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歲的杜修經曾回憶這樣一幕:
王爾琢去追昔日部下袁崇全時,我在場,他們二人關系一直很好,即是同學又是老鄉。當袁崇全叛逃時,王爾琢是極度不信的,他認為這個同窗好友絕不可能背叛革命。
稱自己去追,袁崇全肯定能回心轉意,即使作為部下的林彪提醒他用武力解決,王爾琢還是堅信自己的看法。
最后在追到袁崇全時,卻被對方揪住脖子開槍打死。
王爾琢犧牲時年僅25歲,得知他犧牲后,數千紅軍失聲痛哭,朱德揮淚長嘆:折我一員能將!
***、陳毅等人如鯁在喉,心情極度悲傷。
對于王爾琢的犧牲,不僅***和朱德等人為之惋惜,就連后世人也是如此,更有人直言:如果王爾琢不英年早逝,1955年授銜時絕對是元帥級別,其中金一南教授就曾在書中提到,說他不死必為元帥,就連林彪也難上位。
那么王爾琢究竟有何經歷?能讓這么多人為他惋惜?
本期文章將帶你了解老一輩革命家王爾琢的傳奇事跡,如果你是一個喜歡了解歷史的讀者,不妨靜下心來讀一讀,也許你會有所收獲。
王爾琢唯一留下的照片
王爾琢,字蘊璞,1903年出生,湖南省石門縣官橋村人。
王爾琢的家庭在村里也算是大戶,家境非常殷實。得益于家庭提供的良好經濟條件,王爾琢接受了扎實的文化教育,學識頗為淵博。
和父母的期望不同,王爾琢并不喜歡老老實實回鄉或者出外在城市找個體面工作,當時大革命的浪潮席卷全國,王爾琢聽聞廣州新成立了黃埔軍校,于是慕名來投。
他到達廣州的當年,就順利通過了黃埔第一期招生的考試,并且憑借優異的成績,成為黃埔一期第一隊的隊長。
當時的黃埔軍校,蔣介石擔任校長,而政治部主任正是我們敬愛的周總理。
周恩來對王爾琢非常欣賞,常常把王爾琢叫來,談古今中外,談革命形勢,談中國未來。
在一次又一次的暢談中,兩人都互相為彼此折服,周恩來很喜歡這個思想進步、能力出眾的學生,而王爾琢則因為周主任而對馬克思主義心懷向往。
1924年底,經過周恩來的考驗,王爾琢被吸收成為一名光榮的***員。
由于黃埔軍校就是為了北伐大業培養軍事人才的,革命形勢緊迫,故而訓練課程都偏“速成”,王爾琢六月入學,半年不到就從第一期正式結業了。
本來那些有志青年,報考黃埔軍校都是為了上陣殺敵,立軍功。畢業了大多數都進入軍隊,從排長連長等做起,一步步成長。可是王爾琢卻太過優秀了,被周恩來挽留。
周恩來
用現在的話講,頗有些讓他“留校任教”的意思。因此,當王爾琢畢業以后,又繼續在黃埔軍校第二期和第三期出任隊長和黨代表的職務。
有人說,這光學理論,沒有實戰可不行,王爾琢老被留在學校,什么時候才能有仗打?別說,黃埔軍校的學生軍,要打仗還不容易!1924年底,軍閥陳炯明和廣州商團頭子密謀,準備聯合推翻孫中山的廣州***,發生了著名的“廣州商團叛亂”。
在平叛中,我黨幫助孫中山動員黃埔的學生軍參加平叛,其中王爾琢就負責指揮學生分隊,配合其他平叛力量,平定了這次作亂的人。
次年一月初,盤踞潮汕地區的陳炯明,準備靠著英國和段祺瑞的援助,直接攻擊廣州。
