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收人:小特工老探員
主題:手腳冰涼
早上來上班,助理妹子突然對我的脖子伸了手,讓我從生理上深度體驗了一次“涼涼”。
原本以為妹子是剛碰了冷水,手才特別涼。一聊天才知道,平時活蹦亂跳的妹子,經常手腳冰涼。
手腳冰涼的經歷,大多數人都有過,女性偏多。尤其有些人,自己的手沒被焐熱,反倒把別人的手冰了。
手腳冰涼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是疾病嗎?怎樣才能解決?好奇寶寶們心中難免冒出這些疑問。接下來,小蒲姐從醫學角度給出答案。快繼續看吧~。
我們的體溫能夠保持在相對穩定的水平,要感謝體溫調節中樞的控制。
在體溫調節中樞的控制下,通過增減皮膚的血流量、出汗、戰泵(骨骼肌的收縮),調控代謝水平等生理性調節反應,維持產熱和散熱的動態平衡。
維持動態平衡的過程中,體內糖、脂肪和蛋白質進行化學反應,同時伴有能量的轉換,其產生的大部分能量最終轉化為熱能,熱能部分用于維持體溫,我們的手腳才不會發涼。
然而,我們人體皮膚上除了毛孔,還遍布著外周溫度感受器——冷感受器和熱感受器。它們呈點狀分布,且冷感受器較多,是熱感受器的5~11倍。
雖然有體溫調節中樞努力維持體溫平衡,但遇上寒冷環境,冷感受器的數量優勢,使皮膚對冷***較為敏感。
因此,寒冷環境中,人的皮膚血管緊張性增高,血流量減少,化學反應產生的熱能相應減少,導致皮膚溫度降低。特別是手腳的皮膚溫度顯著降低,可從30℃驟降至24℃。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容易感覺接近軀干、頭部的皮膚溫度高,四肢末梢皮膚溫度低的原因之一。
那么,另一個問題就來了:手腳冰涼的現象,為什么女性多于男性?
原因有兩點:
一是,女性獨有的生理特點。
女性的經期會引起身體內激素的變化,導致基礎體溫隨月經周期而變動。所謂基礎體溫是指在基礎狀態下的體溫,一般在早晨起床前測定。
在月經周期中,體溫在卵泡期較低,排卵日最低,排卵后升高0.3~0.6℃。所以在某些時段是會感覺手腳發涼的。
二是,女性對溫度的變化更敏感。
刊登在知名醫學刊物《柳葉刀》雜志的一項研究顯示,女性的體表溫度低于男性。雖然女性的體核溫度比男人高0.4華氏度,但是女性的體表溫度比男性低2.8華氏度,因此手腳普遍比男人冷。難怪女性朋友們總說怕冷,這是有科學依據的。
以上這些都是身體對于外界溫度變化的正常反應,也是大多數人手腳冰涼的原因,不必擔心。
但大家不能因此掉以輕心,有些疾病也會引起手腳冰涼。
自主神經功能紊亂
壓力過大,心理過分敏感,平時過度操心,時常心神不安,會導致自主神經功能紊亂。這一類人,是手腳冰涼的高發人群。
缺鐵
有研究顯示,對寒冷耐受力低的人,血液中的鐵元素含量不足,并常伴有血液中的甲狀腺素降低。女性缺鐵主要源于月經。
缺鐵時,人體內由于血紅蛋白較少,影響了血液的攜氧能力,導致組織能量代謝發生障礙,產生熱量不足。因此手腳冰涼。
心功能減退
手腳冰涼和心臟功能有很大關系。小蒲姐在前文已經提到,體溫和心臟泵出血液,血液中攜帶氧氣,與蛋白質、脂肪、糖發生化學反應進而產生熱能有關系。
一旦心功能減退,就會影響血液運行的傳輸,造成手腳冰涼的情形。如心臟功能減退會導致身體末梢部位血液供應大幅度減少,導致末梢的溫度降低。
血管疾病
有些血管疾病,如常見于青年女性的雷諾病和大動脈炎、多發生于男性的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等,都可以影響到人體末梢部位的供血。
甲狀腺激素分泌不足
身體中的甲狀腺激素分泌不足時,皮膚角化、真皮層水腫導致局部的血液循環減慢,產熱不足,對冷的反應更敏感。
此外,食物是機體重要的熱量來源。如果人為減肥過度,血糖太低,就會發生手腳冰涼的現象。
如果手腳冰涼是疾病引起的,毋庸置疑,肯定需要對癥治療。如果手腳冰涼是身體遇冷時的正常生理反應,我們該做些什么呢?重點說說吧。
小蒲姐聽到最多的版本是,手腳冰涼是吃得太少。多吃點,身體才熱乎。
還有一種說法,宣稱紅肉、紅棗、生姜等食物,能夠加速身體產熱,把手腳變暖。
喲,乍一聽,挺有道理。打住,咱們來捋一捋。
前面說了,手腳冰涼是身體對于寒冷的正常反應。如果外界溫度低,吃了很多食物,但都是涼的食物,會有效果嗎?食物雖然提供了熱量,但涼的食物直接***人體,使手腳更加冰涼。
通常吃完東西,手腳暖暖的,那是因為食物是熱的。你品,你細品,是不是這么個道理。
可惜吃熱的食物,只能暫時緩解手腳冰涼。喝熱水、吃火鍋,同樣如此。
想讓手腳長時間變暖,要從根本原因著手:讓外界溫度提高一些,身體散熱少一些。
小蒲姐針對根本原因,給出一些***:暖氣暖風熱水袋,發熱工具用起來;衣服鞋子穿厚點,襪子手套來保暖;平時還要多鍛煉。冬天已來,手腳變暖計劃是時候提上日程了!
愿你三冬暖,愿你春不寒,愿你天黑有燈、下雨有傘,愿你一路上有良人相伴,愿你所有快樂無需假裝,愿你此生盡興、赤誠善良,愿你惦念的人能和你道晚安。
今天是感恩節,永遠愛你們,感恩一年的牽手、關注、閱讀、點贊和分享,時時刻刻離不開你們,愿蒲公英醫學情報總局年年都有你們的相伴。
本文版權歸百科名醫網所有,獲取轉載授權請加阿爾法微信:a-PGYYXQBZJ。未經授權禁止任何媒體轉載。歡迎個人直接轉發朋友圈。
圖片:原創繪制+已購買授權。
字體:已購買授權。
視頻:百科名醫網出品。
小蒲姐參考情報:
1.蒲公英醫學百科
2.百科名醫網:https://www.baikem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