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的意思是長大,成長,泛指生物體發育到完備的階段,或事物或行為發展到完善的程度。用來形容人,一般是指人的思想、行為已經具備了完整的社會性。
世故有很多意思,不過平時我們用來形容人的時候一般是指這個人通達人情,富有待人接物的處世經驗。
很明顯這兩個詞并非一回事。兩個詞都是中性詞,但成熟在中性中偏褒義,多用于夸獎;而世故則偏貶義,用這個詞說人的時候很可能兩個眼睛上翻、露出眼白和鼻孔來。
其實這個詞挺冤枉。
人世間真是難處的地方,說一個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話,但說他“深于世故”也不是好話。
————魯迅
不用懷疑,這話還真是魯迅說的。正因為“世故”本身的中性,所以魯迅用了“不通世故”和“深于世故”兩個詞來表達人生成長中的兩個不怎么好的狀態。
而“不通世故”和“深于世故”之間的那種狀態,自然就是好話了。而這就是“成熟”。
飯沒煮熟,夾生吃不得,煮得太久,糊鍋了,也不好吃。所以“成熟”的狀態是剛剛好,既熟了,又沒糊。
一個人不通世故,是對社會關系、人情往來沒有認識,還沉浸在動物類的自我意識之中,唯我獨尊,傷人不自知。同時被人傷害了也搞不清楚為什么。這當然是不成熟。
而一個人老于世故,變得完全沒有觀念和態度,棱角全無,只在乎隱藏自己,成為一個沒有原則的老好人。這是不是成熟呢?
魯迅和我都認為不是。不管我行我素,不通世故,還是老于世故,圓滑處事,其實都是不成熟的表現。
這其中有一個“度”,而掌握好這個“度”的人就是“成熟”的人。
有原則但是懂得靈活變通,懂得變通但是謹守初心,既有自我表達,又關注社會責任,這大概就是一個成熟的人的表現。
社會責任,說到底就是和社會中其他人的關系處理。社會關系會在不斷地發展中形成各種各樣的規則,用來限制個人情緒對整體關系的傷害。如何在規則之下運行,同時最大限度地保留個人觀點和態度,就是一個成熟的人應該學會的。
“從心所欲不逾矩”,孔老夫子到七十歲才達到這個狀態。
一個人真正開始成熟,源于對自身的正確認知。知道自己的優點,得以自信、自尊,知道自己的缺點,避開自傲、自大。不自以為是,也不妄自菲薄。
同時學會和社會妥協,明白社會規則的邊境,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必須做,融入社會,保留自我。
通世故而不老于世故——是為成熟。
要尊重規則,但不能囿于規則。這和我多次講過格律詩的平仄格律是一樣的,寫詩如同修行,作人也如同作文。
這是很難的,所以魯迅說:“人世間真是難處的地方。”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