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女蕭蕭》是根據沈從文的同名小說《蕭蕭》所改編,講述的是一個12歲的女孩嫁給一個才不到3歲的男孩做童養媳。
蕭蕭無父無母,從小在伯父家長大,對于出嫁,她不像別的離家姑娘一樣大哭,她只當是換了一處住的地方,因為她的膽大不扭捏,婆家對她頗是歡喜。
小丈夫春官喚她為姐姐,從小蕭蕭到哪他便跟到哪,就像她的尾巴一樣,對她形影不離。
蕭蕭長到16歲時,正是青春萌動的年紀,略懂了一些男女之情,被長工花狗哄騙,點燃了欲望之火,并最終偷償了禁果。
封建社會女人最大的悲哀,是永遠被禮教廉恥束縛,沒有自由,沒有人權,女人可以隨意被發賣,寡婦不能再婚,蕭蕭這種道德敗壞的行為,在當地唯一的命運,便是沉塘。
0112歲出嫁成童養媳蕭蕭12歲時嫁給小丈夫春官,拜堂時,春官鬧著不肯跪拜,蕭蕭看著躺在地上打滾耍潑的春官,笑的花枝亂檀,好不天真。
村民們對蕭蕭這個結婚拜堂不哭不鬧,又天真浪漫還放聲大笑的小女孩甚是喜愛,婆家也對她很好,她沒有受過別的童養媳所受的虐待,也沒有被餓著凍著或者當成免費牛馬一樣勞作。
“蕭蕭嫁過了門,做了拳頭大丈夫的小媳婦,一切并不比先前受苦,這只看她一年來身體發育便可明白。”
蕭蕭在整個村子里,應該算是幸福的童養媳了,婆婆也不是惡婆婆,她每天的工作就像普通農村孩子一樣,洗洗衣服喂喂豬,順便帶好她的小丈夫春官。
春官從小跟著蕭蕭,無論去哪都是蕭蕭背著抱著,晚上也是蕭蕭哄著睡覺,蕭蕭就像帶兒子一樣把她帶大,兩人也培養出了深厚的感情。
蕭蕭慢慢長大,出落的越發水靈,烏黑雙眸靈動清亮,有少女的青春和懵懂,還有對未來一切美好的向往。
夏日的夜里,大家坐在一起聊起“女學生”,據說她們都剪著短發,露著胳膊和大腿,遇到喜歡的人就要結婚,不要媒人也不要禮金,他們稱這叫自由。
婦人們聽后直稱造孽,祖宗禮法都不要了。
蕭蕭滿臉新奇地聽著,眼里毫不掩飾對女學生“自由”的向往,大家似乎也看出了蕭蕭眼里的好奇,打趣地問她是不是也想做女學生。
蕭蕭羞澀又窘迫地點了點頭,而后又迷茫地搖了搖頭,但是從那時起,她的心中突然有了一個愿望,就是去城里看看女學生,看她們是否像村里人描述的那樣是長了三頭六臂的“怪人”。
“女學生”是沖破封建壓迫的希望之路,蕭蕭在花一樣的年紀,自然也有她想要的自由和夢想,她心中對女學生充滿了好奇的同時,也充滿了渴望,想有一天像她們一樣,遠離封建荼毒,奔向光明的未來。
02為愛沖破禮教,卻所遇非人蕭蕭已經十六歲,在她表達出雖然女學生是怪人,但是要她做女學生她也不怕時,婆婆就對她充滿了警惕,斥責她胸部也不知道裹起來,這么大了還不長心。
婆婆生怕蕭蕭那萌動的青春,被外界所左右,開始大肆打壓她心底萌生的的欲望,幫她裹胸,讓她明白禮義廉恥。
然而,胸部是裹緊了,但到底是裹不住少女燃燒的***,一個傾盆大雨天,在花狗的引誘下,蕭蕭失了身,并有了身孕。
她找到花狗,希望能跟花狗一起私奔到城里去過自由的生活,花狗一聽私奔卻膽怯了,說在外面都是有規矩的,連乞討都需要守規矩。
蕭蕭心中滿是害怕和恐慌,恰遇隔壁的寡婦巧繡娘跟人偷情被人抓住,情夫被人打的慘叫連連,而巧繡娘卻被抬著沉了塘。
