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飲品店里,香濃的抹茶咖啡、抹茶奶茶是年輕人的最愛;在甜品店里,香甜的抹茶蛋糕、抹茶冰淇淋令人回味無窮;在糕餅店里,香醇的抹茶月餅、抹茶餅干也廣受歡迎……抹茶以其清新獨特的口味,就像變戲法似地與各種食物聯手,變幻出了無數令味蕾沉醉的“神組合”美食,將它那濃濃的茶香、淡淡的苦澀和醇郁的口感深深地封存在了人們的腦海之中。然而,若是要你將這種深入人心的百搭神品給出一番清晰的描述,又會難住許多人。
那么,抹茶到底算什么呢?它是一種飲品、一種保健食物,還是一種調味品,或是一種食品添加劑?
抹茶并非“綠茶粉”
抹茶和綠茶粉都是以綠茶為原料加工而成的茶葉細粉,乍看之下的確十分相似,都具有綠茶的色、香、味和營養價值等共同特性。但是,從選種、栽培、殺青再到研磨等各個生產環節,抹茶的***過程都比一般的綠茶粉更為嚴格、更加特殊。
抹茶對原料的質量要求很高,需選用氨基酸、蛋白質和葉綠素含量高、同時***和茶多酚含量較低的茶葉。因此,無論是茶葉的品種、采摘時間和葉片大小均需精心選擇、嚴格控制,方能***出好的抹茶。
保證茶樹品種的純正,抹茶通常采用無性繁殖的方式進行培育生產,并且選用四五月份采摘的優質新鮮茶葉為原料。其中還有一個非常關鍵的環節,就是在茶葉開采前的一個月左右,為茶樹覆蓋一層由稻草、秸稈、竹簾、棚膜或遮陽網等做成的遮陽物,目的是讓其在減少約90%的陽光照射下進行最后的生長。
經過這樣的覆蓋處理后,茶葉中的有效成分會產生劇烈變化,其中葉綠素、氨基酸及二甲硫等的含量顯著提高,使得茶葉的色澤更加翠綠、質地更為柔軟,口感鮮爽度和品質大大提升;而茶多酚、***、茶丹寧等成分會相對減少,從而有效降低茶葉的苦澀味,使其成為真正適合抹茶生產的專用茶葉。
從生產工藝來看,抹茶的***流程也比綠茶粉要復雜得多。殺青是茶葉加工的第一道工序,目的是通過高溫處理來蒸發掉鮮葉中的部分水分,破壞和鈍化鮮茶葉中的氧化酶活性,抑制鮮葉中的茶多酚等的酶促氧化,從而延長茶葉的保質期。普通的綠茶粉對茶葉的殺青方式沒有特殊要求,蒸青、炒青、烘青的綠茶均可作為綠茶粉的***原料;而抹茶的***必須采用蒸青的殺青方式,即通過高溫蒸汽來對鮮葉進行初加工。
雖然高溫蒸汽只有150~200℃,溫度還不如高溫炒鍋高,但由于高溫蒸汽殺青是利用傳輸帶將茶葉平鋪直送的,蒸汽的流動可有效增加接觸表面積,使鮮葉均勻而快速受熱;而高溫炒鍋的溫度盡管超過200℃,但需要經過反復滾動翻炒,才能使鮮葉接觸到高溫的表面。因此,采用蒸青的方式對新鮮茶葉進行殺青,不僅更為快速高效,而且質量非常均衡,可有效避免因人為操作而造成的品質差異,使茶葉的水分、營養、色澤和香味都能得到更好保留。
茶葉的研磨又是抹茶加工的另一個關鍵工藝。普通的綠茶粉通常是將殺青烘干后的茶葉直接進行快速粉碎;抹茶的研磨過程則要講究得多,一般要先經過初粉碎、過篩、去梗之后,再進行精細的研磨加工。
正是因為***工藝上的諸多不同,抹茶的外觀色澤通常比綠茶粉更加鮮綠細膩,泡制成茶飲后的茶粉沉降速度更為緩慢,口感風味則更加香濃柔和,營養成分大大高于綠茶粉,更利于人體的吸收。
抹茶古時稱“末茶”
說到抹茶,有些人會認為這是一種來自日本的“舶來品”,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抹茶的真正源頭就在中國,緣起于六朝晉代,追溯起來已經有近2000年的悠久歷史了。
在我國古代,抹茶被稱為“末茶”。據考證,在魏晉時期的古籍文獻中,已有關于末茶的記載,其中的“沫沉華浮,曄若春敷”便是對末茶沖泡后所呈現景象的生動描述。從六朝到唐代,我國一直都有***“碾茶”的習俗,人們會先將茶葉蒸煮烘干后制成茶餅,待飲茶時再將茶餅敲碎,取適量研磨成末后,以開水沖之,正所謂“碾茶為末,注之以湯,以筅擊拂”,這叫作“點茶”。唐代茶圣陸羽的《茶經·六之飲》中也有提及:“飲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者。”因此,從魏晉到隋唐日漸興盛起來的末茶,便是現代抹茶最早的雛形。
陜西扶風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唐代宮廷御用鎏金鴻雁流云紋銀茶碾子
到了宋代,末茶的發展達到鼎盛時期,茶團***漸趨紛繁,飲茶流程也更為程式化。這種頗為煩瑣但不乏意趣的品茶方式在宋代蔚然成風,由此還涌現出不少頗負盛名的“點茶高手”,如杭州高僧謙師便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據說蘇軾每次前來拜謁,謙師都會取出珍藏的上等好茶,精心研制成末,然后用他那嫻熟的“點茶三昧手”為蘇軾表演點茶功夫。
在我國歷代的古書典籍中,能找到不少關于古代蒸青末茶生產工藝的記述,其中最早做出較為詳盡和完整記載的,當屬元代的農學家王禎。他在《農書》中稱,茶葉的采摘應以“谷雨前者為佳”;然后“以甑微蒸,生熟得所。蒸已,用筐箔薄攤,乘濕略揉之,入焙,勻布,火焙令干,勿使焦”,并且還要“編竹為焙,裹箬覆之,以收火氣”,最后才是“入磨細碾”,直至末茶***完成。
宋代點茶法
到了明清之后,中國出現了煎茶一統天下的局面,末茶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在我們的東鄰之國日本,末茶卻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最終形成了具有日本本土特色的抹茶“茶道”,被該國民眾視為與櫻花、和服、相撲等相媲美的日本“國粹”之一。
抹茶在我國唐宋時期和之后日本的興盛,固然得益于其所蘊涵的獨特文化,但更重要的是離不開抹茶本身所具有的營養和保健價值。
茶葉是一種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都非常高的綠色食品,但其中真正能溶于水的部分僅占35%,但抹茶卻可以將茶葉中大部分營養成分帶入人體之中。以葉綠素含量為例,成品干綠茶中的葉綠素平均含量一般為0.6%,而抹茶中的葉綠素含量可達3%~5%,高出普通綠茶五六倍,因此抹茶的營養價值和保健價值相對更高。
來源: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