陳炯明就如同身上的毒瘤,不先割掉他,做什么事情都會成為隱患,更別提今后要北伐了。于是廣州革命***就在***的幫助下,以黃埔學生軍作為主力,向陳炯明叛軍盤踞之地發起東征。
本次東征中,王爾琢出任黃埔學生軍第一教導團的一個連隊黨代表,由于作戰勇猛指揮有度,被提拔為營長。
六月底,陳炯明基本完蛋后,王爾琢隨軍回師廣州,繼續向蠢蠢欲動的滇軍和桂軍部隊發起反擊。
陳炯明
黃埔三杰大家都知道,陳賡、蔣先云和賀衷寒,這三個人在黃埔學生當中享有盛名,因為軍政素質都很突出,國共雙方都在爭取他們三個人才。其中,陳賡和蔣先云是立場鮮明的***員,而賀衷寒后來逐漸轉向了***。
1926年3月,由***員李之龍擔任艦長的中山艦,奉命調動,卻被誣陷擅自行動圖謀不軌。
這件事情讓國共兩黨關系陷入緊張局勢中,面對蔣介石的詰難,王爾琢和黃埔三杰中的陳賡以及蔣先云一道,先后三次舌戰蔣介石,把蔣介石辯得啞口無言。
最后蔣介石一怒之下,大罵王爾琢是個不聽話的學生,可王爾琢也不甘示弱,一時間,雙方像是辯論賽一樣,滿屋子的聲音。
可即使如此,蔣介石還是不忍心失去這些將才,因此,常常私下請黃埔三杰和王爾琢到自己的辦公室談話,封官許愿來拉攏,頻頻暗示緊跟校長有肉吃。
蔣介石
然而王爾琢和陳賡以及蔣先云,總是只談革命和北伐大業,只表示忠誠于革命,對于蔣介石個人的拉攏,保持著距離。
賀衷寒在蔣介石的多次談話之后,逐漸改變了立場,開始向***靠攏,表示要忠誠于校長,同***劃清界限。
后來,賀衷寒也的確如愿封官,成為了***的高官,但軍事上的建樹卻遠不如王爾琢、陳賡等人了,這是后話。
1926年夏天,王爾琢受到我黨委派,率領四十多個黃埔軍校優秀***學員進入北伐軍東路先遣隊,王爾琢擔任這支部隊的黨代表。
九月,部隊攻入江西,在三次圍攻南昌城的戰斗中,王爾琢率部奮勇殺敵,戰功赫赫。時值國共裂隙越來越大的時刻,兩黨之間即將要分道揚鑣。
王爾琢這樣的帶兵人才,不但會打仗而且對革命非常忠誠,蔣介石心里愛得不行,還是極力想要爭取他。1927年初春,部隊挺進上海,軍中突然來了兩個人,自稱是從蔣校長那里來的,要和王爾琢“面授機宜”。
諸君用腳后跟想跟都知道,這倆人必定是蔣介石的心腹,所謂和王爾琢“面授機宜”,就是幫蔣介石帶話,勸說王爾琢投奔***。
蔣介石開出的條件非常豐厚,只要王爾琢首肯,再立下幾個戰功,便直接擢升他為軍長!
軍長!要知道賀衷寒對蔣介石表忠心,剛從黃埔出來也不過是一個師級別的主任,其他大部分黃埔學員,都是班排長,好一點的連長營長,能直接當上團長的都不多見。
可想而知,蔣介石允諾拔擢王爾琢當軍長,也算是出了血本。
可是面對蔣介石的利誘,王爾琢不為所動,推說自己只想早日完成北伐大業,然后解甲歸田。只要可以為革命做事,不在乎官職的高低。
兩個蔣介石心腹一聽,便知道這次勸說沒戲了。既然王爾琢鐵了心要跟著***走,那么日后兩黨正式決裂了,王爾琢便是為敵所用,蔣介石自然不能容忍。兩個親信按照吩咐,準備執行另一個計劃——除掉王爾琢!
