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是當今控制各種感染的有效藥物,是最為常用的藥物類別之一,已經使用的有近百種,使用過程中一定要特別警惕它們最常見的不良反應!
β-內酰胺類抗生素的不良反應
1青霉素類
青霉素類是通過抑制菌體細胞壁的合成而發揮殺菌作用。因人體細胞無細胞壁,青霉素對其幾乎無影響。又因青霉素抗菌譜很廣,所以深受患者歡迎,成為臨床最常用的抗生素之一。但由于近年來大劑量、高濃度使用青霉素現象增多,其不良反應屢次發生。青霉素常見的不良反應有:
1.過敏反應:包括蕁麻疹等各類皮疹、白細胞減少、間質性腎炎、哮喘發作和血清病型反應等。
2.毒性反應:靜脈滴注大劑量本品或鞘內給藥時,可因腦脊液濃度過高導致抽搐、肌肉陣攣、昏迷及嚴重精神癥狀等。
3.赫氏反應和治療矛盾:用青霉素治療梅毒等疾病時可由于病原體死亡致癥狀加劇,稱赫氏反應。治療矛盾也見于梅毒患者,系治療梅毒病灶消失過快,而組織修補相對較慢或病灶部位纖維組織收縮,妨礙器官功能所致。
4.二重感染:可出現耐青霉素金葡菌、革蘭陰性桿菌或念珠菌等二重感染。
5.心力衰竭:應用大劑量青霉素鈉可因攝入大量鈉鹽而導致心力衰竭。
2頭孢菌素類
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又稱先鋒霉素,是一類廣譜半合成,β-內酰胺類抗生素。目前,已有四代產品,應用十分廣泛。臨床發現,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存在以下幾種常見不良反應:
1.過敏反應:頭孢菌素類藥物可致皮疹、蕁麻疹、哮喘、藥物熱、血清病樣反應、血管神經性水腫、過敏性休克等不良反應。頭孢菌素的過敏性休克類似青霉素休克反應。兩類藥物間呈現不完全的交叉過敏反應。因此,對青霉素過敏及過敏體質者應慎用,有的產品在說明書中規定用前皮試,應參照執行。
2.胃腸道反應和菌群失調:多數頭孢菌素可致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等反應。頭孢菌素類藥物對腸道菌群有較強的抑***用,長期或大劑量使用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可致菌群失調,引起維生素B族和K缺乏。另外,也可引起二重感染,如偽膜性腸炎、念珠菌感染等,尤以第二、三代頭孢菌素為甚。
3.肝毒性:多數頭孢菌素大劑量應用可導致氨基轉移酶、堿性磷酸酯酶、血膽紅素等值的升高。
4.造血系統毒性:頭孢菌素偶可致紅細胞或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嗜酸性細胞增多等。
5.腎損害:絕大多數的頭孢菌素由腎排泄,以第一、二代頭孢為多見,偶可致血液尿素氨、血肌酐值升高、少尿、蛋白尿等。其中頭孢噻啶的腎損害作用最顯著。頭孢菌素與高效利尿藥或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合用,腎損害顯著增強。
6.凝血功能障礙:由于頭孢菌素抗生素都能抑制腸道菌群產生維生素K,使凝血機制發生障礙,因此具有潛在的致出血危險。凝血功能障礙的發生與頭孢菌素抗生素藥物的用量大小,療程長短直接有關。
7.“雙硫侖”樣反應:與乙醇聯用產生“雙硫侖”(戒酒硫)樣反應,抑制乙醛脫氫酶,使飲酒者體內乙醛蓄積。當與乙醇聯合應用時(喝酒或者接觸酒精等),也可引起體內乙醛蓄積而呈“醉酒狀”。
喹諾酮類
