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傳統習俗中,人們比較喜歡用諧音給未來生活賦予美好寓意。比如南方人過年時,都喜歡買盆年桔抱回家,只因為桔諧音吉;而在新人結婚時,老人們往往也會往衣柜的角落里塞上一些紅棗、桂圓、蓮子,預祝新人早生貴子。而今天要說的大棗,自古以來就被列為“五果”(桃、李、梅、杏、棗)之一。棗樹不但在我國栽培歷史悠久,種植地域廣泛,而且紅棗營養豐富、食療兼顧、寓意較好,因而深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這也讓它成為了我國第一大干果品種。
棗是中國土生土長的樹種,中國棗的栽培始于7000-8000年前,最早的栽培中心在黃河中、下游的陜西、山西,以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西周時期,用棗發酵釀制的紅棗酒即已為上乘貢品。到漢代,棗的栽培已遍及我國南北各地。《詩經》、《齊民要術》、《本草綱目》、《打棗譜》等古籍對棗樹的栽培均有文字記載。棗樹對氣候、土壤的適應能力很強,所以在我國的種植范圍極廣。但因土壤、氣候、品種和栽培管理等差異,又可分為南北兩個大區:北方產區以河北、山東、河南、山西、陜西為主,兼及東北三省、甘肅、內蒙古、寧夏、青海、新疆等省(自治區),該區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75-90%;南方產區在淮河、秦嶺以南各省、區,但品種較少,產量也不多。
新發地市場日常銷售的大棗以新疆、山西、甘肅三個省份的大棗為主,而三者中又以新疆大棗占比最大,大棗是2000多年前張騫出使西域時帶入新疆的。因當地光照條件優越,晝夜溫差較大,種出的大棗除了個頭較大外,甜度也遠高于平原地區,所以深受消費者青睞。特別是近年來,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紅棗種植面積和銷售量也逐年增加,2011年全國紅棗總產量才346.78萬噸,而現在僅新疆產區每年大棗產量已超過100萬噸,這也讓棗樹成為了新疆人民的發家致富樹。在新疆當地,棗主要分為灰棗和駿棗,而駿棗就是我們日常所說的大紅棗。新疆大棗根據產地不同又可劃分為不同產區,而且每個產區所產大棗都具有與眾不同的特點,比如喀什產大棗長度較長,核比和田棗要長一點;而若羌灰棗比較有名;和田大棗肉比較厚,也比較緊致;阿克蘇大棗肉更松軟,稍帶酸口。
在筆者河南老家,棗樹一般都長得比較高大,人們往往需要使用竹竿打棗,所以才有了“七月十五棗紅圈,八月十五棗落竿”的諺語。但在新疆產區,棗樹一般生長得比較低矮,人們用手就可以摘得到。新發地市場新疆干果經銷商徐銓衛介紹說,“產地的棗樹一般都不高,如果長高了就不愛結果。為了不讓樹長高,每年都要進行修剪。”在新疆地區,棗樹每年5月份發芽,6月份開花,10月15日以后開始采摘。雖然棗樹比較耐旱,但是全年仍需要澆4-5遍水。摘下來的棗不做清洗,直接帶著灰塵入冷庫儲存,儲存期可以達到三四年。因為儲存期較長,所以也催生了大棗期貨。徐銓衛說“今年由于大棗開花期間遭遇了冷空氣,減產30%左右,所以產地收購價格較往年翻了一番。”
目前,各個地區、各個企業大棗的分級標準不盡相同。以徐銓衛的公司為例,共分為特級、一級、二級、三級、四級(等外)五個級別,其中特級果要求長4.5公分以上,直徑3.5公分以上;一級果長3.8-4.5公分,直徑3-3.5公分;二級長3-3.8公分,直徑2.8-3公分;三級長3公分以上,直徑2-2.8。而四級果,一般都拿去做藥材或者進行其它深加工了,不以干鮮果品的形式在市場流通。“我們定的分級標準只能算企標,但是比其他許多地方的標準都要高。特級果一般在產地就直接銷售了,進入批發市場銷售的以一二級果為主,輔以特級和三級果。比如,我運到新發地市場3000箱紅棗,其中特級只占500箱左右。”徐銓衛說。
我們平常在市場或者商超見到的大棗都比較光鮮,但剛從樹上摘下來的大棗渾身卻粘滿了灰塵,離遠了你不仔細看幾乎都不能分辨。那么這些渾身沾滿灰塵的大棗是如何華麗變身呢?據介紹,剛摘下來的大棗在存入冷庫前并不做清洗,只有在需要上市的時候,才會被送進加工廠,在流水線上經過四遍清水沖洗后,再進入烘干車間烘干后,大棗即完成了初級農產品到商品的身份轉換。徐銓衛介紹,“目前,我國有兩個紅棗集散中心,分別是河南新鄭和河北滄州。新疆產大棗60%運往河北滄州,然后再中轉到全國各地。我自己在新疆有1200畝的種植基地,種出來的大棗除了銷往北京外,還銷往上海、杭州、義烏、南京等大中城市和山東、內蒙、河北、東北三省等省份(自治區),主要的客戶群體為一些大型商超和線上平臺,每年的銷售量可達9000噸左右。”
“要想身體好,一天七個棗”。按中醫說法,紅棗具有健脾益胃、補氣養血、養血安神、緩和藥性等諸多功效,常吃可以預防衰老、延年益壽。但紅棗也并不是適合所有人食用,像腸胃不好的人、糖尿病患者、燥熱體質的人、痰濕偏深者等人群即不適宜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