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于脊椎動物門軟骨綱(Chondrichthyes)板鰓亞綱,海生,少數種類進入淡水,為一群游速快的中大型海洋魚類。、
鯊內骨骼完全由軟骨組成,常鈣化,但無任何真骨頭組織,外骨骼不很發達或退化,身體常被皮齒(質鱗),牙多樣化,具有硬肌,但膜骨則永不存在,腦顱無縫。上額由腭方軟骨組成,下額由梅氏軟骨組成。最新研究表明,鯊體內含有多種生物活性成分,如抗癌因子、角鯊烯、黏多糖等等。
有8目25科,約250~300種,我國海域約有130種。
六鰓鯊目現存種很少,但廣布于太平洋和大西洋熱帶和亞熱帶海域。結構原始。鰓孔6~7個。眼無瞬膜或瞬褶。有噴水孔。背鰭1個,無硬棘,后位,具臀鰭;胸鰭的中軸骨伸達鰭的前緣,前鰭軟骨無輻狀鰭條。脊椎分節不完全,但椎體多少鈣化,脊索部分或不縊縮。吻軟骨1個。頜兩接型,上頜以篩突和耳突接于頭骨,不與舌頜軟骨相連。卵胎生。化石見于中生代侏羅紀。
六鰓鯊
六鰓鯊是在澳大利亞珊瑚海1400米深的水下被發現的,六鰓鯊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一種鯊魚,從兩億年前的侏羅紀時代起就沒再發生什么改變。
六鰓鯊是一種大型鯊魚,可以長到18英尺(5.5米),它們有一個別的鯊魚沒有的特技,就是能短時間改變身體顏色。由于這種鯊游泳不快,它們就利用這種技能和背景混合起來,然后偷偷靠近游泳快的獵物。
六鰓鯊吃好多種動物,包括魷魚等頭足類動物、蝦蟹等甲殼動物、各種魚、以及海洋哺乳動物,除非被故意激怒,否則通常對人無危險。它們可以潛至6000英尺深(1,828.8米),夜晚追逐那些到表層進食的洄游獵物來到海洋淺層,所以它也是典型的晝夜洄游的動物。
六鰓鯊的生殖方式是卵胎生。由于它們多數時間都呆在深海,對于這個種類的鯊的習性知道得不多。
六鰓鯊
灰六鰓鯊
灰六鰓鯊是六鰓鯊屬下的一個物種,是六鰓鯊科中最大的,體長可達4.8米以上,性情兇猛。
灰六鰓鯊的牙齒灰六鰓鯊是卵胎生的,是六鰓鯊科中最多胎數的,約有22-108頭幼鯊,每頭約有70厘米長。它們一般生活於水深多於90米的地方,最深的紀錄可達1,875米。與其他的深海生物一樣,灰六鰓鯊會進行晝夜垂直遷移。灰六鰓鯊在一些特定的地區,如近不列顛哥倫比亞的虹比島、三藩市灣的蒙特里海底峽谷及挪威的峽灣口,我國常見于臺灣基隆。一般會在水深30米的地方出沒。
具日夜垂直分布,白天棲于底層,晚上至上層覓食。主要以其它小型鮫類、小型硬骨魚類、甲殼類及烏賊等為食。卵胎生,胎兒在母體內生長可達650毫米,一胎可產下約22-108尾幼鯊,剛出生之幼鯊體長可達60-70公分。體長2米時性成熟。分布于熱帶和溫帶海域。
灰六鰓鯊
皺鰓鯊
皺鰓鯊,皺鰓鯊科皺鰓鯊屬的一種鯊魚。皺鰓鯊又名擬鰻鮫,是鯊魚中最原始的一種,無亞種分化,有“活化石”之稱。身體兩側有六條鰓裂,鰓間隔延長而褶皺,且相互覆蓋,所以命名為皺鰓鯊。
皺鰓鯊鰓裂之所以比其他鯊魚多,很可能是因為他們大多棲息于深海環境,而深海環境的氧氣濃度比較低,因此需要比較多的鰓裂來進行氣體交換。