很快,王爾琢就發覺了部隊的異常,就在他們準備對先遣隊中的***員一網打盡的時候,王爾琢搶先一步,帶著全部***員和部分思想進步的士兵脫離了先遣隊。
安排好同志們分散轉移后,1927年4月,王爾琢去往上海尋找周恩來。
在上海,王爾琢找到了周恩來,講述先遣隊發生的事情。此時蔣介石那一邊的***右派正在排斥各個崗位的***員,逼迫立場中間的同志選邊站隊。不少人并非***,也因為被懷疑是***,而不得不離開自己的職位。
隨著情勢越發嚴峻,周恩來五月偕同王爾琢來到武漢。
半年前,王爾琢給家里去信,讓妻子帶著女兒來武漢和她團聚。他在武漢秘密租借了一間房屋,供妻女前來短暫相聚時居住。
妻子鄭鳳翠是王爾琢青梅竹馬的玩伴,兩人感情非常深厚,父母也樂得成全這對情人,于是王爾琢在1923年就與鄭鳳翠成婚了。
婚后不久,鄭鳳翠已經懷胎三月有余,此時王爾琢聽聞了廣州黃埔軍校招生的消息,便辭別了父母和妻子,和后來成為國軍名將的同鄉鄭洞國,一起考入黃埔軍校。
臨別前,王爾琢摸著妻子的肚子說,不知道未來這是個男孩還是女孩。鄭鳳翠提議給未來的孩子取個名字,王爾琢說:“生兒是你的靠,生女是你的伴,生兒取名摘祚,生女取名桂芳!”
幾個月后,鄭鳳翠誕下一個女嬰,于是遵照丈夫話,給女兒起名王桂芳。
王桂芳一天天長大,卻從來沒見過自己的爸爸。鄭鳳翠和丈夫遲遲不能見面,只能每天把思念藏在心底,更加盡心地照顧家人,心中暗暗祈禱,革命早日勝利,丈夫平安凱旋。
收到王爾琢要自己帶著女兒去武漢團聚的信時,已經離丈夫辭家從軍過去了整整三年。看到書信后的鄭鳳翠,恨不得當即飛往武漢。她火速收拾行囊,抱著女兒便出發了。
從湖南到武漢,民國時期的交通還很不發達,現在我們幾個小時便到的路途,鄭鳳翠足足走了好幾個月。
1927年6月的一天,風塵仆仆的鄭鳳翠終于牽著女兒的手,站在了丈夫信中約定的屋子前,然而幾次敲門卻都無人應答。
鄭鳳翠帶著女兒在附近找尋旅館住下,每天都會來敲門,卻總也沒等到丈夫開門迎接她。鄭鳳翠四處向人打聽王爾琢,卻得不到半點音訊。
眼看著盤纏即將花完,在拖延下去恐怕母女二人只能沿街乞討走回湖南了,鄭鳳翠這才不得不含淚寫下了一張紙條,從門窗的縫隙塞入,告知丈夫自己遲遲等不到人,只好離開了。
為什么言出必行的王爾琢,這次食言了?而且還是放了自己妻女的鴿子?
其實這怪不得王爾琢,因為武漢的情勢也不容樂觀,迫于風聲越來越緊,王爾琢也不能長期住在這里等待妻女,只能先行離開。
等到七月初,王爾琢冒著風險化名回到武漢時,打開屋子才看見了那張妻子手書的字條,悲從心來,愧疚難當。
“兒何嘗不念著骨肉團聚,兒何嘗不戀著家庭親密……為讓千千萬萬的母親、孩子能過上好日子,為了讓白發蒼蒼的老人皆可享樂天年,兒已決意以身許國!革命不成功,立誓不回家。鳳翠娘家父母雙亡,望大人善待兒媳,見鳳翠如見兒一般。”
夜晚的燈下,王爾琢將心中的萬千思念和無盡愧疚,都付諸這短短的幾百個字,這封“托孤書”被寄往湖南老家由老父親親啟,滿是游子對家國的忠孝難兩全,滿是丈夫對妻兒的深深內疚。
根據學者考證,鄭鳳翠到達武漢和王爾琢緊急離開,相差不過數天。
而在鄭鳳翠盤纏告急,不得不離開的幾日之后,王爾琢又秘密回到了武漢,歷史給夫妻倆開了個無情的玩笑。
盛夏,武漢的汪精衛也開始清黨了,無數來不及逃離的***員,無辜慘死在***反動派刀下。
***的暴行,讓***決心武裝反抗求生存,王爾琢和周恩來一起秘密前往南昌,籌劃南昌起義。
南昌起義后,王爾琢隨著朱德指揮的部隊南下廣東,周恩來和王爾琢分別,只是二人都不知曉,這一別竟是永久。
王爾琢所在的部隊留守三河壩,得到了起義軍主力在廣東失敗的消息,不得已朱德和王爾琢等人只能去往閩贛邊界活動。
一路上,這支殘軍不斷遭遇圍追堵截和地方武裝的襲擾,越來越多傷病員掉隊失散。為了鼓舞士氣,王爾琢主動幫負傷士兵背負重物,一路上他們唱軍歌,講外國革命斗爭的故事。
總是四處轉戰,王爾琢的胡須也來不及清理,越來越長。王爾琢干脆表示,革命不成功,他就不剃須!
