。
我知道,說到這里,老母親們要開始“分離焦慮”了,而這場分離,亦是孩子們給予我們的成長。
參考資料:《0~6歲兒童心理發展與家庭教育健康手冊(父母版)》
圖源:電視劇《寶貝大過天》、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