皺鰓鯊多棲息于深海,分布范圍幾乎遍及全世界但是十分零散。皺鰓鯊妊娠期長且繁殖和生產率低,種群數量十分稀少。其本身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已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皺鰓鯊以魚類和其他鯊魚為食,其下頜開合靈活,能夠將獵物整個吞下。
皺鰓鯊
皺鰓鯊
哈那鯊屬
哈那鯊是有7個鰓的鯊魚,有多個牙尖齒,齒的下部和有由一個主要牙尖和3~8個從中央向外的小牙尖組成。主要牙尖的前面是一系列很小的小牙尖。根為長方形并為扁平的。上層齒卻更小狹窄。哈那鯊生活在涼爽的淺海中。
哈那鯊屬,是六鰓鯊目六鰓鯊科的一屬魚類。比一般鯊魚多兩個鰓裂,卵胎生,成熟時體型較大。
扁頭哈那鯊
扁頭哈那鯊是六鰓鯊科哈那鯊屬的動物。雄性體長150至180厘米,雌性體長192至208厘米。身體為長梭形,頭部寬扁,吻寬圓,眼長圓形,無瞬膜。上下頜牙側扁;上頜無正中牙,每側有6個牙,細長外斜;下頜有1個正中牙,每側也有6個牙,寬扁呈梳狀。頭側有鰓孔7個,后2個較小。背鰭1個,起點與腹鰭后端相對。尾鰭長,上尾葉窄,下尾葉寬。體為灰褐色,有不規則的黑色斑點。腹部、腹鰭和臀鰭淺褐色。
活動跟潮汐周期有關,游泳遲緩,性情兇猛,會成群獵食,伏擊獵物,捕食鯊魚、鰩、海豚、海豹、硬骨魚類和哺乳動物的腐肉。分布范圍廣,全球大部分溫帶沿海海域都有出現,中國主要分布于黃海及東海一帶。
扁頭哈那鯊
扁頭哈那鯊
七鰓鯊屬
七鰓鯊屬,是六鰓鯊目六鰓鯊科的一個屬,是一個較為古老的物種,結構保持了原始性,卵胎生的海洋鯊魚。七鰓鯊屬是六鰓鯊科的一個屬,結構原始。鰓孔6-7個,眼無瞬膜后瞬褶,有噴水孔。背鰭一個,無硬棘,后位,具臀鰭;胸鰭的中軸骨伸達鰭的前緣。前鰭軟骨無輻狀鰭條。卵胎生。化石見于中生代侏羅紀。
尖吻七鰓鯊
尖吻七鰓鯊,六鰓鯊科七鰓鯊屬的一種鯊魚。身體呈灰色、橄欖色或暗褐色。幼鯊的鰭尖呈深色。體型勻稱且尾部細而長,因有六腮簡稱“六鰓鯊”或“七鰓鯊”而得名。食硬骨魚和烏賊等。卵胎生,每產9~20仔。最長約137cm,雄成魚長約85cm,雌成魚長89-93cm。
國內分布于南海、東海、黃海;國外分布于大西洋、地中海、西南太平洋(新南威爾士,維多利亞)、東南太平洋(智利)、西北太平洋(日本,中國)。
底棲深水大型鯊,常在水深27~270m處,可下至1000m處,有時在近岸淺水。
尖吻七鰓鯊個體不小,最大可達到2米以上,在魚類中屬大個子了;然而,它性情溫和,從不與同類爭執。它為“人”樸素,從***鮮艷或帶花斑的“衣服”來炫耀自己。
尖吻七鰓鯊
鼠鯊目鼠鯊目又稱鯖鯊目,是側孔總目中最大的一個目。該目有7科,其物種鰓孔5對,背鰭2個,無棘,具臀鰭。
鰓孔5對,背鰭2個,無棘,具臀鰭。眼無瞬膜或瞬褶。椎體具輻射狀鈣化區,4個不鈣化區無鈣化輻條侵入。頜舌接型,上頜僅以韌帶連于頭骨。兩頜前后方牙齒同形。
劍吻鯊科
劍吻鯊
劍吻鯊,有時也被稱為歐氏尖吻鮫,這實在是一種非常奇特的深海物種。這種鯊魚顏色是粉紅偏白色的,翅膀顯出藍色,擁有富彈性的皮膚。它是鯊魚中最稀有的種類之一,沒有人理解它為什么會長成這幅樣子,它長長的鼻子對它捕食獵物根本就是一個障礙,但或許它可以幫助探測獵物的存在。
劍吻鯊有一扁長的吻,鋒利及錐狀的牙齒,非常適合來捕捉魚類或撕開獵物。