何長工同志笑著對王爾琢說:“你這樣,越來越像馬克思同志了!”
戰士們喜歡聽王爾琢講三國故事,聽得多了索性就管王爾琢叫“美髯公”。
后來朱德、陳毅和王爾琢率部奇襲宜章縣城,以智取勝繳獲了一千多條槍,并且把隊伍發展壯大到了千余人。很快蔣介石調集數萬人要趕盡殺絕,情勢危難之際,他們發現了在井岡山地區還有***同志活動的隊伍!
井岡山朱毛紅軍勝利會師,朱德出任紅軍軍長,***擔任黨代表,而王爾琢被任命為參謀長兼第二十八團團長。
蔣介石是不會坐視紅軍隊伍壯大的,頻頻調集重兵前來圍剿。在反圍剿作戰中,王爾琢指揮的第二十八團作戰勇猛而且以鐵腳板聞名,常常在快速的運動穿插當中,打得敵軍風聲鶴唳潰散而逃。
由于二十八團迅疾如風,很快就有了“飛兵團”的外號,而王爾琢作為團長,更是名聲在外。
就在井岡山的革命事業越發紅火的時候,奉行城市中心論的上級來了。他們要求朱毛紅軍放棄井岡山,轉而向湖南地區發展,奪取重要城市。雖然朱德和***以及王爾琢都認為萬萬不可,但又不能違背。
最終,第二十九團被帶走去攻打湖南,二十九團新成立,大部分都是湖南的農民,他們思念家鄉,自然傾向于贊成打回湖南去。朱德擔心這支部隊吃大虧,于是和王爾琢帶著二十八團策應,并且找機會勸說他們回來。
結果紅軍手頭武器粗陋,更沒有攻堅戰的豐富經驗,且二十九團成立不久,戰斗力不強,很快就被敵人擊敗。
兵敗如山倒,雖然二十八團盡力相救,但最終歸隊的二十九團士兵不過百余人。此時敵人又布下天羅地網,朱德和王爾琢商議準備率部回到井岡山。
二十八團第二營的營長袁崇全,本就是富家少爺,他從軍之初也是慷慨熱血,但不過是三分鐘熱度,紅軍中的艱苦生活他早就受夠了,于是誘騙麾下六個連隊的士兵,和他一起朝著敵人的方向進發——他想要投到降敵劉士毅部。
當時二營的四連長粟裕和趙爾陸等人發現了袁崇全的叛變意圖,巧妙帶著四個連隊悄悄脫離。很快,朱德和王爾琢就得知了袁崇全裹挾著兩個連投敵的事情。
朱德主張,派兵追擊,只要擒拿住袁崇全,其他士兵就會改變主意。作為王爾琢麾下營長的林彪,更是直言袁崇全早就心生動搖,應武力解決,然而王爾琢不希望紅軍戰士再流血了,他認為自己和戰士們關系親近,而且袁崇全又是自己的親信,甚至還是老鄉,稱有把握可以勸說他們回到革命隊伍中來。
就算袁崇全一意孤行,那些被叛徒蒙蔽的戰士們我總能帶回來吧!
1928年8月25日,王爾琢帶著部隊出發了,傍晚時分,叛逃的兩個連隊正在山上。王爾琢靠近的時候,放哨的士兵很快認出來他,沒做任何抵抗,就回到了隊伍中。就這樣,在戰士中威信極高的王爾琢來到了山坡的一座廟外。
此時袁崇全正在打麻將,王爾琢走到廟門口朝屋里喊道:“老袁、老杜,出來吧,我接你們回去!”
