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西林壁:寫在西林寺的墻壁上。
西林寺在廬山西麓。
插畫作者:楊伽瑋
同樣是寫廬山,唐人李白寫出的是“飛流直下山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雄壯氣勢,而宋人蘇東坡寫廬山則寫出的是對廬山的感悟,是一種“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人生哲理。
詩人說正面看廬山,廬山是一條綿延不絕的山嶺,側面看廬山,廬山是一座險峻挺拔的高峰。遠處看、近處看、高處看、低處看,廬山總會呈現出不同的樣子。這是詩人親臨廬山所看到的實景。前兩句已經從實景上升到哲理的高度了,任何事物都是這樣,自己所處的角度和所站的高度不一樣,對事情的認識和想法也自然會不一樣。三四句更是進一步總結說,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是因為自己身處廬山之中。也就是說若想真正識得廬山,必須要跳出廬山,從更高更遠的視野來看廬山。這又是一種更高境界的總結。也有“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哲理意味。
人生同樣是如此。立場決定著行為,高度決定著視野,距離決定著結論。
書法:德陽廣播電視臺臺長游光輝
來源:1號線上(鳴謝:上海江東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