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世界的3大主流宗教,而且在亞洲以及中國都流傳很廣泛。當然佛教不是中國本土的教派,而是古尼泊爾王子悉達多所創立的1大宗教,基本宗旨就是勸人善,充滿了正能量。不過這個教派雖被大伙熟知,但其中的那些細節知識也許就很少有人全都弄明白了。
比如“佛”這個字的漢語本義是什么,“寺”與“廟”之間到底有什么區別等。公元67年,漢明帝夢見有個頭頂發光的人向西飛去,于是在上朝的時候就問群臣解夢。那時有個叫傅毅的大臣就表示:“陛下說的金人應該就是天竺的僧人?!?/p>
后來明帝這才派了蔡愔、秦景去天竺求經,也正因如此佛教才正式傳到了中土,而洛陽也因此而修建了白馬寺。不過那會兒佛教剛引進中國,好多人對其還不太了解,所以信奉的人不大多。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后來佛教在我國流行了起來。
在佛教這個領域,他們把得道的高僧稱為“佛”,比如創始人釋迦摩尼就被叫做“佛陀”。不過“佛”字在漢語本身的含義卻意義不高。它最早出現于《禮記》之中,原文為“獻鳥者佛其首,畜鳥者則勿佛也”?!抖Y記》成書于公元前73—前50年的漢宣帝年間。
這句話大致意思是,送鳥給別人就要把鳥頭擰過來,以免其啄傷人;但自家喂養就不用了,可看出來,“佛”最早的定義就是“拿手擰”的意思,本身與佛教沒有半分錢關系。但由于佛教的流傳,或許“佛”跟“浮屠”的讀音類似,所以這個教派就以“佛教”來稱呼自己了。
除了“佛”字外,寺廟本身也與佛教沒有半點關系。中國古代,有個專門接待外國人的官方機構——鴻臚寺。而公元67年以后,佛教開始傳入中國,而一些出家僧人也就住在了鴻臚寺,但那里畢竟還要招待其他外國人,不能老是讓這群佛家弟子住著,因此漢官方就在洛陽修建了白馬寺給他們居住。
由于白馬寺是第1個給佛家居住的寺院,所以從那以后寺就成了出家人住的地方的代名詞。如果說寺還與佛家有點聯系,那么廟就和佛教更沒關系了。公元前506年,孫武助吳幾乎滅了強楚,后來寫下了《孫子兵法》傳于后世。在“兵法”里就提到過“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的話語,其中就有“廟”字。
這個里面的“廟”指的是國家重要的神圣機構,也就是古代專門祭祀的場地。按《禮祀·祭法》的記載,從皇帝到士大夫都有自己的宗廟,只不過他們之間的級別不同罷了。在古代的禮儀中,祭祀是十分莊嚴又重要的一個活動,所以祭祀場地也很神圣。
綜合來看,“佛”本身的漢語意思為“拿手擰”;而“寺”最早為招待外國人的機構;至于“廟”在古代最早為祭祀的神圣場所;這些似乎都與佛教沒有半點兒關系。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后來他們都成了來形容佛教的***用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