喹諾酮類屬合成類抗生素,主要包括諾氟沙星、環丙沙星、氧氟沙星、依諾沙星、氟羅沙星、培氟沙星、加替沙星、洛美沙星等。此類抗生素具有抗菌譜較廣、高效、使用方便及不良反應少等特點。其作用機制是抑制細菌核酸的合成,此點與其他抗生素顯著不同,不會與其他抗菌素形成交叉耐藥性,對其他抗菌素產生的耐藥菌株仍然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
因此,喹諾酮類抗生素已成為目前臨床上開發和應用最為廣泛的一類藥物,主要用于泌尿生殖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感染性疾病的治療。
1.胃腸道反應:在喹諾酮類抗生素的不良反應中,以胃腸道反應最為常見。大約有3%~5%的患者在服用該類藥后會出現食欲不振、上腹部隱痛、惡心、嘔吐、腹瀉或便秘等胃腸道癥狀。最近幾年,隨著第三代喹諾酮類抗生素的問世與劑型的改革,其胃腸道反應的發生率已有所降低,即使發生,癥狀也較輕微。因此,只要遵醫囑服用,并注意在飯前服藥,服藥后及時進餐,絕大多數患者可以避免這一不良反應的出現。
2.中樞神經系統反應:臨床統計顯示,在服用第三代喹諾酮類藥物依諾沙星(氟啶酸)的患者中,約有2%的人會出現嗜睡、頭痛、頭暈及肢體麻木等輕微癥狀。引起中樞神經系統的這些反應主要與服藥劑量過大、服藥時間過長有關。這是由于喹諾酮類藥物可透過血腦屏障,如果一次使用劑量過大或服藥時間過長,透過血腦屏障的藥物量就會增大,從而可影響大腦邊緣系統的功能,會導致患者出現神經系統癥狀。所以,在服用喹諾酮類藥物時,一定要嚴格控制藥量,不可隨意增加用量和服藥次數。同時應注意用藥的持續時間,一般使用喹諾酮類藥物應控制在5~7天左右。如果服藥期間出現了上述癥狀,就要及時減少劑量,必要時可停藥或在醫生的指導下調整用藥。
3.一般性過敏反應:在服用喹諾酮類抗生素時,還有極個別的患者會出現皮疹、藥物熱及蕁麻疹等一般性過敏表現。與其他抗生素相比,此類藥物的過敏反應發生率較低,且不會引起如過敏性休克等嚴重的過敏癥狀。只須立即停藥,并適當服用抗過敏藥物如西替利嗪,或外用止癢劑即可。必要時可在醫生的指導下加用糖皮質激素類藥。這樣,可很快緩解癥狀,消除皮疹、蕁麻疹等過敏反應。
4.光敏性皮炎:氟羅沙星,洛美沙星多見,屬藥物變態反應,常在用藥后7~10天出現。
5.血糖異常:主要是加替沙星。包括癥狀性低血糖和高血糖癥。嚴重血糖異常的,包括高滲性非酮癥高血糖昏迷、糖尿病酮癥酸中毒、低血糖昏迷、痙攣和精神狀態改變(包括意識喪失)。雖然可能致死,但是如果得到適當處理,這些事件大多是可逆的。
大環內酯類
包括紅霉素、羅紅霉素、琥乙紅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交沙霉素等。
以紅霉素為代表的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從1952年就開始使用,一直是這類藥物的首選藥。之后,類似的品種相繼上市,其毒副作用也較低,短期使用很少由于毒性反應而需要停止服藥的情況。不過,大環內酯類口服藥,開始大多數以游離堿的形式直接供口服使用,吸收率不高,易被胃酸破壞。
現在部分品種通過酯化克服了以往的缺點,又產生了其他的不足,如琥乙紅霉素、乙酰麥迪霉素、阿奇霉素等,雖然提高了吸收率,避免被胃酸破壞,但是對肝臟的毒害卻明顯增加,羅紅霉素、阿奇霉素的毒副作用已被逐漸認識。
此類抗生素的主要不良反應有:
1.對肝臟的毒害:在正常劑量時,對肝臟的毒害較小,長期大量應用可引起膽汁郁積,肝酶升高等,一般停藥后可恢復。但經酯化后的這類藥(如羅紅霉素、琥乙紅霉素、阿奇霉素等)對肝臟的毒性更大,應短期減量使用,肝功能不全者慎用。