棲所生態:這是生態習性所知有限的一種底棲性大型鯊魚。大部分的記錄顯示其棲息于大陸斜坡約270-960公尺深的海域,但亦曾被發現于深達1300米深處。最大體長可達385厘米。
巨口鯊科
巨口鯊科
巨口鯊
巨口鯊:全世界計1屬1種。體長4-5.5米,體重最重可達1噸(1215千克)。頭大嘴大,細牙成須狀,和姥鯊科及鯨鯊科的鯊魚一樣,以過濾浮游生物為食物;口附近有發光器,可能用來吸引獵物。尾長,但和長尾鯊科不同,上半葉上翹得較不明顯。體色呈棕黑色,腹部偏白色。有別于鼠鯊目的其他種類,巨口鯊的吻部較圓潤且不明顯。
分布在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棲息深度約5至1000米之間,以深海居多,故很少被捕獲。巨口鯊在1976年被美國海軍第一次發現,從那之后,只出現過60次,可謂十分罕見。
巨口鯊
巨口鯊
錐齒鯊科
錐齒鯊科(Carchariidae):鼠鯊目的一科。僅1屬約6種。體長一般2~3米。大者6米。卵胎生。分布于西大西洋、北大西洋、地中海、西南大西洋和印度洋。中國產2種,性兇猛。
沙虎鯊
沙虎鯊,錐齒鯊科錐齒鯊屬的一種鯊魚。體長,全長3-3.4米,體重,95-110公斤。又名戟齒砂鮫、戟齒錐齒鯊,是一種生活在海岸海域的大型鯊魚。現正分布在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不同的地方。沙虎鯊的外表兇猛,但它們往往很溫順,除非受到挑釁,否則它并不帶有攻擊性。食物主要有硬骨魚(包括大海鱸)、其他鯊魚及魚、魷魚、蟹及龍蝦。
沙虎鯊
沙虎鯊
鼠鯊科
尖吻鯖鯊
尖吻鯖鯊,又名灰鯖鯊,是鯖鯊科鯖鯊屬的一種鯊魚。四種恒溫鯊魚之一,完全成長可達3-4米長,最重的達至800公斤,背部呈青色,復部則呈白色。分布在溫帶及熱帶的離岸海域。他們是遠洋的物種,出沒于海面至水深150米處。他們很少會在水溫低于16℃的地方出現。尖吻鯖鯊的速度紀錄為每小時50公里,它們可以躍起達9米高。
尖吻鯖鯊主要以硬骨魚為食,包括鯖魚、鮪魚、鰹魚及劍魚,但亦會吃其他鯊魚、鼠海豚科及海龜。
尖吻鯖鯊
尖吻鯖鯊
噬人鯊屬
噬人鯊屬,,是鼠鯊目鯖鯊科的一屬鯊魚。它們是鯊魚中最兇暴的,身長12米有余,血盆大口中長著鋸齒一樣的牙齒。大白鯊最早出現于中新世,是唯一現存的噬人鯊屬的成員。
它們速度極快,經常追殺海獅、海豹、鱘魚、金槍魚等大型海獸和魚類。大的噬人鯊饑餓的時候甚至襲擊漁船和吃人。噬人鯊嗅覺十分靈敏,尤其是對血腥味。落水人一旦流血,附近的噬人鯊就會成群而至,結果可想而知,并不是所有的鯊魚都吃人,吃人的鯊魚只有少數幾種。廣布各熱帶和亞熱帶海區,中國見于南海和東海。
噬人鯊(大白鯊)噬人鯊亦稱食人鯊。為鼠鯊科噬人鯊屬的大型兇猛鯊類。廣泛分布于熱帶、亞熱帶和溫帶海洋。是掠食動物中體型最大者,也是對人類三大危險鯊魚之一,襲人事件一般多發生在淺水沙灘。模式種產地為地中海和大西洋。
大白鯊,又稱噬人鯊,是最大的食肉魚類,身長可達6.5米,體重3200公斤,尾呈新月形,牙大且有鋸齒緣,呈三角形,牙長10厘米,大型進攻性鯊魚。但正因為其特別巨大型,可以認為已經是食物鏈最終極獵食者,即最高級消費者。
大白鯊分布于各大洋熱帶及溫帶區,一般生活在***洋區,但常會進入內陸水域。它們最喜捕食海豹、海獅,偶爾也會吃海豚、鯨魚尸體。
