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到“神筆”二字我才突然想起本篇文章所講的主旨應當是阮籍的詩才,而不是他的喝酒,看來只能書歸正傳了。日本漢學家吉川幸次郎寫過一部《中國詩史》,此書從中國上古的《詩經》一直講到了當代的魯迅,里面有幾十個章節,講到了許多位中國歷史上的重要詩人,然唯有阮籍一人占了兩個章節,其中一篇是《阮籍傳》。在此書中給詩人列傳者僅有阮籍,這么說好像也不準確,因為后面還有一篇《杜甫小傳》,但是在杜甫的傳記中卻加了個“小”字。這么比較起來,在中國的詩人中,吉川幸次郎對阮籍最為偏愛,這不是我的推論,吉川先生在《中國詩史》中明確地說:“三世紀的中國,即魏晉時代,產生了許多令人愛慕的人物。其中我特別敬愛的,是竹林七賢的首要人物阮籍。他是一個以行為的強烈而聞名的人。”
《中國詩史》中,吉川先生在他所寫的這篇《阮籍傳》之后,接著的一個章節則是“阮籍的《詠懷詩》”,單用一個章節來講述《詠懷詩》,可見其重要性所在。袁行霈主編的《中國文學史》中稱:“阮籍的代表作是《詠懷詩》八十二首。這些詩非一時一地所作,是其政治感慨的記錄。這些詩抒感慨,發議論,寫理想,開創了中國文學史上政治抒情組詩的先河,對后世產生了重大影響。”看來這《詠懷詩》是阮籍的代表作,并且其寫法開創出了一個特殊的文體。
阮籍的《詠懷詩》總計有80多首,如袁行霈所言,這么多首詩是陸續所寫出者,明馮惟納在《詩紀》中也說:“非必一時之作。蓋平生感時觸事,悲喜怫郁之情感寄焉。”而吳汝倫在《古詩抄》卷二中稱《詠懷詩》總計八十一首:“八十一章決非一時之作,吾疑其總集生平所為詩,題為‘詠懷’耳。”但日本漢學家前野直彬在《中國文學史》中卻稱是八十二首:“代表作是《詠懷詩》八十二首的組詩。雖然,阮籍詩作深刻的風格受曹植影響,以組詩感懷的表白形式是向應璩學習的,但卻建立起獨自的風貌。”前野直彬的這個論斷頗為獨特,他認為阮籍寫詩的風格是受到了曹植的影響,而其表達方式則又是模仿自應璩。而宇文所安的《劍橋中國文學史》中則稱:“阮籍是非常杰出的五言詩大家。他今存的詩作,幾乎全由一組五言詩組成,題為《詠懷詩》,共八十二首。這組詩歌并非‘套曲’,而是阮籍長期以來創作的詩歌作品匯集。”
阮籍的這八十二首詩,后世幾乎對每一篇都進行過仔細地研究,若以名氣論,似乎《詠懷詩》的首篇最受人關注:
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
薄帷鑒明月,清風吹我襟。
孤鴻號外野,翔鳥鳴北林。
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
我最喜歡本詩的前兩句,但專家們不這么看,方東樹在《昭昧詹言》卷三中稱:“此是八十一首發端,不過總言所以詠懷不能已于言之故。”方東樹認為《詠懷詩》的首篇概括了后面其他詩的所有宗旨,而袁行霈則更加將此凝練到了最后的兩句:“此詩末尾兩句,可視為全部《詠懷詩》的總綱。”看來,“憂思傷心”就成為了《詠懷詩》的主體思想,宇文所安也是這樣認為者:“大多數阮籍詩作并不像建安詩人作品那樣沿用樂府慣例。阮籍的詩作更‘抒情’,集中于表達主體的強烈情感。所以,憂郁與個人挫折成為其詩作的常見主題。”
