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七雄爭霸,秦國在變法后實力迅速增長,野心勃勃的想要一統天下。早在秦襄公時期宰相范雎就提出“遠交近攻”的策略,即交好比較遠的國家,攻下臨近的國家,不斷合并土地發展,最終達到不可阻擋的統一趨勢,當時臨國韓國比較弱小,秦國計劃滅掉韓國來作為大一統的第一步棋。
一、三地之中,韓國施以疲秦之計
戰國時期雖然是七雄爭霸,但其中韓國的勢力相對來說最為弱小。韓國處于秦、魏、楚三地之間,位置十分尷尬,韓國是秦國東出函谷關的第一要地,秦國巴不得早點滅掉韓國,占為己有。對于西邊強秦的野心昭然,虎視眈眈,韓國知道很有可能會被秦先滅掉,韓國自危,于是就想到了一條疲秦的計謀。
韓國派遣了一名間諜名叫鄭國出使秦國,鄭國是水利專家,在韓國管理水利事務,但他此行的目的卻是為秦國修建水利工事。秦國都城咸陽位于地勢平坦的關中南部地區,眾所周知,關中是個地理位置相對閉塞的地區,北邊是黃土高原,東邊是黃河,南邊是秦嶺,西邊是隴山。黃河,洛河,涇水,渭河流經,大量的泥沙堆積,漸漸形成了關中平原,也還算富庶。但自秦昭襄王時期后變法圖強,秦國就東出爭霸,戰爭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現在卻也經不起這樣的消耗了,所以當務之急就是發展生產力。而鄭國游說秦王就是開發關中的北部地區,引水修渠,灌溉鹽堿地來變為良田,秦王政被說服,欣然應允。
這就是韓國的疲秦之計,之所以韓國派遣鄭國去游說建造水利,是因為修筑水渠并非一日之計,關中也不是彈丸之地,如此浩大的工程,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是無法想象的,并且修渠至少需要十幾年,長此以往的消耗秦國實力,以后就沒有精力來滅韓國了。這一“陽謀”確實讓秦國后來的十余年無力滅韓,可沒想到的是,這疲秦之計最后變成了強秦之計,到頭來只是延緩了十幾年滅國罷了。
二、當疲秦之計變強秦之功
秦王政不是傻子,察覺到了這位來自韓國的水利家可能圖謀不軌,在其質問下鄭國坦然承認了自己間諜的身份,卻也據理力爭,如果水渠修建成對秦國來說會有巨大的好處,為東出殲滅六國打下更好的基礎,秦王政于是讓他繼續主持這項工程。據說韓王還安排鄭國在修渠的時候動手腳,以待日后引起秦國水患,進一步打亂秦國謀天下的計劃,當鄭國被揭穿后,他也不愿因水患禍害了秦國百姓,而認真的為秦修渠。最后鄭國渠竣工,這個疲秦之計送秦國一個天大的驚喜。
據《史記·河渠書》記載:“于是關中為沃野,無兇年。鄭國渠花費時間精力如此多,得到的好處自然也難以想象,它工程宏偉,規模浩大,建成幾年后當富有肥力的涇河泥水灌溉到關中田地,淤田壓堿,使沼澤鹽堿之地變為肥美良田,糧食的產量大大增加,使關中一躍成為全國最富庶的地區。原本是疲秦之計,卻沒想到成就了關中地區“金城千里,天府之國”的地位。不僅如此,鄭國渠還為后世引涇灌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與都江堰、靈渠并稱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
三、韓滅,秦國統一是大勢所趨
韓國的疲秦之計不可謂不妙,戰略上***裸的陽謀消耗秦國的國力,借此拖住了秦國一統的步伐,可卻也止步于此。韓國疲秦換來的十年,沒有抓住機會來壯大自己,滅亡成了必然,而其他五國也同樣沒有抓住機會對“疲秦”施以打壓,讓其安心修建水利,休養生息,到頭來只有秦國在悄悄變得更強大。
鄭國渠的建成灌溉而來的肥沃土地,給秦國帶來的國力提升不是一星半點,大量的糧食供給足以支撐秦國軍隊征戰六國。所謂“秦以富強,卒并諸侯”既有實力又有野心,秦國統一天下乃大勢所趨。
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內史騰率領秦軍進攻韓國,以絕對的兵力壓制,一舉攻克韓都新鄭(今河南新鄭),不僅俘獲了韓王安,還占領韓國全境,自此韓國滅國,秦國也邁出了統一中國的第一步。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韓國的“疲秦之計”最后成為了秦滅六國的助力,讓今人唏噓不已。秦大一統的趨勢無人可擋,或許鄭國渠的修建在冥冥之中就已經注定。鄭國說:“水渠修成,不過為韓延數歲之命,為秦卻建萬世之功”鄭國渠功在當代,立在千秋,見證了一個時代的開啟,是我國古代水利工程的文明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