大白鯊最早出現于中新世,是唯一現存的噬人鯊屬的成員。因此其生存非常困難,可以說每一只大白鯊的存在都是生命進化的奇跡,恰如白堊紀的恐龍一樣。由于大白鯊的數量正不斷減少,瀕臨滅絕,故大白鯊現已被列為世界保護品種,禁止獵殺。
大白鯊
大白鯊
虎鯊目虎鯊目,軟骨魚綱板鰓亞綱的一目。包括現存的九種比較小的,生活于熱帶及亞熱帶海底的鯊魚。這些鯊魚的長度在50-150厘米之間。
是一類中小型鯊,長可達1.5米,體粗大而短,頭高近方形。吻短鈍,眼小,橢圓形,上側位。鼻孔具鼻口溝。
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各熱帶與溫帶海區。中國現有寬紋虎鯊和狹紋虎鯊2種。
寬紋虎鯊
寬紋虎鯊,亦稱日本異齒鯊,中小型鯊魚,喜棲于大陸架的邊緣6~37米的海域,常出沒于巖石及遍布海藻的海底。可以用雙鰭在海底“行走”。體黃褐色,具深褐色寬橫紋,在頭后寬狹交疊。分布于黃海及東海。日本、朝鮮沿海也有分布。化石見于侏羅紀。
寬紋虎鯊
佛氏虎鯊
佛氏虎鯊,俗名角鯊,分布于東太平洋區,包括加利福尼亞州中部至墨西哥的加利福尼亞灣,肉食性,吃魚類和底棲的無脊椎動物,尤其是海膽、螃蟹等。
佛氏虎鯊
佛氏虎鯊
眶崤虎鯊
眶崤虎鯊是虎鯊屬的一種,分布于澳大利亞東部的大陸架。主要以海膽為食,卵生。最大體長可達1.5米,眼部上方有較高的隆起,身上有暗黑色條紋。
眶崤虎鯊
真鯊目真鯊目是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軟骨魚綱的1目。真鯊亞目有1科,24屬近100種,中國現有11屬30余種。
眼小,圓形,少數橢圓形。噴水孔細小或消失。鼻孔狹小,距口頗遠。口寬大,單齒頭型,少數三齒頭型。背鰭2個,無硬棘。尾椎軸上翹,尾鰭寬大,下葉前部三角形突出。卵胎生或胎生。
雙髻鯊
雙髻鯊又稱錘頭鯊,是鯊綱、雙髻鯊科魚類的統稱。雙髻鯊以其頭部的形狀而得名。雙髻鯊的頭部有左右兩個突起。每個突起上各有一只眼睛和一個鼻孔。兩只眼睛相距1米。最近的一項研究證實,眼睛的分布對它觀察周圍情況非常有利。雙髻鯊不僅像人類一樣擁有雙眼視力(兩只眼睛的視野重疊在一起),而且它通過來回搖擺腦袋,可以看到周圍360度范圍內發生的情況。
2018年9月,美國一支聯合研究團隊發現,有一種窄頭雙髻鯊不僅吃肉,也以海草為食。
熱、溫帶海洋。
雙髻鯊
雙髻鯊
?
角鯊目角鯊目,軟骨魚綱板鰓亞綱的一目。有3科21屬87種。背鰭2個,硬棘有或無;臀鰭消失。鰓孔5個,椎體環型或多環型。吻軟骨1個。主要分布于世界各溫水、冷水海區或深海。
角鯊科。體長1米以上。鰓孔5個,吻短或中長,眼側位。鼻孔距口頗遠。背鰭2個,各具1硬棘;胸鰭位于最后一鰓孔后面。牙單齒頭或多齒頭型。化石見于白堊紀。有10余屬約71種,中國現有8屬4種,常見有白斑角鯊,長吻角鯊,短吻角鯊。角鯊主要棲息在沿岸區域,主食小型魚類,也食軟體動物、甲殼類及環節動物和水母等。卵胎生,卵大、卵黃管粗短,不與母體子宮壁相連。肉質鮮美,產量大,主要供鮮食,肝臟含油量頗高,較大個體的鰭可制成魚翅。
白斑角鯊
白斑角鯊,,角鯊科角鯊屬的一種魚類。白斑角鯊又名棘角鯊或薩氏角鯊,是一種很著名的角鯊屬成員,分布世界上大部份的淺水及海面海域,尤其是在溫帶的水域。它們的特征是在兩個背鰭上都有鰭棘,且沒有臀鰭。