阮籍以其超乎尋常的才能處在亂世之中,他只能用酒來遮掩自己的光芒,而其心緒則大多寄托于這詩歌之中,唐李善在《文選注》中稱:“嗣宗身仕亂朝,常恐罹謗遇禍,因茲發詠,故每有憂生之嗟。雖志在刺譏,而文多隱避,百代之下,難以情測。”對于李善的這個判斷,游國恩贊嘆道“斯言是也”,但他同時為李善的看法并不全面:“然阮公曠世軼才,知機君子,遠跡于昭伯(曹爽字),潔身于宣文,登廣武而興嘆,游蘇門而長嘯,憑吊古今,睠懷君國,豪情遠意,在三閭太傅之間,所著《詠懷詩》八十篇,胸臆中蓋有無限幽憂憤懣焉,豈徒為一己死生禍福而已哉。”游國恩認為阮籍有的詩雖然寫得比較隱晦,但如果把其看作只是阮籍的全身之道,那就把他看低了:“阮公具絕世之胸襟,故其詩乃能體格雄放,文法高妙,氣息深淳,必拘拘于古人疑似之間以求之則滯矣。身仕亂朝憤懷禪代,其詩自有寄托,非泛泛無為而發,然必一一求其時事以實之則鑿矣。”因為詩無達詁,所以不能將其一一落實,但這種寫法卻有其極大的價值在:“故統以《詠懷》命篇,初不可一二求也。其人為千古僅見之人,其詩亦遂為千古僅見之詩焉。”
陸侃如、馮沅君的《中國詩史》卻認為《詠懷詩》的中心思想是“無常”:“總之,在我們詩人看來,什么都是無常的。屈平要與天地比壽,與日月齊光,然而我們的詩人卻說“日月有浮沉”,“朝陽不再盛”。這一點實在是《詠懷詩》的中心思想。”雖然鐘嶸在《詩品》中把《詠懷詩》列為上品,且明代的李夢陽也認為《詠懷詩》是魏詩中最好者:“予觀魏詩,嗣宗冠焉”,但陸、馮二先生還是在《中國詩史》中指出了《詠懷詩》的三個缺點,看來要想達到完美是何等的不容易,而《中國詩史》最終也同樣說:“但是它們都無關宏旨的:對于阮籍與《詠懷詩》,仍不害其為正始時候重要的詩人與作品。”
阮籍去世后歸葬于河南開封,但意外的是,江蘇南京也有一座阮籍墓。《金陵瑣志九種·鳳麓小志》中有這樣一段話:“山旁有阮步兵籍墓。明萬歷間,李昭掘得石碣,有‘晉賢阮’三字已,又得半段曰‘籍之墓’,因以為步兵葬于此。籍生長中原而埋骨江左,意者南渡之際舉族東遷,輿櫬以至與。”明萬歷年間,竟然在南京挖出了阮籍墓的墓碑,而今這個地點大約處在南京老城西南角的花露崗。
終于找到了花露崗
進入古瓦官寺去打聽
我查得的資料顯示,江蘇南京的阮籍墓位于秦淮區花露北崗19號。三年前我來到南京,請顧正坤兄帶路,在本市搞了三天的尋訪。某日中午,在金粟庵旁邊的一個小飯店吃午餐,順便向老板打聽了花露崗的走法,很幸運,花露崗離此不足一里地,飯后步行來到此處。花露崗是極窄的一條上坡形小路,僅能容一車通行,按照門牌號逐號找之,卻沒有19號這個門牌。在這條小街的中段,看到一片平房已拆遷為瓦礫,我擔心是否阮籍墓也已被鏟平,前行數米就見到一個小寺廟,廟門上竟然寫著“古瓦官寺”字樣。見此讓我大吃一驚,我本以為這座千年古寺已經沒有了痕跡,沒想今天卻意外遇之,于是走進寺內參觀一番。
南京的阮籍墓碑
寺里的格局顯系新近建造者,跟我想象中的輝煌反差太大,這讓我興奮的情緒馬上低落了下來,于是想起了自己的目的所在。向一位師傅打問阮籍墓在哪里?他說不知道,讓我等一下。一分鐘后,他帶來了一位老師傅,可能是此寺的住持,他很熱心地告訴我,阮籍墓就在前面的四十三中學院內,可是我剛才從此校路過,其門牌號卻是花露北崗21號,看來又是文獻的誤記。我謝過二位師傅,走出廟門,向來路退回20米,來到此校門口。
四十三中內的阮籍墓全景
現在是學校的假期,校門緊閉,只能用力敲門,一會兒出來一老者,看樣子是本校的門衛,我向他說明自己想看阮籍墓,能看得出他不太樂意,于是我拿出尋訪單向他解釋自己大老遠來到這里就是為了朝拜這位先賢。這番說詞顯然管了用,老大爺嘴里念叨著一些我聽不懂的詞句,他走向前,準備給我開門,恰在此時,從另一個屋出來一位中年婦女,語氣嚴厲地告訴我:“學校放假期間不能入內!”瞬間,老大爺的手像摸著了熱烙鐵一樣立即縮了回去,我不知道這個女人有著怎樣的頭銜,但看得出老者很怕她。我心里暗自叫苦,今天運氣真差,但既然已經來到了門前,總不能掉頭回去,于是只好耐著性子向其再講解一番自己的來意以及必須要進內照相的理由。軟磨數分鐘,這個女人總算答應讓我入內拍照,但她又強調了一句:“你只能拍一張照片。”我當然答應,因為畢竟走進了院內。