2.對前庭系統的影響:靜脈給藥時可發生耳鳴、聽覺障礙等,停藥或減量后可恢復。
3.過敏反應:主要表現為藥熱、藥疹、蕁麻疹等,反應嚴重時應停藥。
4.胃腸道反應:部分藥物可引起腹痛、腹瀉、惡心等,停藥后可恢復。
5.局部***:注射給藥可引起局部***,故本類藥物不宜用于肌肉注射。靜脈滴注可引起靜脈炎,故滴注液應稀釋至0.1%以下,滴入速度不宜過快。
6.抑制茶堿代謝:本類藥物可抑制茶堿的正常代謝,故不宜和氨茶堿類藥聯合用藥,以防茶堿濃度異常升高而引起中毒,甚至死亡。必須使用時應到醫院進行茶堿濃度監測,以防意外。
7.部分藥品易透過胎盤:如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等。因此,孕婦和哺乳婦女均需慎用,必要時暫停哺乳。
四環素類抗生素
1.消化道反應。
2.肝損害。
3.腎損害。
4.影響牙齒及骨骼的發育,故孕婦、哺乳期婦女及8歲以下小兒禁用。
5.有局部***,故不可肌注,靜滴宜充分稀釋。
6.有過敏反應。
7.使用時間稍長,易致腸道菌群失調。
氨基糖苷類藥物
包括鏈霉素、慶大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等。
1.神經肌肉阻滯:氨基糖苷類藥物產生神經肌肉阻滯的機制是由于藥物抑制突觸前的乙酰膽堿(Ach)釋放與阻斷突觸后的Ach受體所致。這一現象雖然少見,但危險性較大。臨床表現為手足麻木、舌顫,甚至全身抽搐,有時很難與腦膜炎驚厥相區別。氨基糖苷類與肌肉松弛藥安定等合用可加重反應,此類藥物不宜靜脈推注。
2.腎毒性:對新生兒、早產兒、老年人危害最大。鏈霉素、慶大霉素等氨基糖苷類抗生素主要是損害近曲腎小管上皮細胞,一般不影響腎小球。
3.耳毒性:主要是慶大霉素。該藥物對第Ⅷ對腦神經選擇性損害部位不同,臨床表現也不同。可分為:
(1)耳蝸神經損害:出現耳脹滿感、頭暈、耳鳴、聽力下降,甚至耳聾。
(2)前庭功能失調:可出現平衡失調、眩暈、惡心、嘔吐、眼球陣顫。但這兩類癥狀并非絕對,有可能兩者兼有。有時臨床自覺癥狀不明顯,需要儀器檢查前庭功能或聽力才可發現,這些“亞臨床耳毒性反應”的發生率約為10%~20%。本類藥物可通過胎盤屏障,造成胎兒第Ⅷ對腦神經損害,成為先天性耳聾的重要原因。
4.過敏性反應:臨床表現主要為過敏性休克、皮疹、過敏性紫癜、血管神經性水腫和過敏致死。其中鏈霉素過敏反應發生率較高,可引起過敏性休克,應予注意。
5.造血系統毒性反應:鏈霉素可引起粒細胞缺乏癥,卡那霉素、慶大霉素可引起白細胞減少。
6.二重感染:用藥時間過長可引起二重感染,如慶大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等。
7.其它:其他少數可引起呼吸肌肉麻痹,造成呼吸抑制或暫停。
此外,有部分氨基糖苷類藥物可引起肝損害,出現轉氨酶升高,甚至黃疸。也可引起周圍神經炎,但較少見。
磺胺類
1.過敏反應。
2.泌尿系統損傷:取決于尿中藥物的濃度和溶解度(注意首劑加倍,服藥期間多喝水,加速溶解),多產生血尿、結石,不可與維生素C合用。
3.血液系統損害。
4.肝損害。
氯霉素類
包括氯霉素、甲砜霉素等。
1.骨髓抑制:不可逆抑制(再生障礙性貧血)、可逆性抑制(停藥可恢復)。
2.灰嬰綜合癥。
3.胃腸道***。
林可霉素類
包括林可霉素、克林霉素。
1.胃腸道反應。
2.偽膜性腸炎:嚴重者可致死,先期癥狀為腹瀉,遇此情況應立即停藥,必要時可用萬古霉素治療。
多肽類抗生素及抗真菌藥物
主要是胃腸道反應。
來源:醫學之聲(ID:vom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