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虛詞終極整理版
文言虛詞包括代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考綱劃定18個常見文言虛詞:而、何、以、乃、乎、其、且、若、所、為、焉、也、因、于、與、則、者、之。其中“因、以、于、則、之、乃、而”是歷年高考試卷中的“老面孔”。
一、而
【本義】像人們面部下垂的胡須--胡須。
【假借義】
1.面部的胡須往往連接在一起--連詞,表示前后兩個語法單位(詞、短語等)之間的各種關系。
①表示并列關系,可不譯。
【成語舉例】公而忘私--存而不論--避而不談
【成語例釋】合而為一:把散亂的事物合在一起。不一而足:足,充足。指同類的事物不只一個而是很多,無法列舉齊全。
【經典文言】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蟹六跪而二螯--故其國富而兵強
--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
--此人喜嘉善,而樂人攻己短余
--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夫夷以眾,則游者眾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②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才”“就”“接著”“就在這時”“原來已經”。
【成語舉例】廢書而嘆--雞鳴而起--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不言而喻
【成語例釋】得而復失:復:又,再。剛得到又失去了。盡歡而散:盡情歡樂之后,才分別離開。多指聚會、宴飲或游樂。不教而誅:教:教育;誅:處罰,殺死。不警告就處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錯誤就加以懲罰。
【經典文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
-----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
③表示遞進關系,可以翻譯為“并且”或“而且”。
【成語例釋】久而久之:經過了相當長的時間。
【經典文言】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④表示轉折關系,連接語意轉折的詞語、句子,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可是”“但是”等。
【成語舉例】華而不實--不約而同--不謀而合--不翼而飛--不勞而獲
【成語例釋】大而無當:當,底。雖然大,卻無底。原指大得無邊際。后多用作表示大得不切合實際、不合用。犯而不校:犯,觸犯;校,計較。受到別人的觸犯或無禮也不計較。
【經典文言】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心恚憤而無如何---何前是而今非也?
---汝之純明而不克蒙其澤乎
---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聞也
⑤表示修飾關系,把表示動作行為方式、手段、時間等的狀語跟中心詞連接起來,現代漢語中沒有相應的詞語,可以不用翻譯。
【成語舉例】拂袖而去--沖口而出--垂手而得--背道而馳---乘虛而人--蜂擁而來--從天而降
【成語例釋】及鋒而試:及:乘;鋒:鋒利,比喻士氣高昂;試:試用。趁鋒利的時候用它。原指乘士氣高漲的時候使用軍隊,后比喻乘有利的時機行動。側目而視:側:斜著。斜著眼睛看人。形容憎恨或又怕又憤恨。
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費力;治:平安。古時比喻統治者不做什么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稱頌帝王無為而治。
【經典文言】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吾恂恂而起
--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
--吾恂恂而起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喟然而嘆
--視成所蓄,掩口胡盧而笑(看到成名養的那只蟋蟀,就捂著嘴吃吃地笑了起來)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潭西南而望
--呱呱而泣
⑥表示因果關系,連接有因果關系的詞語或句子,相當于“因而”。
【成語例釋】淡而無味:淡,薄,與“濃”相對。菜肴因鹽少而沒有味道。亦泛指清淡無味。亦形容說話、寫文章內容平淡,無趣味。
【經典文言】不得已而為之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表惡其能而不用也
--遏其生氣,以求重價,而江浙之梅皆病
----孤違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此處以表因果)
--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⑦表示假設關系,連接主語和謂語,可以翻譯為“如果”“假如”。
【成語例釋】過而能改,善莫大焉:犯了過錯如果能夠改正,就是最好的優點。
【經典文言】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
--子產而死,誰其嗣之(繼承他)?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
--吾攻趙,旦暮且下,而諸侯敢救者,已拔趙,必移兵先擊之。
--死而有知,其幾何離
(8)表示目的關系,目的是,來,用來。
縵立遠視,而望幸焉
--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君臣固守,以吞周室
--寧許以負秦曲
--作師說以貽之
--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
--前辟四窗,垣墻周庭,以當南日(這幾處的以與而用法同)
2.胡須往往成為人的面部特征之一,故可以用來指代人--代詞,第二人稱,相當于現代漢語的“你”、“你的”。
【經典文言】余知而無罪也
--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
--某所,而母立于茲。
3.人的畫像如果須發俱備則栩栩如生--動詞,相當于“像”、“如同”。如:軍驚而壞都舍。
【固定詞組】
[然而]在古漢語中,一般是指示代詞“然”和連詞“而”的連用,“雖然如此,但是”的意思。
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于“罷了”。
①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②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遙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
①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諫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會兒。
①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促織》)
③既而將訴于舅姑,舅姑愛其子,不能御(《柳毅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