墓的外墻已經拆成了一片廢墟
阮籍墓就在進校門不遠的一個花園內,此花園比地面高上去1.2米左右,用青石塊像磚一樣砌起,上面種著一圈側柏,剪成常見的一米多高的綠圍,幸而為阮籍的碑留開一個小空,肯定是來人照相不方便之故。小高地占地百十余米,上面還種著一棵大槐樹,從樹齡看也不會過兩百年,墓碑用隸書刻著“晉賢阮籍之墓”,未見有文物保護銘牌。登上小高地去看阮籍的墓,墓廬用青磚砌成圓形,上面長滿了荒草,亦未見到其他的碑跡文字。
從四十三中進門入看到的阮籍墓是一個花園
因為是假期,這里的大門緊閉
我邊拍照邊留意著大門口的那位婦女,她竟然始終沒有離開,跟那位老大爺在說著什么,語氣頗為強硬,我為這件事情有些內疚,因為畢竟是因為我的事而讓他受到這種訓斥。但我還是覺得眼前的這種情況是一個機會,于是不管那一套,轉換著角度連續地拍照,同時用眼光留意著門口的動靜,果真,這個女人訓斥完老大爺,轉回身來向我這邊望了過來,我馬上懂事地向大門口跑去,向她道謝時,看到她的臉上仍是一副不耐煩的表情。
在訪得南京的阮籍墓后,不到兩年時間,我又查到了一份文獻,上面稱南京的阮籍墓其實是衣冠冢,但這種說法沒有舉出例證,然文中卻說真正的阮籍墓在開封的阮莊。究竟這兩座墓哪個是阮籍的最終歸宿,我當然不能把墳挖開驗明真身,但既然還有一座,那我就前往一訪,于是我的尋訪途中又多了一個地點。
位于河南省開封市的阮籍墓在尉氏縣東南15公里小陳鄉阮莊村。走小路穿過通許縣城,西轉奔尉氏縣,前往尋找阮籍墓。我對阮籍的最初印象來自于《滕王閣序》里“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這等特立獨行的豪杰之士,當然也令我極其崇拜。從此村的名稱看也一定是來自于阮籍。沿途看到交易木材的市場很多,然品種全部是楊樹,統一地將楊樹的樹桿鋸成約兩米長的樹段,我問司機何以將大料鋸小,司機稱這種楊樹屬再生林,主要是用來造紙及粉碎后做板材所用。然沿路路牌極少,且司機并不知道阮莊的具體方位,故而每遇路口均需打聽。我在某個路口處看見前面停著一輛警車,有幾個警察正在截大車,我讓司機停車想前去打問,司機緊張地說那可不行,這不是自投羅網嗎?我笑著回答說:“歷史經驗證明最危險的地方往往是最安全的。”毅然下車奔警察而去。
我的這個舉措出乎警察們的意料,他們狐疑地看著我:“我們沒攔你的車呀?!”我不管這些,直截了當地問路,其中一位果真知道阮籍墓的所在,詳細地告訴我如何行進。遇到這樣的警察真好,我向其道謝后,回到車場,按其所指繼續前行。沿途路兩邊的院落門楣上都鑲著瓷磚燒制的五個字“家和萬事興”,從字跡上看均出自一人手筆,難道就不能換幾個字,從眾心理如河曲智叟所言:“汝心之固,固不可徹。”一路上的無聊,我就靠看到更無聊的事情來打發,也足見我無聊到了什么程度。
河南尉氏縣阮籍墓文保牌
這一帶成為了阮氏后人的公墓
順利找到阮莊村,在村北頭的大片田地中遠遠地看到了阮籍墓,然此墓似為無路,只能踏麥前行,墓正前有一巨大碑刻,豎碑人落款兒竟是“阮元”。我突然意識到阮籍、阮元同姓,不知阮元是否應是阮籍后人,看來值得考證一番。除此塊碑外,還有六七塊碑,然均是近年新刻者,我所查得的資料均未講明此處的阮籍墓有著怎樣的歷史,但既然阮元認定是這里,以他的謹嚴,這個認定應該沒什么問題。資料上說,此處墓地原本還有祠堂,但早些年被泛濫的黃河淹沒了,而今這里的阮籍墳則是由阮籍的后人集資修建起來者。在麥田與大路交界處,修了一個簡陋的小橋,然而卻無路可通,也可能是阮籍后人所修,但還未與阮籍墓所在的麥田主家談好征地之事,所以那個橋至今無路相通。