體細而延長。頭平扁而長,頭寬比頭高為大,頭長約為全長的1/5。尾細長,比頭和軀干短許多,尾基上方具一凹洼,尾柄下側自第二背鰭基底后端下方起至尾基稍后止有1縱行突起。
白斑角鯊生活在西大西洋、東大西洋,西太平洋和東太平洋,以及地中海和黑海,沿海岸線分布。白斑角鯊淺水及海面海域,尤其是在溫帶的水域,水深大約50-149米,適宜溫度7-15攝氏度。群居,群族達數百至數千條。群族一般會由差不多體型及性別所組成。它們以硬骨魚、細少的鯊魚及多種無脊椎動物為食物。它們亦是其他大型魚類、其他鯊魚及水中的哺乳動物的獵物。
白斑角鯊
長吻角鯊
長吻角鯊,又名豐胴棘鮫,是角鯊科角鯊屬下的一種鯊魚,分布在北緯45°至南緯55°熱帶及亞熱帶海洋的大陸棚、島基臺及大陸坡上,水深至950米處。它們一般可長達75厘米。
長吻角鯊是大型的角鯊屬,吻長及起角,口細,只有約吻部的一半長度。它們身體一般都沒有斑點,背部呈珍珠灰色,腹部呈白色。第一背鰭鰭棘是在胸鰭之上,鰭有白邊。它們以硬骨魚,如鱈魚、狗魚、海鰻、燈籠魚、頭足綱及甲殼類為食物。
它們是卵胎生的,每胎約有4-9條幼鯊。
長吻角鯊
短吻角鯊
短吻角鯊,,角鯊科角鯊屬的一種鯊魚。體細而延長。頭平扁,尾細長,吻短而圓鈍,背視近弧形。眼長橢圓形,前端圓,后端尖而具一缺刻,口寬,近于橫列,背面暗褐色,腹面淡褐色,背鰭端部暗褐色,胸鰭和腹鰭后緣淺色。
主要棲息在沿岸區域,主食小型魚類,也食軟體動物、甲殼類及環節動物和水母等。卵胎生,卵大、卵黃管粗短,不與母體子宮壁相連。
短吻角鯊
鎧鯊科。通常第一背鰭或第二背鰭無棘或隱藏,上頜牙細圓錐形,下頜牙寬,呈葉狀,彼此相疊、邊緣光滑或有細鋸齒。主要產于深海。有8屬約12種。中國有鎧鯊和寬尾小角鯊產于臺灣;唇達摩鯊產于南海。
鎧鯊
鎧鯊,鎧鯊科鎧鯊屬的一種魚類。本魚分布于西大西洋:從新英格蘭喬治亞淺灘至墨西哥灣北部。東大西洋:包括冰島、蘇格蘭與愛爾蘭的大西洋斜坡到摩洛哥、地中海西部、馬德拉群島到喀麥隆。
吻短,寬圓錐形。唇厚有褶紋。上下頜齒異形,上頜齒細窄,鉤狀;下頜齒大,寬葉狀,齒冠三角形,具細鋸齒緣。兩背鰭均無棘。第二背鰭稍大于第一背鰭。胸鰭短,后緣廣圓。尾鰭下時缺刻發達。盾鱗低平,單棘突。體灰黑或黑褐。食用魚,魚肝可制成魚肝油。其肝油中的角鯊烯提取物的重要提供來源之一。
鎧鯊
棘鯊科。2背鰭均無棘。上、下凳牙同型,均個數齒尖。只有棘鯊屬1屬,2種。棘鯊,臺灣有記錄,大西洋東北、地中海、日本、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均有分布。
鋸鯊目鋸鯊目僅1科1屬約13種。體平扁;吻很短而寬;胸鰭寬大并向頭側延伸游離如袍袖,舊稱袖鮫,西方俗稱天使魚或僧魚;眼上位;口寬大,亞前位;牙上、下頜同型,細長單齒頭型;鼻孔前位;鰓孔5個,寬大,延伸至腹面;背鰭2個,無硬棘。廣泛分布于熱帶及溫帶的大西洋、地中海和太平洋,非洲南部東岸也有分布。我國有4種。為黃海和東海次要經濟魚類,在黃海產量較大,為漁業捕撈對象之一。東海產量較少,為底曳網兼捕魚類。
六鰓鋸鯊屬
六鰓鋸鯊屬是鋸鯊目鋸鯊科下的一個屬。鰓孔6個,只1種,分布于非洲南部東南岸。
六鰓鋸鯊
六鰓鋸鯊屬具有六個鰓裂,其他種類和普通鯊魚一樣,只具有五個鰓裂。