那天巧繡娘像一個祭品一樣,赤身裸體地被人綁縛著,扭曲地躺在木板上被人抬著走,滿山舉著火把的村民,像看一場游戲一樣,麻木淡漠地看著,他們的臉上刻著樸實,又刻著狠心的麻木,這一矛盾體,在特寫的鏡頭下刻畫的淋漓盡致。
他們是一群淳樸的村民,從小接受著愚昧的封建禮教,在他們眼里,這種懲罰是維護道德倫理的正義,是維護整個民族文化的延續,是傳承百年的規矩,是老祖宗傳下來的禮教。
卻不知他們的人性,早已被愚昧的封建禮教掩蓋,他們的淳樸也忽然變得猙獰起來。
花狗和蕭蕭都親眼見證了這對虐緣的慘痛,他們的眼中都充滿了恐懼,那一夜,花狗一個人悄悄離開了村莊,留下手足無措的蕭蕭,絕望地看著遠處。
為了能打下身上的那塊肉,她去觀音廟里求了菩薩,順便偷了一把香灰,然后就著水強硬吞了下去,只是身上的那塊肉卻發揮著頑強的生命力。
眼看著肚子一天比一天大,馬上到了不能遮掩的地步,蕭蕭絕望之下,選擇了逃跑,但到底是沒有逃脫命運的枷鎖,她被抓了回來,并即將面臨沉塘的命運。
蕭蕭的大伯過來為她求情,希望婆家看在她年紀輕的份上,不要把她沉塘,把她發賣到遠方好了。
蕭蕭在婆家一直勤勞能干,對她也是于心不忍,于是找了人過來打算把她賣了,但人伢子一看到她身懷六甲便不愿意了,搖了搖頭走了。
蕭蕭被發賣的事暫且被擱淺,直到她生下一個男娃娃,婆家樂開了花,雖然不是婆家的種,但到底蕭蕭還是“母憑子貴”留了下來,對于她來說,這似乎就是最好的結局。
她又回到了從前平靜的生活,婆家待她也如從前般和善,她生下的兒子被取名牛兒,在婆家繼續待著,管小丈夫叫叔,小丈夫也從來不生氣的答應。
在牛兒十二歲的時候,蕭蕭做了婆婆,給兒子娶了一個童養媳,媳婦比兒子大6歲。
蕭蕭自己也在牛兒十歲的時候跟小丈夫圓了房,生下了一個兒子毛毛。
從前的過錯,就這么輕松的翻篇了,蕭蕭也一如整個湘西村婦一樣,過著屬于她平淡的一生。
03
對于蕭蕭來說,這似乎是最好的結局,起碼比起沉塘的巧繡娘來說,她幸運太多。
但這卻也是整篇文章最悲哀的一個結局。
蕭蕭是一個勇敢又樸實的姑娘,她出嫁不像別的女孩一樣哭泣,她不怕違反理教做古怪的“女學生”,她和花狗越軌后,想到了沖破束縛去過自由的生活,花狗走后,她瞞住家里想各種打胎的***,她還計劃過逃離,但傾其之力終是推不動那艘帶她離去的小舟。
她敢愛敢恨,雖然害怕,但敢于嘗試,敢于大膽勇敢的去沖破牢籠追求她想要的生活,但到底缺了點魄力,那條“女學生”之路,她終是沒有走成。
最終,她所有的熱情和向往終于被磨礪的只剩接受,她接受了自己童養媳的身份,接受了小丈夫,接受了做個安安分分的農家婦人。
她那顆曾熾熱的心,已經被舊的生活習俗腐蝕,變得冷漠、麻木,但是這種可怕的陋習不會消失,還會代代相傳下來。
就像蕭蕭一樣,由原來的受害者,到陋習的執行者,她在時光的洪流中,慢慢被同化,她的目光里含著一潭死水,再找不到當初的半絲光亮。
在給牛兒娶親的那一天,她以二十多歲的年紀,梳起了傳統婆婆一樣的發鬢,穿上婆婆打扮的衣衫,同時也象征著她給自己套上了祖輩傳下來的枷鎖。
沈從文曾在文中寫道:我只想在此建一座希臘小廟,里面供奉的是人性。
謹以此文,獻給那些還在生活中掙扎的人們,希望你們即使掙脫不了被生活安排的命運,也不再以同樣的方式讓下一代繼續輪回你走過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