進門后,袁崇全帶著槍走了出來,王爾琢讓他回到革命隊伍,可袁崇全始終不同意,就這樣兩人起了爭執,誰知袁崇全突然揪住王爾琢衣領,朝著他的脖子開了幾槍。
士兵們就看到王爾琢中彈,沒有發出任何聲音就癱倒在地上一動不動了。
王爾琢可能自始至終都想不明白,自己原本波瀾壯闊的一生,竟然會在追回昔日部下時,被一直看好的部下所殺,他沒有絲毫防備。就好比蕭何月下追韓信,韓信卻突然來個回馬槍,(作為讀者和筆者,我實在難以接受。)
好在王爾琢此舉也并非徒勞,有兩個連的官兵可能念及昔日恩情,最終選擇回到革命隊伍。***對此舉曾高度評價:在當時的形勢,王爾琢的犧牲換回了兩個連,穩定了紅軍,挽救了革命!
只是在混亂的夜色中,袁崇全還是帶走了一個排,投靠了劉士毅。
叛徒的下場自然是人人得而誅之!
半個月后的1928年9月13日,紅軍攻占遂川縣城,生擒了袁崇全這個叛徒。袁崇全在戰士們憤怒地唾罵中被審判槍決,為他殘殺王爾琢參謀長的***行為償命。
金秋十月,滿山的風卷著紅葉飄零,莊嚴肅穆的會場上,紅軍戰士們為不幸犧牲的參謀長舉行追悼大會。
***的挽聯,表達了紅軍失去這樣一位優秀指戰員的無盡哀痛:
“一哭爾琢,二哭爾琢,爾琢今已矣,留卻重任誰承受?
生為階級,死為階級,階級后如何?得到勝利方始休!”
王爾琢遇害的消息傳到***的那一刻,***如鯁在喉,他一直看中王爾琢的才能,因此才在挽聯中感慨“王爾琢如今已逝,還有誰能擔當重任?”
朱德揮淚長嘆:“折我一員能將啊!”
***與朱德
在王爾琢犧牲后,一時間,***確實難找到擔當大任的人選,后來朱德才建議,將林彪提上來。
沒人知曉,這位犧牲時年僅25歲的紅軍將領,如果沒有被叛徒殘殺,人生又會是怎樣的軌跡。
要知道,25歲的他,麾下的一個營長,是共和國的元帥林彪,麾下的一個連長,是共和國的大將粟裕……。
金一南
金一南少將在編著《浴血榮光》一書時,這樣寫道:“王爾琢若不犧牲必為元帥!”
不僅如此,金一南少將稱如果王爾琢不犧牲,林彪升職并沒有這么快。
要知道在王爾琢犧牲后,***一時間找不到人替代他的位置,只有朱德兼任了該團團子,也難怪朱德難掩悲傷之情,直到1928年年底,才建議把林彪提上來。
“1928年8月25日,年僅25歲的他,犧牲在叛徒槍下時,仍是一捧長髯,飄灑胸前。”
——《浴血榮光》
王爾琢錯過了與妻女的團聚,錯過了新中國成立,失去了報答父母的機會。
正如王爾琢給父親的信中說的那樣,他是一個從不畏懼和退縮的戰士,長眠在了為千千萬萬人民謀幸福的路上。
1949年,江西崇義縣人民***自發為王爾琢立碑,蕭克上將親自為其題字。
新中國成立之初,周總理前來視察落成不久的革命歷史博物館,看著昔日一起并肩作戰的戰友,周總理眼眶濕潤。
然而當他發現,在自己的老戰友王爾琢的專欄下,竟然沒有照片。
工作人員解釋說,王爾琢烈士犧牲的早,留下的影像極少,目前博物館方面沒有能夠找到。周總理聽后,立刻囑咐工作人員,可以與檔案館等方面溝通請求協助,務必要“千方百計找到王爾琢的照片!”
2009年9月14日,王爾琢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
謹以此文紀念王爾琢烈士,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而已,今日之幸福來之不易,不忘先烈,砥礪前行。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