由于內嵌牙齒的鋸形嘴(稱為吻),這些鋸鯊成為最與眾不同的鯊魚之一。這一奇特的進化非常有效,這些鯊魚用它在沙質或泥質的海底尋找食物,然后用它們的鋸形嘴猛擊將獵物打暈。六鰓鋸鯊是僅有的一種從樂鱶分離出來并具有六個鰓的鯊魚,而不是一般的五鰓或七鰓。某些種類的鋸鯊具有很高的食用價值,特別是在日本。
分布:南部非洲東南部海岸以外的西印度洋。其它的鋸鯊品種在西大西洋和西太平洋都有發現。食物:硬骨魚、小蝦、魷魚。繁殖方式:卵胎生。
六鰓鋸鯊
長吻鋸鯊
長吻鋸鯊,鋸鯊科鋸鯊屬的一種鯊魚。長吻鋸鯊的吻突出成一長板,兩側有尖銳的齒,用以攻擊獵物,類似鋸,板中央有兩條肉質觸須,以探測獵物。一般生活在海底40米處,以底棲生物和魚為食物,分布在從南非到日本的廣大海域。
長吻鋸鯊
扁鯊目扁鯊目是軟骨魚綱的1目,本目僅1科扁鯊科,1屬扁鯊屬約13種。體平扁;吻很短而寬;胸鰭寬大并向頭側延伸游離如袍袖,因而舊稱袖鮫,西方俗稱天使魚或僧魚;眼上位;口寬大,亞前位;牙上、下頜同型,細長單齒頭型;鼻孔前位;鰓孔5個,寬大,延伸至腹面;背鰭2個,無硬棘。
廣泛分布于熱帶及溫帶的大西洋、地中海和太平洋,非洲南部東岸也有分布。
扁鯊
扁鯊,是扁鯊科下的一種鯊魚,扁鯊的外形與常見的鯊不同,它的身體平扁,很像一把琵琶,故也有人稱其為琵琶鯊。
曾一度廣布在大西洋東北部的海岸水域。它們的身體扁平,胸鰭及臀鰭也很闊,可以將自己偽裝成為海床的一部份。它們的特征是有圓錐狀的觸須,背上沒有刺及呈灰色或褐色,有一些深淺色的斑紋。它們可以長達2.4米。
扁鯊平常不喜歡活動,披一身近似于環境的顏色,潛伏在海底,以逸待勞捕捉食物。可一旦受到驚嚇,則可借助其寬大的胸鰭既可“飛”又可“滑翔”,尤其是“起跑”速度非常驚人。扁鯊是夜間活動的,會將自己隱藏在沉積中埋伏獵物。它們主要吃底棲區的硬骨魚、鰩科及無脊椎動物。扁鯊早至古希臘時就已經被漁獵作為食物,并被當作安康魚賣到歐洲。
自20世紀以來,頻繁的漁業令它們的數量大減,現已從北部滅絕。余下的群落也因繁殖率低而面臨威脅。國際自然保護聯盟故此將它們列為極危。
扁鯊
扁鯊
須鯊目須鯊目,亦作須鮫目,其下再分成兩個亞目,即喉須鮫亞目和須鮫亞目。
鉸口鯊
護士鯊,中文名為:鉸口鯊,隸屬于須鯊目,鉸口鯊科,鉸口鯊屬。鉸口鯊科全世界有3屬3種。體長3米,體重可至100公斤左右。白天在海底或巖洞內休息,夜間捕食。通常以吸食的方式捕捉魚類、甲殼類和軟體動物。嗅覺靈敏。卵胎生。沿美洲和西部非洲的大西洋和太平洋沿岸熱帶和亞熱帶海區偶爾可見,在加勒比海地區最為普遍。
鉸口鯊外形憨態可掬、性情溫順,是中大型水族館中常見的鯊魚品種之一。
鉸口鯊小群活動,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夜間生物,白天通常躺在沙質海底或躲進洞里休息,夜間出來捕食。偶爾它們會使用強壯的胸鰭拖著自己沿海床行進,當然通常都是以傳統的方式游動。它們性情溫順,不會主動攻擊人類。通常以吸食的方式捕捉魚類(包括黃貂魚)、甲殼類和軟體動物,也會吃些藻類植物。嗅覺靈敏。
鉸口鯊
鉸口鯊
須鯊科
日本須鯊
斑鰭鯊科
橙黃鯊
橙黃鯊,為橙黃鯊科橙黃鯊屬的魚類。長度可達34厘米,繁殖是卵生。分布于菲律賓呂宋北部以及廣東沿海和海南島、南海等海域,朝鮮。一般生活于亞熱帶近海較深區域,180-190米深度。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中國。是體形最小的鯊魚。
