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丨葦鹀
秋天來了,天氣涼了,一群大雁往南飛。從小我們就學過這樣的課文,通常,在我們的印象里,四季如春的華南地區,才符合我們對南方的印象,而滴水成冰的北方,無論如何與溫暖、越冬挨不上。不過,鳥兒們可不是這么認為的,冬季來北京越冬的鳥類可不在少數,有的就算同一個家族的鳥類,一些種類會到華南甚至東南亞越冬,有一些則直接留在了北京度過整個冬天。鹀就是這樣的類群。
鹀是一個中等大小的家族,全世界有44種,國內29種,而北京有15種。在這些鹀里面,例如栗鹀,黃胸鹀會飛到華南越冬,這也給它們帶來了生存挑戰,而像葦鹀,蘆鹀,紅頸葦鹀這三兄弟,則留在了北京。
說它們是三兄弟,一個是它們生活的環境很類似,另一個是因為長得像,當然,它們的親緣關系也很近。
我們先說說生活環境類似。它們的名字里不是帶“蘆”就是帶“葦”,顧名思義,它們最主要就生活在蘆葦地里。每到秋季,它們便從更北的地方遷飛而來,一頭扎進蘆葦蕩中。它們多是依靠蘆葦種子以及蘆葦上的蟲卵為食,因此冬季的時候不會遠離蘆葦。在北京,我們最為常見的就是葦鹀了,它們是蘆葦叢中的主力軍。相比之下,紅頸葦鹀的數量就要少很多了,十三陵,野鴨湖,以及遷徙時在沙河水庫有一些記錄。而蘆鹀在我國西部更為常見,東部記錄不算很多,在北京,也是較為稀罕的來客。
再說相貌。這三兄弟夏季的時候頭部都是黑色的,幾乎不會與其他的鹀混淆,不過它們三兄弟相互之間就不好區分了,葦鹀和蘆鹀都有淺色的髭紋,看上去就是黑腦袋的下方多出了一條白道,而紅頸葦鹀就是一個純粹的黑腦袋,連一點兒白都沒有。
到了冬季它們頭上的黑色褪去了,看上去就像一只麻雀一樣,對于觀鳥的人來說,無疑是更大的折磨,不過人們總是能找到它們的不同之處的:紅頸葦鹀整體的顏色更為偏紅,看上去也顯得比較秀氣,蘆鹀和葦鹀的差異在于肩角的小覆羽,也就是靠近翅膀基部的地方,蘆鹀的小覆羽是紅棕色的,而葦鹀則是灰色的。
如果仔細觀察,我們還能發現它們的一個不同之處,就是它們的嘴:葦鹀的嘴小,尖細,上嘴幾乎是平的,而蘆鹀的嘴則要大不少,上嘴具有弧度。北京這邊的亞種的弧度還不算很大,新疆那邊的亞種的嘴幾乎就像個半球一樣,非常明顯。蘆鹀和葦鹀嘴形的區別,可能和它們食性有細微的差異有關。
葦鹀三兄弟冬季不用飛到華南越冬,也不用擔心被端上餐桌,不過這不意味著它們就能高枕無憂,在華北,它們同樣面臨著不小的威脅。
首先就是棲息地的喪失。它們都需要在蘆葦地里生活,但是出于防火,或者其他的什么原因,很多蘆葦地入冬后會大面積割掉,留給它們的空間也越來越小。
此外,一些在濕地里出現的捕鳥盜獵行為,也給它們帶來了很大的危險,想要保護好它們,就需要關注濕地的狀況,只有一個健康的濕地,才能讓葦鹀三兄弟順利的度過冬天。
作者:蛐蛐
編輯、校對:魏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