全部是新碑
省級的文保牌
阮籍墓為今日計劃所訪最后一站,本想讓司機將自己送到開封,以利于明日乘車到焦作,但又想到歐陽修墓再轉回來太過繞路,故跟司機商議可否將自己改送到新鄭市,司機說這要繼續向西50余公里,他返回商丘的路就更遠了,提出加價100元,我立刻答應。而后覺得答應太快恐怕也有問題,果真沒走出去多遠,他就顯出了悔意,說自己去過新鄭的機場,而對新鄭市不熟悉,可否把我送到機場,讓我再打新鄭出租進市,我依然爽快地答應了他。
前往此處,未曾修路,需要踏進大片的麥田
看上去,碑券蓋的不太成比例
走到一十字路口,右轉是機場,左轉是新鄭市,司機停了下來,他又跟我商量:機場跟進市是兩個方向,可否就把我放在這里?他讓我完整地理解了“得寸進尺”這個詞作何講。但出門在外,當然以少惹事為第一,于是我跟他說可以,但必須要先幫我找到當地的一輛出租車后,他才可以離去。
從側面望過去
旁邊還有一個縣級文保牌
其下車跑到路邊,跟路邊的一輛黑出租車商議,此人同意送我進市,車資80元,然而等我與原司機結完帳,拎著行李上黑車,結果副駕座上又坐著另外一個人,我問這是何意,其告訴我說:自己不認道,這是一個同行,由他帶道,并且他認識當地的好***。因為我是臨時起意,由開封改為新鄭,故未曾訂房,只好跟二人前行。然其車卻始終駛在小路上,這讓我有些警惕,問其何以專挑小路行走,二人解釋稱:本地黑車查得很嚴,此車無手續,走大道怕被警察截住。到此時,我也只能聽天由命了。總算東轉西轉進了新鄭市,車路過黃帝陵,其二人告訴我:每年農歷三月三都要舉行大典,還有中央首長來參加呢。
幾經周折,還算順利地到達了旅館,此館名“皇宮大***”。名氣可謂真大,但從里面的裝潢看總感覺自己進了歌舞廳,付車資給其100元,本以為其會找回20元,然此人似乎忘了此事,把錢收下來不再言語。既使多收了20元,但兩人并不離去,看著我在前臺辦入住手續,我直問其為何不走,其稱想在此處再等人,但那模樣絕不是等人的樣子,等我付完帳向電梯口走去時,回頭看見二個人正在和前臺經理交涉,這時才明白他們拉來了客等著拿回扣呢。
被人拿了回扣的***果真較差,晚上洗澡地漏不通,滿地是水,但出門在外,一切也只能將就了。
阮籍給后世的印象大多與喝酒有關,似乎他的詩詞倒少有人提起,以我的私見,他的某個行為反而解讀了今人頗為奇特的一種心態。我忘記是從哪里看到這樣一個段子,大意是說:某個地方的青年旅舍因為房間緊,將陌生的男女安排在了一個房間,此女跟那個男的說:“晚上你要動我,你就是禽獸。”第二天一早,那個女人感到一晚安寢,在離開時給了那個男人一個耳光,轉身離去時說:“你連禽獸都不如!”其實這個故事的本緣應當是出自阮籍之口,《晉書·阮籍傳》中有這樣一段話:“有司言有子殺母者,籍曰:‘嘻!殺父乃可,至殺母乎!’坐者怪其失言。帝曰:‘殺父,天下之極惡,而以為可乎?’籍曰:‘禽獸知母而不知父,殺父,禽獸之類也。殺母,禽獸之不若。’眾乃悅服。”
這段話說:阮籍在某地任職時,相關部門告訴他當地有個案子,是某人殺了他母親。阮籍聽完竟然一笑說,殺父親還差不多,怎么能殺母親呢?眾人聞聽此言,覺得他說話太怪異了,于是偷偷地將這件事告訴了皇帝,皇帝也責怪阮籍說,殺自己的父親可謂罪大惡極,你怎么能說沒事呢?阮籍回答說,禽獸從來都知道母親,但卻不知道父親是誰,所以說殺父這件事就是個禽獸,如果殺母親,那就連禽獸都不如!阮籍的這個回答讓所有聽聞者都大為嘆服。雖然這個故事的性質跟以上的那個段子沒有什么可比性,但我還是覺得這種說法的發明權就是屬于阮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