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課本上有這么一則成語故事,名為“鑿壁偷光”。講的是西漢時期有一個名叫匡衡的少年,特別喜歡讀書。可是因為家里窮沒有蠟燭,所以晚上便無法讀書。當時他的鄰居有蠟燭,但光卻照不到他家里來。為了把光引過來,匡衡在墻上鑿了一個洞。從此,匡衡晚上就憑借“偷”來的光讀書。
后來他免費到縣里一大戶人家打工,條件是希望主人能讓他讀遍家中藏書。主人深受感動,讓匡衡隨便看,匡衡也因此成為大學問家。匡衡鑿壁偷光,堅持學習的精神讓人感動。但他長大后發生的事情,很多老師卻不愿告訴學生,這是為什么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講講匡衡長大后的故事。
匡衡雖然通過刻苦的努力使得自己博學多才,但他一開始的仕途之路并不順利。當時漢朝規定,博士弟子只要掌握“六經”中的一經,就可以通過考試做官。成績為甲科者,可以做郎中;成績為乙科者,可以做太子舍人;成績為丙科者,補為文學掌故。匡衡一連考了九次,才勉強考中丙科,成為太原郡的文學卒史。
雖然匡衡地位不高,但他對《詩經》的造詣卻很深。不僅受到當時經學家的推崇,而且還受到當時太子漢元帝的賞識。漢元帝繼位后,就提拔匡衡做了郎中。不久之后又升遷他為博士、給事中。后來漢朝發生了日蝕、地震等災禍,朝野上下人心惶惶。匡衡趁機引用詩經中的典故,勸說漢元帝“親賢臣、遠小人、廢奢靡、勤節儉”。然后他又在民間進行道德教化,弘揚禮讓仁和之風。經過匡衡的一番努力,四海歸心,漢元帝對他也很滿意。
為了表彰匡衡的功績,漢元帝提拔他為光祿大夫、太子少傅。建昭三年,丞相韋玄成病逝后,匡衡成為代丞相,封安樂侯,輔佐皇帝處理全國政事,真正是做到了位極人臣。后來漢元帝寵幸宦官石顯,不僅加重百姓賦稅,而且還讓朝內結黨營私,整個朝堂烏煙瘴氣。漢成帝繼位后,匡衡便上奏彈劾石顯,揭露他和黨羽所做的一系列壞事。
石顯被除掉后,漢朝吏治恢復了清明,但匡衡也被貶為了庶民。為什么呢?原來在匡衡收集石顯及其黨羽的罪證時,石顯等人也沒閑著。他們發現匡衡利用郡圖的失誤,非法貪污擴大了食封土地四萬多畝。匡衡被人揭發后,被漢成帝貶為了庶人。匡衡做了許多利國利民的事,到老了卻晚節不保,致使千年道行一朝喪。真是令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