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宋王群
圖、視頻/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王磊
青磚白瓦的古風小院,硬山式、船形脊屋頂,典型的嶺南府第式建筑,這里曾是振威將軍賴恩爵的府第,如今作為大鵬古城博物館向公眾***。大鵬古城博物館是為保護、研究、展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鵬所城而設立的專題性歷史博物館,被國家文物局評為“國家三級博物館”,同時也是“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深圳別稱“鵬城”即源于此。
600多年來,大鵬所城在守衛海疆、抵抗外來侵略、保家衛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涌現出一大批的民族英雄和愛國將領,他們的精神意志深深地影響著深圳人民。
在將軍府第領略古城“風云”
大鵬所城,全稱“大鵬守御千戶所城”,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是明清兩代中國海防的軍事要塞。
穿過2米厚的古城墻,從古城南門進入大鵬所城,大階磚鋪設而成的古城小巷映入眼簾,狹長小巷呈近梯形布局,青磚白瓦的硬山頂式建筑整齊地分布在巷子兩側。從展示明清嶺南民居建筑群的角度來說,大鵬所城本身就是座“博物館”。
從古城右邊的巷子步行約百米,左側一棟坐北朝南的建筑頗為氣派,門口一對抱鼓石,門首橫額石匾“振威將軍第”為道光皇帝御筆親題。府第外圍城墻高一丈有余,氣勢雄偉。這座典型的清代府第式建筑,即為賴恩爵將軍的府第,如今作為大鵬古城博物館向公眾免費***。
古城博物館內有大量的文物、當地民俗和人文歷史資料,向游客講述著大鵬所城歷經600多年風雨的海防故事。據介紹,博物館館藏文物藏品687件(套),包括陶器、瓷器、古家具、兵器、書畫、石刻等各類文物,其中省港***證、清官帽箱、青花瓷碗等被定為二、三級文物。現博物館常設有四個主題展覽:《大鵬所城復原模型沙盤展》《鵬城春秋歷史展》《賴恩爵振威將軍第歷史展》和《大鵬糧倉專題展》等。記者采訪期間,博物館內還設有“大鵬華僑展”,向公眾講述身在異鄉的大鵬華僑的家國情懷。
始終“站”在抵御外敵的第一線
大鵬所城全城分東、西、南、北四個城門,每個城門上建有一座敵樓,兩邊各設兩個警鋪。城外東、西、南三面,環繞著一條長1200米、寬5米、深3米的護城壕。自明初建城以來,大鵬所城一直擔負著深港地區的海防安全,多次抵御和抗擊了葡萄牙、倭寇和英國殖民主義者的入侵。
明代為了抗擊倭寇而設立的“大鵬守御千戶所城”,在明清兩代是南中國海防軍事要塞,因抗擊英軍而名動天下。明代大鵬所城有武略將軍劉鐘、徐勛,清代大鵬所城有賴氏“三代五將”、劉氏“父子將軍”等明清兩代十幾個將軍,為大鵬所城贏得了“將軍村”的榮譽。清代的大鵬所城及守城的賴恩爵將軍取得了***戰爭首戰——九龍海戰的勝利,載入中國近代史冊。
抗日戰爭期間,抗日“神***”劉黑仔也住所城內。劉黑仔為抗日傳奇英雄人物,本名劉錦進,大鵬所城東北村人。劉黑仔帶領的短槍隊,在港九地區行蹤不定,出色完成收集情報、懲治漢奸、打擊土匪,炸毀敵人倉庫、機場,運送武器、護送民主人士、文化人士和國際友人等任務,成為港九地區的抗日傳奇英雄人物。
大鵬所城是深圳“鵬城”別名的源頭與根脈。600多年來,大鵬所城在守衛海疆、抵抗外來侵略、保家衛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始終“站”在抵御外來侵略的第一線。
來源|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