鯨鯊科
僅1屬1種,即鯨鯊Rhincodontypus。身體龐大,全長可達2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魚類。體表散布淡色斑點與縱橫交錯的淡色帶,有如棋盤。鼻孔位于上唇的兩側,出現于口內。牙多而細小,排成多行。鰓裂5對,鰓裂基大,幾乎達身體的背緣與腹緣,最后1對鰓裂位于胸鰭基部的前方。背鰭2個,無棘,第1背鰭位在腹鰭前方,有臀鰭。尾柄具側棱,尾鰭呈新月形,下葉短于上葉。如鯨鯊,有二背鰭,大小不同,胸鰭大,位于第三對鰓裂下,腹鰭小,尾鰭叉型,口寬,端位,鰓耙如海綿狀。食大量浮游生物和小型魚類。屬大洋性魚類。每年五、六月洄游到我國北部灣。廣布于各熱帶和溫帶海區,我國各海區夏、秋季節都有分布。性情溫和。由于大量捕殺,數量銳減。
鯨鯊科
僅1屬1種,即鯨鯊。身體龐大,全長可達2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魚類。
鯨鯊鯨鯊,鯨鯊科鯨鯊屬的鯊魚。鯨鯊僅1科1屬1種。身體龐大,全長可達2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魚類。體表散布淡色斑點與縱橫交錯的淡色帶,有如棋盤。鼻孔位于上唇的兩側,出現于口內。牙多而細小,排成多行。鰓裂5對,鰓裂基大,幾乎達身體的背緣與腹緣,最后1對鰓裂位于胸鰭基部的前方。背鰭2個,無棘,第1背鰭位在腹鰭前方,有臀鰭。尾柄具側棱,尾鰭呈新月形,下葉短于上葉。如鯨鯊,有二背鰭,大小不同,胸鰭大,位于第三對鰓裂下,腹鰭小,尾鰭叉型,口寬,端位,鰓耙如海綿狀。
屬大洋性魚類。食大量浮游生物和小型魚類。主要分布于各熱帶和溫帶海區,中國各海區夏、秋季節都有分布。性情溫和。由于大量捕殺,數量銳減。
鯨鯊
鯨鯊
豹紋鯊科
僅1屬1種,即豹紋鯊Stegostomafasciatum。體干圓柱狀,尾部側扁;體側具明顯之隆嵴。頭圓錐形,稍縱扁;頭側不具皮褶。
豹紋鯊,又稱大尾虎鮫。是豹紋鯊科又稱虎鮫科(軟骨魚綱板鰓亞綱須鯊目的其中一科)僅有的1屬(豹紋鯊屬)1種。多分布于太平洋西部熱帶海域,大堡礁、印度洋西北部海域及我國東海、南海。生性羞怯,行動緩慢,肉食性,以底棲無脊椎動物及小魚為食,卵生。
它們性情溫順,喜歡在夜間活動,可自由穿梭在珊瑚礁穴中。常單獨生活,無襲擊人類記錄,很難飼養。在水族館中是珍惜名貴的觀賞鯊魚。
豹紋鯊
豹紋鯊?
巨齒鯊巨齒鯊,在希臘語中的意思是“大牙齒”。這種鯊魚平均14米長、40噸重。已發現的巨齒鯊的部分椎骨化石與大白鯊相比大很多,推測它可能超過20米,重達70噸,但至今沒有發現完整的脊椎骨骼化石證明其推測。巨齒鯊也許是地球歷史上已發現的咬合力最強的生物,最大咬合力推測為20噸,其口腔撕咬力量超過了霸王龍,可以很輕松咬碎鯨魚的肋骨。它是有史以來最大的掠食者之一,同時也是最大的魚類。生活在1500萬年前的晚漸新世到260萬年前的早更新世,是其生存年代的海洋頂級掠食者。它們被很多古生物學家譽為地球史上最強悍的生物。
巨齒鯊
圖片和內容來自互聯網,如有疑問,歡迎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