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五,中元節,民間俗稱鬼節,每年到這一天,民眾就會在夜間來到某個路口,為逝去的親人燒一把香燭紙錢,以祭奠親人的在天之靈。
很多80后這一代人認識鬼節卻是自于港產恐怖電影,這些電影都會專門把靈異事件設定在這一天發生,圍繞鬼節大作恐怖文章,這些電影也成為了后來很多人的“童年陰影”,中元節的畫風就此也就被帶跑偏了。
其實我們對于中元節的認識不僅片面而且匱乏,與其他傳統節日一樣,中元節也有特定的習俗、講究,比如在中元節這天吃什么,就很有講究。
中國人過節向來注重吃食、講究吃食,無論過什么大節小節都是如此。
過年吃餃子、正月十五吃元宵、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
過二十四節氣也有講究,立春吃春卷、雨水吃龍須餅、驚蟄吃驢打滾、春分吃春菜、清明吃青團、立夏吃鴨蛋、芒種吃梅子……
即便是“三伏”天,在老北京人的眼里也有著“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卷雞蛋”的講究。
林林總總,不逐一而述。
所以說,中元節這天也毫不例外的有特定的吃食。
相對于正月十五上元節這天吃元宵的習俗,中元節這天北方很多地方會吃面。
這天吃的面可不是什么炸醬面、打鹵面,而是特意捏的豐富多彩、形態各異的面羊。
所謂面羊其實是代稱,飛禽走獸其實什么都有,還有組合的十二生肖,二子戲桃,五子爭腚等。
在舊時老北京及華北地區的農村,民間流行七月十五這天,由外祖父、舅舅給小外甥送活羊的習俗。據說與沉香劈山救母的傳說有關。
沉香救母之后意欲追討舅舅二郎神為母報仇,二郎神為修復兄妹及舅侄的關系,每年七月十五給沉香送活羊。
羊即其母和二郎神的本姓“楊”的諧音。后來民間逐漸演變為送面羊。
七月十五家家做面羊,上墳祭祖,饋贈親友,也是山西民情風俗的一大特點。
節日前幾天,鄉村的巧婦們三個五個聚在一起,發好精細白面,家長里短、談言笑語中,搓的捻的,剪的壓的,一扎一挑,盤棗點豆,一個個活物生生從手下蹦出:急蹦的兔、憨威威的虎、綿善善的羊、活溜溜的魚、獅子,小豬、小雞、小狗,每個物象身上施之于智慧,注之于情愛。
待餳好上鍋急火蒸出,一個個白白胖胖,鮮嫩靈活,嬌態可掏,然后點施丹青,打扮齊整,便成為饋贈親友的最好禮品。
晉北風俗送男孩為羊,羊為祥瑞之陽物。
送女孩為魚,魚屬陰,是為順乎陰陽秩序之作法。
在陜北長城一線以南,一般多在清明節前幾天和面做“燕燕雀雀”,被叫作“獻子”或“老獻”的貢物。而在陜北的神木、府谷一帶,捏面花的日子卻選在農歷七月十五日前夕,當地有話說:“七月初一人捏人,七月十五人吃人”。
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下轄的一些旗在這一天也講究捏面人食面人,到了七月十五這天,很多社區都會舉辦捏面人活動。
活動現場,大家圍坐在一起,將醒好的面和好,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領,或揉或搓,手指上下舞動,再用小剪刀靈巧地點、切、刻、劃,把一個個面人捏得活靈活現,頃刻之間,栩栩如生的“猴”、“雙頭魚”、“爬娃娃”等民間藝術形象便脫手而出。
其實中元節的含義非常豐富。
有一說其源于佛教“目連救母”的傳說,從西晉流傳至今,滿足了人們崇祖敬祖的孝道之心。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七月十五祭祖本意正如《東京夢華錄》所記載,有“……乃告祖秋成之意”,是一種祈望豐收的愿望。
可見,從古到今,勞動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從未改變,而深植于華夏兒女心中的孝悌之義也融入其中,豐富了中元節的內涵。所以說,傳統的中元節一點兒也不冷清,相反還很熱鬧呢?
看了這篇文章大家是否對中元節有了不一樣的認識呢?
部分內容來源:《山西民俗大觀》,李彬著,中國旅游出版社,1993
編輯:田小野