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紀委國家監(jiān)委網(wǎng)站慕振東
今天,是世界環(huán)境日。今年世界環(huán)境日關注生物多樣性,主題為“關愛自然,刻不容緩”。作為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我國高度重視生態(tài)文明建設,關愛自然、建設美麗中國,已成為人們的共識。不少網(wǎng)友在本網(wǎng)留言板留言,講述了他們關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體會與行動。
優(yōu)美和諧的環(huán)境,天然地為我們帶來身心愉悅和無限樂趣
吳小跳愛家鄉(xiāng):儒家講“德至禽獸”“澤及草木”“恩至于土”,說的是我們要以“仁愛”的態(tài)度地對待動物、植物和自然。民胞物與,我們本是一體。每一次我們對大自然的掠奪,都會被變本加厲地反噬。關愛自然,實則關愛的是人類自己。
牽蝸牛的勺子:沒有食肉動物,食草動物就會繁殖泛濫,草地植被就會減少,土地就會沙化……各種動植物構成的生態(tài)圈,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大環(huán)境,美在多樣,貴在平衡。人類絕不能自視為地球的主人而恣意破壞。“槍響之下,沒有贏家”,失去了生物平衡,跌落的就是人類。
近年來,浙江省武義縣堅持“生態(tài)立縣”發(fā)展戰(zhàn)略,為白鷺棲息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環(huán)境。當前白鷺進入繁殖旺季,成群的鷺鳥在正在翻耕的水田中覓食飛舞,宛如一幅生態(tài)美圖。(浙江省武義縣紀委監(jiān)委供盧宣新攝)
桐廬清風:2020年,人類永遠送別了長江白鱘。這種始于中生代白堊紀的古代魚類,進化了兩億年,走向滅絕僅用了30年。心痛的同時,我們不得不承認,關愛自然刻不容緩。
樹深時見鹿:優(yōu)美和諧的自然環(huán)境,為我們帶來身心的愉悅和無限的樂趣。“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讓我們感受清幽;“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讓我們觸摸壯麗;“流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讓我們聆聽喧鬧;“春水碧如天,畫船聽雨眠”,讓我們親近悠閑。
長沙黃宇:1866年,德國生物科學家海克爾提出了“生態(tài)”概念,以表達有機體與外界環(huán)境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的關系。這一觀點經(jīng)過100多年的發(fā)展,形成了生態(tài)哲學的范式。我們跳不出自然生態(tài),只有尊重自然、順應自然,才能存活彼此、和諧共生。
陽城晨曦:以前總覺得人類是高等動物,與病毒、細菌這些微生物的世界距離很遠。通過這次疫情,我有了重新的認識,其實無論是作為高等生物的人類還是像病毒這樣的微生物,都是平等的,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一旦自然界的平衡被破壞,小小的微生物也一樣能改變這大大的世界。
紅嘴鷗到來的每個周末,云南省昆明市東川區(qū)的很多市民都會去喂食這群可愛的小精靈。(云南省昆明市東川區(qū)紀委監(jiān)委供郭建華攝)
龍游八方:在已知的海洋最深處——馬里亞納海溝的底部,水壓高、黑暗、溫度低、含氧量低,食物資源匱乏,沒有生物在此生存,然而科研團隊卻發(fā)現(xiàn)了塑料的存在。這給我們深刻的警醒,人類恣意活動的影響超出我們想象。
自然的美好是我們留給孩子們最大的財富
姑蔑吳炅昊:從“會當凌絕頂”的雄心壯志到“江山如此多嬌”的意氣風發(fā),從“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淡定從容到“只留清氣滿乾坤”的勇毅無悔……古往今來,大自然素來是高雅精神、健康旨趣的清泉。如果子孫后代面對的是荒山沙漠、黑臭水體,還能有先人那樣的情懷和審美嗎?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自然的美好才是我們留給孩子們最大的財富。
道縣何俊宏:從兒子念幼兒園起,我就跟他一起種植花生。播種、除草、施肥、采摘等體驗式勞作,讓他感悟大自然的奇妙;通過精心呵護種子、株苗、果實,讓他接觸生命教育,懂得珍惜生命、感恩大自然。
桐君山下論劍:老家門口的燕子,今年又有一窩長成了。兒子也學會了:“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里……”童年的歌曲一代又一代的傳唱,自然的生命一代又一代的延續(xù)。真開心,因為人類對環(huán)境的保護和重視,讓我和兒子有著古老也美好的共同話題。
重慶市江津區(qū)著力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能力,正向升格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目標邁進,目前已累計放生大鯢(娃娃魚)10余條。(重慶市江津區(qū)紀委監(jiān)委供饒輝攝)
關愛自然、保護自然,我們都是行動者
清廉富陽:“船在水中走,人在畫中游”“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是我印象中的故鄉(xiāng)。曾幾何時,記憶中的它慢慢地模糊。隨著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提出,隨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踐行,往日美景再現(xiàn)眼簾。云霧繚繞之中,蟲鳥鳴叫不止;碧波蕩漾之下,魚兒歡悅游動;田間地頭,禾苗郁郁蔥蔥;村口巷尾,人們歡聲笑語。這一次,我們不會再讓這美麗的畫卷消失。
夢中不識路:建設生態(tài)文明,不僅需要制度的約束,更需要道德的感悟。我國是具有悠久生態(tài)道德文化與倫理傳統(tǒng)的國家,“天人合一”等理念就代表了中華民族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的精神境界。不要讓物欲之蔽黯淡了自然的狀態(tài),傳承老祖宗的智慧,我們會走得更遠、活得更美。
拾貝八方:保護生物多樣性最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護區(qū)。那是留給野生動物的凈土,不容侵擾。青藏鐵路在穿過可可西里、楚馬爾河、加索等自然保護區(qū)時,采取了繞避、設置通道等措施,以保護當?shù)氐囊吧鷦游铮Wo生物的多樣性。如此溫暖的細節(jié)總是涓涓入心,讓我覺得一個國家對動物的態(tài)度恰恰可以看出其文明程度。
和風暖陽:今年春天,幾只麻雀在我家窗沿下搭窩筑巢,每天早上它們像鬧鈴一樣喚我起床,傍晚時分在窗外喧鬧一番,便隱進自己的小窩。偶爾掉落的羽毛飄進窗臺,讓我驚喜萬分。我好喜歡它們,卻從不敢窺視它們。只愿這不打擾,讓我們做個長久的好鄰居。
疫情期間,我家陽臺的花盆里住下了幾位遠方的“朋友”。它們在那里繁育后代,小鳥們從破殼而出到嗷嗷待哺再到羽翼漸豐,充滿了生的希望和熱鬧。(安徽省涇縣紀委監(jiān)委供唐文珊攝)
紹基之風:打小起,父母就教育我不吃野味。長大后,我也帶動身邊人拒吃野味。不僅僅是因為野生動物本身營養(yǎng)價值并不高,而且攜帶著無數(shù)病毒與危險,單是因為它們櫛風沐雨、野外生存,就值得我們敬畏和保護。
天天見你:全叔是我的鄰居。早年間,他靠一條船、一張網(wǎng)、一只鸕鶿養(yǎng)活了一家人。現(xiàn)在他還是每天撐著船在湘江早出晚歸、蕩來蕩去,卻每次都空手而回。原來他干起了義務巡河,不僅打撈河里的垃圾,還會制止電魚、炸魚等行為。他說,以前為了生計沒少向湘江索取,現(xiàn)在是回報的時候了。“莫捕三月鯉,莫打三春鳥”,全叔說給江河留空間,就是給咱自己留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