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海棠
美文心閱
秋海棠開了。花朵密密層層,花團簇簇,如胭如琰,如暈如潤,繁如星點,嬌弱懨懨,美麗動人,楚楚可憐。
秋海棠并不是海棠。海棠在我國古代被統稱為柰,唐朝時出現“海棠”這一稱謂,在明代王象晉的《二如亭群芳譜》中“海棠”一名被冠用于今天的4種植物:西府海棠、垂絲海棠、貼梗海棠和木瓜海棠。
海棠是木本植物,小喬木或灌木,薔薇目,薔薇科,蘋果屬,花有紅色、粉紅、白色等,花姿明媚動人,楚楚有致,花開似錦,自古以來是雅俗共賞的名花,素有“花中神仙”、“花貴妃”之稱。
秋海棠又名八月春、相思草、斷腸花、斷腸草等。它是秋海棠科,秋海棠屬植物。是著名的觀賞花卉,花色艷麗,花形多姿,葉色妖嫩柔媚、蒼翠欲滴。秋海棠,原產中國,為多年生常綠草本花木。
秋海棠的花有紅色、粉紅及白色。不但花好看,其葉也色彩豐富,有淡綠、深綠、淡棕、深褐、紫紅等。其品種有20多個,如四季秋海棠、竹節秋海棠、毛葉秋海棠、蟆葉秋海棠、灑金秋海棠、花葉秋海棠等。
秋海棠是一種以雅致著稱的花卉。在我國古代又稱其為相思草、八月春,被予以“相思懷春”之意,后又多與“苦戀”的愛情故事扯上關系,故又被冠以“斷腸花,斷腸草”,寓意“肝腸寸斷”。
據《本草綱目拾遺》記載:“相傳昔人有以思而噴血階下,隨生此草,故亦名相思草”。而古代的傳說秋海棠為古代戀人相思的淚水所化。《采蘭雜志》上載:“昔有婦人,懷人不見,恒灑淚于北墻之下,后灑處生草,其花甚媚,色如婦面,其葉正綠反紅,秋開,名曰斷腸花,即今秋海棠也。”
秋海棠花語的背后,有一段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故事的主角是宋詩人陸游與唐婉以秋海棠自喻的愛情故事。據史載,陸游與唐婉無奈別離之時,唐婉送給陸游一盆秋海棠,作為思念之物。當陸游詢問唐婉:“這是什么花”時,唐婉凄楚地答道:“這是斷腸紅”。陸游見狀,思緒萬千,隨口說道:“應叫相思紅”。此后,秋海棠又以“相思紅”名傳于世。
秋海棠古人甚愛,文人墨客留下許多贊美秋海棠的詩詞。明代陳道復《題秋海棠》詩云:“翠葉紛披花滿枝,風前裊裊學低垂。墻根昨日開無數,誰說秋來少艷姿。”這是一首題畫詩,作者以畫家的獨特手眼,描繪出了秋海棠在清爽的秋日里裊娜多情,舒枝展葉,迎風盛開的嬌美姿態。
清朝文學家袁枚的《秋海棠》一詩詠曰:“小朵嬌紅窈窕姿,獨含秋氣發花遲。暗中自有清香在,不是幽人不得知。”此詩以清雅、自然的語言,描述秋海棠“小朵嬌紅”的容貌和纖麗嬌俏的“窈窕姿”。
清朝詞人高士奇在詠秋海棠的詞《南柯子》中寫道:“嫩碧叢新葉,嫣紅綴小枝。籠煙邑露更多姿。閑倚疏闌、偏稱晚涼時。冷艷妝初卸,微酡態故低。非關春睡也相宜。別有風情、無地著相思。”詞人把秋海棠比作“冷艷”的秋美人。
秋海棠是肉質草本,莖葉都有種肉乎乎的質感,多汁。莖直立無毛,多葉,葉子卵形或寬卵形,邊緣有鋸齒,兩面光亮,綠色,但主脈通常微紅。花朵成簇,四季***,別具引人喜愛的雅韻。
秋海棠繁殖起來也比較容易,剪一段新枝,泡在凈水中,只要溫度適宜,陽光充足,用不了幾天,浸泡的部分就會生出根須,待根須茂盛便把她植入土中,等待著的只是觀花賞葉了。
秋海棠既可盆栽室內觀賞,也可在暖地栽開花壇或成片種植形成花繁葉茂的地被。有的觀葉,有的觀花,細賞之余,神韻無窮。
秋海棠還有著極高的藥用價值,它的根塊和果實都是可以進行入藥的,有著涼血止血,散瘀調經的功效,對于月經不調,白帶等一些婦科疾病也有著不錯的治療效果。
作者:美文心閱,公眾號:meiwenxinyue,天津人,熱愛文學,用筆墨心悅心靈。作品散見報刊、雜志,天津市作家協會會員。
—《END》—
微信公眾號:美文心閱,meiwenxiny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